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其不意 方能引人入胜——浅谈道德与法治课的导入艺术
2020-01-09周华
周 华
(重庆市秀山县教师进修学校 重庆秀山 409900)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精彩的导入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神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良好的新课导入是教师践行“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真实体现。反之,如果导入过于简单和生硬,就会影响课堂教学氛围,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会影响教师预设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从而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为此,下面,本文简要谈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一、歌曲导入,出乎意外
课堂导入中,音乐不仅仅是为了调节气氛,或作为一些点缀,教师还要力求使音乐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有机部分。教师要研读课标,根据学情选取适合本节教学内容的歌曲来导入新课。例如,在讲授九年级《守望精神家园》之《延续文化血脉》一节时,谈到中华文化,学生谈得最多的就是“四大发明”“琴棋书画”等等。但是老师剑走偏锋,出其不意地选用央视“经典咏流传”中的著名歌手许茹芸演唱的《梅花》来导入新课,用“和诗以歌”的形式深度挖掘诗词背后的内涵,讲述文化知识、阐释人文价值、解读思想观念,让学生追本溯源,延续文化血脉,树立文化自信。教师用歌曲导入,会使学生快乐地开启学习之旅,接受新知识,使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但是歌曲导入时,教师要注意:1.要适度留白,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去感悟歌曲背后深层次的东西。2.歌曲导入时要有所选,有所不选。在讲授九年级《守望精神家园》之延续文化血脉一节时,教师要以歌曲为载体,依托古诗词,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引导学生赏读古诗词,品读诗文优美、音韵和畅,进一步使学生陶冶情操、加强修养,进一步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又如,课堂教学中,教师选取王安石《梅花》的原因:“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首诗通过写梅花赞扬来中华民族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其实,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对导入歌曲的合理取舍。“经典咏流传”中播放的歌曲《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旋律优美,但是在教学中作为歌曲来导入,就不适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词。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词中虽有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但又生命落空的悲哀,不利于学生心智的成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宜引用。就本课而言,教学中,教师从“经典咏流传”中选用著名歌手许茹芸演唱的《梅花》来导入新课,效果出乎意料,既较好地开启了教学的前奏,又很好地弘扬了传统文化、高扬了民族精神、体现了核心价值。
二、问题导入,出其不意
问题是引发学生思考的催化剂,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出其不意的问题式导入,更能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例如,教学《守望精神家园》时,教师先展示二组图片,第一组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名单,第二组中国共产党七大代表名单。可能学生会以为老师会设置这样的问题:“从这两幅图你看到了什么?”但是,老师偏偏设置了这样的问题: “从中共一大13名代表到中国七大755代表你得到了什么?”因此,老师在课堂上以问题导入的方式开展新课教学时,要拔高一个层次,从表象的设问向深层次设问发展,出其不意,引发学生深层次思考,从周佛海、陈公博和张国焘三人脱党、叛党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是信仰”“什么是追求”“什么是价值”等等问题,最终达成凝聚价值追求、坚持正确价值观的情感目标。[1]
三、情景导入,出乎想象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精心设计适宜学生参与的情景剧来导入新课,让学生扮演角色,本色出演,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例如,在学习《亲情之爱》时,教师可以根据学情创设情景剧——《爱的碰撞》,可以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出演父母或者是子女的角色,来让学生感知到亲子矛盾的确存在,再进一步通过参与情景剧,用情景剧《爱的碰撞》来分析和父母产生碰撞的原因是什么,会有什么危害,并讨论怎样解决和父母的矛盾和冲突。最后,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可以让学生现场拨通学生父母的电话,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地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目标,才能真正达成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孝敬父母,以实际行动促进家庭和谐幸福的情感目标。[2]
再如,学习《感受生命的意义》时,教师可以播放《绝命后卫师》的片段作为课堂教学前奏,通过创设视觉情境,让学生在感受中动情,晓礼,明志。尤其是在看到湘江战役中,负责殿后的红五军团34师陈树湘为掩护战友转移,强忍伤痛,举枪频频向敌人射击,最后弹尽被俘。为保革命气节,不让自己的人格受辱,陈树湘在被敌人押往县城经过驷马桥时,趁敌不备,毅然从腹部伤口处掏出肠子,用力绞断,壮烈牺牲,实现了自己“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将青春与生命永远地定格于29岁。教师通过创设视觉情境,尤其是出现陈树湘“断肠明志”的画面时,此时的教室一片寂静。其实,教学预设时,我是准备让学生谈感受,感受生命的意义,进而进行生命的追问。看到此情此景,我想他们已经做了最完美的回答。
总之,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与教师是否设计并恰当地运用导入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只要我们根据课标,认真研究学情,选取适合学生的导入方法,定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