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工科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及分析

2020-01-09曾礼丽

科学咨询 2020年6期

曾礼丽

(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湘潭 411104)

引 言

对于高职工科类的课程教学,其更加注重的就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其教学目的,就是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从我国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对于工科课程,普遍都存在一定的厌烦心理,没有积极性。这就导致整体的教学效率低下。对此,高职院校要针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从学校层面和教师层面提高重视度,然后分析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及手段是否能够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从而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1]

一、工科类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模式的落后

首先,教学模式是体现教学质量及效率的主要前提。在工科类教学中,学校虽然提出了理实一体化教学,但真正将这两者有机结合的模式还是很少的。其次,一部分教师还是习惯性地使用传统模式来实施教学,在授课过程中,仍然使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方法,不能切实地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教学。最后,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设计,不具有新颖性,没有总体的合理规划、不能与现代生产技术相结合,最终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不论是从教学内容上,还是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工科类课程教学都还显得比较陈旧,教师没有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内容、教学观念和方法。这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2]

(二)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兴趣不高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很多都是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无奈之下才选择到高职院校学习技术。从200分到400多分,他们之间也是有很大差距的,而且这个差距远高于本科院校学生之间的差距。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别。这些差距在某些学生的心理上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对于工科类的学生而言,理论知识抽象且复杂,他们要掌握这些知识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很多学生开始渐渐地厌烦这些学科的学习。另外,高职学生也没有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学习时,无法使用正确的方法,同时还养成了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在课余时间里只顾着玩乐。这些就导致他们学习效率低下。

(三)教师、学校对课程教学不够重视

对于任何一个学校来说,教师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他们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因此,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是体现整个学校质量的关键。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从教师的教学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教师的态度并不端正。一些教师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其它更能带来效益的方面上,于课程教学反而不上心。其次,学生表现得也比较散漫,导致教师在教学时,无法有效地进行管理。久而久之,教师就不愿意再去花心思管教学生。最后,学校对于高职教育的导向也会影响到教师的判断。

二、高职院校工科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度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因此,教师应当加强学生技能的训练;学校应当重视引导、督促、考核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工科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只有具备了创新、创业的能力,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建设社会的作用。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该适当地制定一些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计划,个性化培养计划的实践操作需要教师把握好教学的方式方法,在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方面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去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才能全面地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因材施教很重要

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基础和不同的爱好,有的理论学得快;有的动手能力较强。如果教师对所有的同学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一堂课下来,他们就有很明显的差别;对于同样的课程,他们在专业技能上就有很大差别;三年高职下来,他们的专业技术技能就会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在教学上就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然而,什么情况下采取因材施教;采用什么方式方法开展因材施教;如何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考核?这需要我们工科教师好好思考,从而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教学体系。[3]

(三)不断地更新课程体系

在工科类的课程教学中,首先,教师应该为学生安排合理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具有必要的专业技能。其次,教师在此过程中,要不断地寻找出一些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来。比如,适当地应用情景式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更好地追求学习的快乐,认识到自己学习职业技能的重要性。最后,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合理安排实践课程,鼓励学生动手实践。[5]

(四)理论教学应将实际应用作为导向

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的时候,高职院校不能单纯地将理论作为教学前提,而要将实际应用作为前提,因为实践是在理论的基础之上完成的。为了能让学生拥有比较强的操作能力,学校就需加强理论教学。而实际上,很多高职院校在进行理论教学时,几乎将所有的重心都放在了理论教学上,并没有关注学生动手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或学生是否真的吸收了理论知识。这导致教学结果事倍功半。高校在教学时,需要将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改善,将多项课程进行整合和优化,满足人才培养所需。课程整合,就是指学校按照学科专业的特征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圈出来,当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可以一眼看出重点,不用在众多知识点中去找重点知识。这给学生节约了很多时间,可以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学校在进行整合的时候,还可以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增加一些应用类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学校通过这种方式,更容易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社会实际岗位对于人才的要求,以及自己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技能才能在社会上立足。[6]

(五)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

随着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绝大多数学校和教师都会在自己的课堂里采用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兴趣,降低了教师的劳动强度。但也不可否认,有些教师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忽略了教学的本质。信息化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知道这门课程的作用以及学习的意义,然后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同时,教师要及时观察学生的变化,适当给他们增加一些学习压力,让他们将压力变为动力,逐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高职院校工科类课程教学,学校管理者和教师都应重视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将实际生产、运用作为教学的导向,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于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学校和教师要及时地进行调整。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职教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