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统编教材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20-01-09刘敏贞

科学咨询 2020年6期

刘敏贞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桂江第三小学 广东佛山 528000)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小学阶段一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应运而生。相对于其他版本的教材,统编教材在内容及形式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文以载道”的原则。“道”是思想内容,它以语文教材为载体,“文”与“道”紧密结合。新的统编教材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而且人文性在教材中有了更加明显的体现。语文教学要遵循“文道结合”的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授业”“解惑”,还要“传道”,即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渗透的主要渠道。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教师要善于因文释道,让学生从文本中受到思想教育,提高个人修养,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同时,教师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阅读教学中,要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一、深入研究教材,挖掘德育元素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一个学生的成长,从德行来看,要有高尚的情操,要有美好的品德,这是当下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作为我国语文教材中的重要代表,每一篇语文阅读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或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或有美好的孝亲敬老美德,或有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哲理,或有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情赞美……字里行间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内涵。因此。教师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多角度研究阅读材料,设法挖掘文中珍贵的德育资源。[1]

(一)从课题入手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每一篇课文的题目都是作者精心推敲出来的,结合题目能看到文章的主旨。题目就像一扇窗户,透过它可以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教师要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含义,才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例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课题已给了我们很震撼的感觉:为什么而读书?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周恩来从小就有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当其他同学还没想过为什么而念书时,他已经明确提出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用少年周恩来这句铿锵有力的回答来做题目,充分展现了中华儿女博大的胸怀与抱负,题目已具备了明显的德育元素。因此,教师要从课题入手,先引导学生理解“崛起”之意,并就题质疑:少年周恩来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读题、悟题中,学生已初步体会到周恩来从小就决心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从教材插图中挖掘

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插图,有的还不止一幅。这些画面鲜活、灵动,富有儿童气息,与文字相结合,更利于形象直观地呈现相应的人文思想。课文插图大多采用彩色版设计,图中凝聚着微妙的德育元素。首先,插图体现的是鲜明的中国元素及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例如,一至三年级上、下册的封面描绘的分别是:放风筝、过新年、玩皮影戏、舞狮子、捏泥像、包粽子的情景。封面内容都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与民间艺术等,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的同时,萌发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又如,二年级下册“识字”单元之《神州谣》,配以云雾缭绕的山脉与气势雄伟的万里长城;四年级上册《出塞》《凉州词》等古诗,配以巍然耸立的边关与威风凛凛的将士;二年级上册古诗《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二年级下册古诗《村居》和《咏柳》;三年级上册古诗《山行》和《望天门山》均配以山水、花鸟等中国传统水墨画,给人带来别具特色的中国风气息。其次,插图体现的是中华传统美德及正确的价值观。例如,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配以毛泽东带领战士和乡亲们一起挖井的插图,传递着做人应学会感恩,并知恩图报的美德;二年级上册《难忘的泼水节》,配以周恩来与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欢乐情景,传递着民族团结及国家富强、民主、和谐的核心价值观;三年级上册《搭船的鸟》,配以鸟儿坐在船头悠然自得的美好画面,传递着人与动物相处过程中的融洽与和谐。最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材插图中的德育含量,引导学生读懂画面内容,激活插图的德育功能。

二、优化课堂教学,营造德育氛围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而课堂的主体是学生。优化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有利于充实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传道”与“授业”高效结合,能让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快速提高。[2]

(一)增强教师自身的亲和力与感染力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要赢得学生的欢迎与信任,教师的亲和力必不可少。教师本身的亲和力是一种爱的情感,学生从教师身上感受到这种平易近人的关爱之心,更乐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与思考,德育效应立竿见影。同时,教师课堂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会诱发更多美好的德育情愫。教师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如春风化雨,是启迪思想的锁匙,是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催化剂。一个同时具备亲和力与感染力的教师,会成为学生心灵的导师。创设富有亲和力与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全情投入其中,达到忘我的境界,德育效果水到渠成。例如,《走月亮》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体现的是作者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是作家对童年时代美好生活的回忆。读这篇文章,会使人很自然地走进一幅如诗如梦、如世外田园般的画卷中。在学习此文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与学生拉近距离,进行深情对话:小时候,你们也有这样类似的经历吗?你们还记得月下的某个情景吗?此时,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可以进行赏析点评:你们的童年真有趣!多么难忘的回忆!你们的成长过程真让人羡慕等等。如此,心心交融,亲和力的作用如同植物获得阳光,学生敞开心扉,尽情倾诉。又如,《麻雀》这篇叙事文,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动人故事。为了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母爱这种强大的力量,教师可以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入情入境:面对庞大的敌人,老麻雀扎煞起全身的羽毛,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如此,学生的心灵很快受到了震撼,亲情如此美好,母爱如此伟大!

(二)优化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点

统编教材中的课文,几乎每一篇都具备一两个德育渗透点。教师只有抓住了这些点,才能更准确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并收到一定的德育成效。这些点,有时是很明显,并集中体现的,但有一些是需要整体感知,并理解全文后,才能慢慢感悟出来的。教师在教学中,为了使“文道统一”,应在积累语言的同时,把握时机渗透德育关键点。因此,教学环节需优化,每一步应有层次地推进,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要领、获取心得、领悟人生。例如,《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朱德同志以身作则,和红军战士们一起挑粮,共同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的事。一条扁担,以小见大,体现的是革命队伍中官兵互敬互爱、同甘共苦的感人精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一条扁担”为切入点,以“战士们为什么把朱德同志的扁担藏了起来?”为引子,并结合一些重点语句,如“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以此,体会朱德同志与红军战士们不畏难辛、甘愿吃苦的革命精神。又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篇课文,是一篇浅显平实的童话故事,出自阅读策略单元。新课伊始,教师可以以“老屋总也倒不了,是被施了魔法吗?”为入口,通过猜测:当小猫求助老屋的时候,老屋会不会答应?老母鸡又来求助,老屋会不会不耐烦呢?老屋自言自语“我该倒下了”,又会有谁来求助呢?在有趣的猜读环节中,学生逐步感受到老屋无私给予别人的仁爱之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美好。这样,教师在教学语文课文的同时,已不知不觉培养了学生善待他人、关爱他人的情感。

三、结合阅读教学,巧用德育方法

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阅读素材都是精挑细选的,德育含量丰富厚重。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得力抓手就是阅读教学。以教材为“载体”,引导学生感悟语言魅力的同时,受到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方面的教育,进而使情感得到熏陶,思想得到净化,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制定德育策略,巧用德育方法,便能彰显德育效应,实现“文道统一”的最高境界。

(一)在朗读指导中渗透德育思想

阅读教学,读是根本。多读,对课文内容逐步感知、理解、消化、吸收,在读中悟情,在读中升华。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采取多种阅读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范读、赛读、分角色读、齐读等。让学生读出文本的内在意蕴,把握文章的“道”之所在,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教师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快地融入情境,教师应先深情导入。例如,指导朗读《秋天的雨》一课时,悠扬的音乐响起,教师可以娓娓道来:“秋天来了,秋风习习,秋雨绵绵。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一幅迷入的秋景图在学生眼前渐渐打开,他们在朗读中感受着秋色的美好,体会到丰收的喜悦,并激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如,教师指导朗读《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为了读好一些重点语句,可以采用“排比句式”的引语:为了拖住敌人,五个战士把敌人引上了绝路;为了击退敌人,他们用尽了最后一颗子弹;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他们相继纵身跳下了深谷……每说一个分句,就引读一次,带动全体学生的情感,并把情感体验推向高潮。另外,教师还要注意指导学生朗读的技巧,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去读。学生在提高朗读水平的同时,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让学生所有美好的道德情怀,就这样在朗读中萌发,在激情中绽放。

(二)利用教学媒体,落实德育内容

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传输迅速的特点,在课堂上适当运用它,能加大教学容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多媒体是教师在小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辅助手段。它能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触发学生的灵感与悟性。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利用图片、视频、音乐等,渲染学习气氛,把学生带进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使乏味的教材宣讲变得生动有趣。这样,更利于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师在教学《观潮》一课时,很多学生都没有亲眼目睹过涨潮这种奇特、壮观的景象。在学习“潮来时”的相关段落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观看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视频,再闭上眼睛,听听潮水奔腾、拍岸的声音,想象潮来时那种浩大的气势。然后,再品读相关语句,感受大自然的壮观,激发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多媒体的介入,确实让课堂生色不少,在扎实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落实了德育内容。

总之,教师在语文统编教材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实现语文知识教学与人文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德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阶段,教师必须用好统编教材,真正实现深层次的“文道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