现代学徒制与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
2020-01-09陈光忠文求实
陈光忠 文求实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长沙 410200)
职业教育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技能型人才需要有“工匠精神”。2016年,李克强总理将“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2017年,国务院指出:“着力培养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工匠精神”[1]。可见,职业院校大力发展现代学徒制教育,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之大势所趋。为推进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职业院校应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校企一体化育人”[2],向“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推进[3]。这是国家经济发展之重要战略。
一、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
(一)现代学徒制之内涵
“学徒制”是师傅进行言传身教,以实际工作过程为载体的职业技能传授形式[4]。学徒制中的师傅不仅指导徒弟学习传统的技艺,同时指导并影响学徒道德品质的形成。随着世界工业的发展,企业对员工的劳动技能、劳动素质要求日渐提高。因此,职业学校要不断改革和创新学徒制,逐步形成现代学徒制,使之成为职业教育领域中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院校要以“师徒关系”为核心、“工”与“学”相互交替、工作与学习相融合、以师带徒以强化实践教学。这是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的形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使劳动力市场青年失业与技能短缺的矛盾得到缓解。这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学生兼具学生和学徒双身份。现代学徒制人才在培养过程中,使学生与学徒身份相互交替。职业院校通过校企联合招生,从招生的源头确定学生的准员工身份。二是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体制。现代学徒制是建立在校企深层次合作的基础上,使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重组课程内容,双主体共同评价,分工合作完成对学生(员工)的培养,使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三是师徒关系密切。职业院校组建由行业专家学者、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骨干、业务能手、学校教师等组成“讲师团”共同培育学生。其中,企业相关人员成为现代学徒制的师傅,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这既是他们的本职工作,也是其企业行为,并以企业为准则制定一系列管理、考核制度,对学生进行管理和考核。四是“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将校内教学空间延伸到校外,使校企形成育人共同体,将教学管理做到工学衔接合理,参与主体多元化,真正体现以他方为中心和以学生更好发展的教育理念。
(二)工匠精神之内涵
工匠精神是工匠在工作过程中精雕细琢、力求完美的一种职业态度以及精神理念[5]。在我国,工匠精神蕴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凸显职业教育特色,是精雕细琢之工作过程、敬业奉献之工作态度、不断创新之工作能力。工匠是有社会责任担当的工作者和职业人。
第一,它在个人层面上是一种认真的态度、一种敬业的精神。优秀的工匠专心于不断改善、雕琢自己的产品与工艺,他们对细节要求极高、对精品执着坚持、对职业敬畏,做出的产品一流,使客户无可挑剔。第二,它在企业家层面上是企业家的精神。他们通过创新产品和技术,不断寻找和开辟新的商业机会,使市场和组织形式形成良性循环。企业家们通过强烈的敬业意识和执着精神,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企业中,促使企业及企业产品拥有强大的竞争力,使企业无论在市场经济的低谷还是高潮中,勇立潮头。第三,它在社会层面上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时代的追求[6]。人才质量的保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向知识化转型和使技术创新成本“低廉”的攻坚期,在人力资源、人才梯队、人员素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上,都需要“工匠精神”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第四,它在国家层面上是国家战略的需要。当前,我国提出“综合实力要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国家除了要提升产品质量和优化结构,加强环保和创新驱动以外,还要重点培育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队伍。我国实施“制造强国”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
(三)两者之间的耦合性
一是内涵本质相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和工匠精神培育不仅是我国社会经济升级转型、职业院校、企业发展之需要,还是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当前职业教育精细化和内涵式发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模式与工匠精神培育都是切实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素质、就业竞争力、创新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二是历史责任相同。我国要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三大转变”,就需要持续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大批具备工匠精神的职业者和劳动者。同时,我们要使工匠精神成为“风向标”,引领社会风尚,成为强化工业基础、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提升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软实力。
三是价值取向一致。工匠精神是一种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专业精神,让人们敬畏职业、执着工作、追求极致的价值取向。它弘扬劳动和劳模精神。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倡导的价值取向与工匠精神倡导的价值取向不谋而合,让学生跟随师傅(教师)学习,在不断强化其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根植企业文化,培育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使学生具备工匠的基本素质,最终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四是育人方式统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在现实工作场景中以企业技能专家、导师为教师,开展学生个性化、精细化培养。它将企业文化、标准、项目产品、管理方式与育人充分结合,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理论知识、精湛专业技能和优良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企业的共同参与,离不开真实的工作环境。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信服工匠的精湛工艺,真正认同并追求“工匠精神”。
二、现代学徒制下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发展
(一)培育工匠精神需要政行企校多方联动
职业院校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7],为推行现代学徒制提供政策支持。政府要提供相关政策和经费保障,发挥引领、管理和监督作用,充分调动各方参与工匠教育的积极性,通力合作、责任共担、互惠互利,同时掀起全民崇尚工匠精神热潮,稳步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学校与企业要共同制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学校要以现代学徒制为推手,推动工匠文化在专业教育、思政教育、校园文化等各个角落的渗透。企业和行业要利用现代学徒制,帮助学生习得师傅的职业精神和专业技能,共同造就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
(二)培育工匠精神需要深度产教融合、工学结合
培养工匠是职业教育的初衷,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之必由之路。职业院校要“坚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制度”,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使职业教育得到发展。企业要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与职业院校共同制定培养标准、专业课程体系,共同研发教学大纲、教材等。企业还要选派高素质、技艺精湛的能手与学生建立师徒关系,根据专业技能人才发展的需要,通过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技能实践培训与指导,在师徒制训练下开展公司理念、文化熏陶,让学生在与师傅亲密接触中感悟到师傅的匠心、匠技、匠道,能快速融入企业,并逐渐形成内隐的工匠精神、外显的精湛技能。职业院校要以“夯实基础,满足入职需求”为目标,潜移默化地塑造工匠的“完美胚体”;企业要创设真实的学习情景,调配工匠师傅积极传授知识。这样,企业主导、校企共管,共同完成“完美工匠”的塑造。
(三)培育工匠精神需要创新与匠心兼备的工匠之师
顾名思义,工匠之师就是工匠的师傅,既是教师也是师傅,两者合一。高水平工匠之师是创新与匠心兼备。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品质、崇高的职业理想、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追求、较强的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在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院校要采取“内培外引”的方法,打造高素质、高技能的“匠师”队伍。学校要与企业合作构建“匠师”队伍,建立长效的培养机制和保障措施,共建师资培养基地、大师工作室,有计划、有步骤地从外部引进高技能、动手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高层次人才。学校还要制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激励、考核制度,明确“匠师”的待遇与职责,让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工作,让校内“匠师”的技能和素质水平得到提升。学校要与企业共同建立企业师傅制度,明确企业“匠师”的资格、权利、责任、培训目标与任务等,在企业环境下引入企业规范化、精细化管理,让“匠师”进行课程教学、技能指导、创新发明等,以传授学生的技艺。实践证明,优秀的工匠之师队伍和推行现代学徒制是实现职业院校教育目标的推手,也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
三、结束语
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行径。工匠精神需要依托校企合作推动人才培养,它的培育与现代学徒制存在密切关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渗透“工匠精神”是职业院校适应社会、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高职院校要在政行校企共同关注、协同发展下,推行现代学徒制,共同促进学生树立求精、专注、敬业、奉献、创新的“工匠精神”,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