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背景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分析

2020-01-09周海莲

科学咨询 2020年6期

周海莲 张 虎

(1.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山东青州 262500;2.云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 云南昆明 650201)

引言

经济和教育作为发展的两大难题,由于受到社会条件、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限制,农村发展呈现缓慢停滞的状态。因此,我校在农村精准扶贫背景下,为了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好农村职业教育,重视教育价值、优化教育环境。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出社会所需的职业型人才,增添农村经济劳动力,还可以优化精准扶贫开展的效果,缩小城乡差距。因此,我校如何发挥精准扶贫优势,如何正确理解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成为农村改革发展的关键。

一、精准扶贫和农村职业教育的基本含义

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区域是城市以外的乡村地域,服务对象是农村社区人口,主要目的是提升农村人口的职业素养、知识水平,是幸福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包含就业准备教育、各行业各的岗位技能培训、转业转岗教育等内容。虽然,大体教育内容一致。但是,各级政府根据农村区域状况的不同,职业教育内容也有差异。这样,才能确保各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质量,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满足农村社区民众终身学习的需求。“扶贫先扶智,扶智靠教育”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理念,有效指导着农村职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方向。根据我国发布的扶贫政策来看,做好农村贫困家庭的职业教育工作,不仅可以提升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还可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属于重点扶贫点,主要是由其地理位置、历史发展等原因,导致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教育事业薄弱。因此,我校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克服农村职业教育的困境和难题,优化职业教育的理念和模式,是实现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1]

二、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问题

(一)教育理念落后

在农村职业教育工作中,教育理念落后是阻碍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农村改革发展的原因之一。首先,不能正确认识农村职业教育。地方政府作为精准扶贫的主导方,如果缺乏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认知,会导致精准扶贫工作落实不到位,导致农村职业教育边缘化,缺乏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支持和重视。其次,长期闭塞生活环境的影响。在农村经济模式下,农民可以自给自足,与外界的联系较少,缺乏对科技、教育的理解认知,没有形成成熟的市场竞争意识。最后,对职业教育不认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村职业教育被贴上“次等教育”“二三流教育”等标签,部分农民认为读职校“不正规”,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帮助。在这样的模式下,部分贫困家庭会让孩子放弃就读职业院校的机会,直接参与社会就业。由于他们缺乏知识技术和职业技能的支撑,仅仅依靠体力谋生的职业领域有限,无法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二)资金投入不足和职业教育基础薄弱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局限,政府部门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资金较少,造成了师资资源配给不足、教学环境差等现状问题。尤其是一些偏远山区,由于历史和地理条件的限制,自身经济发展面临困境,地方政府没有精力关注职业教育工作。同时,相比普通高中教学而言,职业教育对教学场地、实训基地及教学设备的要求更高,所需的建设资金也比较大,如果地方政府缺乏资金支持,会直接影响职业教育水平。因此,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下,缺乏实训基地、师资队伍水平有限、人才引进难、教学平台局限,以及教学理念落后等问题,造成了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薄弱,无法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这样,不能提升学生的素养,造成学生后期就业困难,也制约了精准扶贫的有效开展。

(三)教育专业与就业需求脱轨

由于农村模式的限制,农村职业教育与外界联系较少,忽视了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工作,造成了职业教育内容与就业需求脱轨问题,无法发挥精准扶贫的作用。农村职业教育工作缺乏各级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手段,导致学校培养出的职业人才,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学校盲目设置一些热门专业,忽视了对本地市场需求的考虑。这样,无法确保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还会造成教学负担,达不到预期的人才培养效果。由于农村职业教育学校设置的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基本状况不符,忽视了学生的成长需求,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人才培养效果不明显。例如,农村职业教育缺乏对教育对象特征、接受能力、市场需求的有效评估,导致职业培养专业、教育内容不符合农村人的实际,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也无法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

(四)教学模式单一和缺乏实践教学

根据调查显示,农村职业教育院校学生存在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能力水平有限等问题。许多教师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式教学模试进行教学,导致课堂教学氛围枯燥乏味,不仅容易滋生学生的厌学情绪,影响学习成效,还不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在长期应试教育影响下,部分教师教学理念落后,过度重视理论教学工作,忽视了职业型人才培养的初衷,导致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水平不高,就业技能较差。当前,农村职业教育缺乏校企合作机制,缺乏就业实训对接活动,影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由于农村职业教育平台的局限性,导致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问题。从而导致职业教育实训工作开展效果不佳,造成人才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培养出的劳动力无法进行有效转移,难以实现“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2]

三、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途径

(一)加强正确观念的宣传工作

当前,观念陈旧是阻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并影响着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成效。因此,地方政府要做好正确观念的宣传工作,突破传统观念的限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人才观,才能激发农村学子参与职业教育活动的积极性。首先,地方政府领导应该明确农村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积极鼓励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参与职业技能教育,培养贫困家庭自力更生的能力,把“输血”式扶贫转为“造血”式扶贫。针对贫困家庭教育难问题,政府部门可以制定针对性帮扶政策。例如,减免学费、增加就学补贴等,加大职业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工作,从而激发贫困家庭的参与积极性。其次,根据地区人口特征的差异,丰富宣传方式,加强农民职业观念的疏导。例如,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可以担任宣传者角色,潜移默化地渗透职业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正视职业技能学习。最后,各地村委会也可以借助乡镇广告栏、广播等形式,为农民宣扬实用技能培训进展和成果,对表现优秀的个人进行表扬奖励,利用榜样的力量加大宣传力度。[3]

(二)增加资金投入,优化职业教育环境

为了提升农村职业教育水平,优化教育办学环境,政府部门需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资金保障。首先,建立稳定性的资金投入机制。当前,农村职业院校存在基础薄弱、教学设施不健全等问题,这对教学质量、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都有一定影响。因此,政府部门在开展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可以加大资金支持,加强教育政策倾斜力度,建立健全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其次,为了增加农村职业教育的就业机会,政府部门可以建立农村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重点支持一些民族特色企业、就业率高的学科专业教育工作,为特色产业培养技能型人才。这样,不仅可以保障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财力,还可以强化人才培养的有效性,提升精准扶贫效果。最后,优化筹资渠道,吸引社会扶贫力量。在农村职业教育办学中,单一依靠政府支撑和补助比较局限。因此,学校可以呼吁社会公益企业、公益组织,加强对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扶持和监督。例如,职业院校可以加强与省内外企业合作,共同构建“校企协同扶贫基地”,强化职业院校发展的资金基础。同时,为了提升职业教育的就业率,农村职业院校可以制定相应的专业教育,依托当地产业优势、实践优势,积累办学经费,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精准扶贫工作。

(三)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优化资源配置

农村职业教育不仅承担着社会人才培养的责任,还肩负着精准扶贫的目标,是一项社会性、艰巨性、长期性的教育工程。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导致农村职业教育脱离市场经济,人才培养存在滞后性,无法发挥农村职业教育的优势。因此,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政府部门需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能力,综合分析市场经济的数据资源、就业趋势,科学指导职业教育改革工作。比如,基地建设、专业设置、招生及就业、培训中长期规划、培训目标及激励政策等,更好地为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指引方向。为了高效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工作,政府部门还可以加强教育培训工作考核,利用培训目标、培训责任书等模式,把农村职业教育状况与乡镇业绩工作考核相结合,改善当前部分乡镇只抓经济、忽视教育的问题,把农村职业教育落到实处。同时,强化政府的资源配置能力,政府部门可以创办职教中心,把各项培训项目统一归到职教中心,实现“一站式”服务,打造特色化农村职业教育。

(四)优化教育内容,实现精准供给

农村职业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提升农村人口就业率。因此,职业院校合理调整职教专业,加强与经济市场需求对接,积极开办人才需求量大的专业内容,可以突破同质化的办学局面,主动淘汰“类同”和“饱和”专业。例如,根据地区发展需求,职业院校可以设置“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专业,打造本土化人才,为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同时,如果当地农业劳动力相对富裕,职业教育院校可以结合企业用工需求结构、劳动者就业心理等内容,合理设置职业教育,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技能教育工作。农村职业院校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响应了精准扶贫方针,为贫困家庭培养出可用人才,又提升了贫困家庭人口的就业率,增添了家庭收入。同时,农村职业院校要规划职业教育内容,要坚持 “三农”发展和精准扶贫要求,抓住教育内容与行业发展的内在联系,不断优化教学资源、企业实训资源,与时俱进更新培训内容。例如,部分企业工厂招聘人员时,必须持有职业资格证。针对这样的需求,农村职业教育可以开展对应的培训工作,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到课程标准中,把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紧密结合。这样,不仅可以达到职业教育的目标,培养出企业所需的对口人才,还可以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达到精准扶贫目标。[5]

四、结束语

总之,职业院校把农村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有效结合,可以改变传统的扶贫模式,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家庭的经济难题。本文通过分析农村职业教育中,精准扶贫的现状问题,总结出加强先进观念宣传工作、增加资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以及优化职业教育内容等方法。这样,不仅提升了农村贫困人口参与教育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还优化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