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让小学数学课堂更精彩
2020-01-09曾丽燕
曾丽燕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五经富镇虎峰小学 广东揭阳 515429)
“追问”在汉语词典的意思是:“追根究底地查问,多次的问。”关于课堂追问的概念,目前研究者们并未形成统一的界定。大多数学者认为,课堂追问是指学生在首次回答教师预设的问题之后,教师有目的、适时地再次发问。课堂教学中的追问行为是师生对话中重要的一部分,课堂上教师恰到好处的追问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课堂熠熠生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这里指出了师生互动以及引发学生思考的重要性。课堂上,教师针对某个教学难点或问题进行机智的追问,往往是为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这是师生共同参与,交流推进的互动过程。课堂追问是新课标的必然诉求。
追问,是一种提问技巧。课堂上的追问,发挥的效果如何,对课堂教学质量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课堂追问、修炼追问的艺术,用心做好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让他们乐意投入到探索数学知识的活动中去。那么,在课堂上如何发挥教学机智,学会科学追问呢?这是一个值得教师深入思考和探讨的教学话题。对此,笔者针对课堂追问的教学活动提出个人的一些见解。
一、及时追问,纠正错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里道出了教育机智的真谛。有质量的追问,是一种教学智慧。课堂上,当学生的回答出现错误时,有经验的老师不着急抛出正确答案,而是随机应变进行及时追问,让学生自主发现错之所在。
例如,在学习“除不尽”一课,采用“去尾法”取近似值时,出现这样的教学片段:“每件儿童衣服要用布1.2米,现有17.6米布,可以做这样的衣服多少件?”教师问该如何列式解答,学生说:“17.6÷1.2=14.66…,除不尽……”老师接着问:“既然除不尽,根据题意得数就要保留整数,结果是多少件?”学生按照四舍五入法匆匆的得出:“15件”。师及时追问:“剩下的0.6件是一件完整的衣服吗,可以穿吗?”嘻嘻……学生会意地笑了笑:“不能穿,是14件才对。”在这里,教师在学生出错处及时追问,让学生轻松地从质疑对话中意识到错误所在,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学会反思,从而纠正错误。及时追问的课堂效应由此可见一斑。
二、深层追问,拓宽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明代学者陈献章也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个道理告诉我们生疑、发问的重要性。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问题中得到发展。关于追问的功能,张静这样写道:“追问是激活学生思维,启发、引导他们更有深度、更有广度的思考,不断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教学手段。”[2]
课堂上,让学生探索知识规律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一些针对性强的例子进行深层追问,促使学生思维的深度性和广度性的发展。例如,教师在学生初步掌握乘法分配律运算技巧后问:“既然大家知道21×0.65+79×0.65=(21+79)×0.65=100×0.65=65,如果算式改成21×0.65+7.9×6.5,你还能使用运算定律进行计算吗?”学生认真得观察了一下算式,有些疑惑。其中一个学生似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可以移动7.9和6.5的小数点,变为79×0.65,然后就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我连忙乘胜追击:“为什么能移动小数点,理由是什么?”生答道:“虽然是移动了小数点,但7.9×6.5的积没有发生改变。”话音刚落,其余同学不约而同地给他投去赞许的目光。在这层层递进的追问过程中,使学生对运算定律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深入思考的好习惯,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数学延伸问题的能力。因此,深层追问对拓宽学生的知识和思维视野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巧妙追问,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没有智慧和灵魂。”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如此说过。数学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他们对数学活动是否感兴趣。教学过程中,经验丰富的教师要做的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善于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习的热情。而巧妙的追问就是一个很好的点火器。“追问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热情,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在教师的教学内容上。”[3]
例如,在导入《年月日》的课题时,教师问学生:“你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吗?”这时候,学生们纷纷举手,一生开心地答道:“我的生日是5月6日。”教师继续追问:“你知道5月份一共有多少天吗?”学生一下子给问住了,犹豫片刻后说:“好像是30天,又好像是31天。”其余同学也露出似懂非懂、若有所思的神情。因为涉及到自己生日的话题,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瞬间被激发,大家都跃跃欲试想尽快找出答案,有种欲罢而不能的感觉。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出课题,再经过巧妙追问引发了学生探索“一个月究竟有多少天?”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教师的追问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推动教学活动井然有序地进行。
四、诚恳追问,沟通情感
教学过程中,面对教师企盼、热情、诚恳,循循善诱的教学态度,学生自然就会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情愫。追问时,教师给合适的学生提合适的问题,耐心倾听学生的新观点、欣赏学生的智慧光芒,可以树立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还能避免产生紧张尴尬的课堂气氛。“以言传教不如以身立教;以智启教还需以爱施教。”当教师做到这一点时,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也就架起来了。
例如,上“生活中的比”一课,当大家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以及求比值的方法后,教师在黑板上写下10∶5,然后面带微笑地提问一个学困生:“你能读出这个比吗?”学生马上准确读出来,教师给予肯定的点头后,接着追问:“你能说出这个比各部分的名称吗?”学生回答:“10是前项,5是后项,中间的两个小圆点是比号。”教师笑容可掬地乘胜追击:“你能求出这个比的比值吗?”这时,学生略显困惑,进入短暂的沉默。教师为了继续给学生回答的机会,于是指着黑板耐心提醒:“你再仔细读一遍这个求比值的句子。”学生读的时候,教师特意在“除以”下面画一根短红线。生读完后感到心中有数了,满怀自信地答:“10∶5的比值就是10÷5=2。”接着,教师再次追出同类问题加以巩固:“3.6∶0.4的比值怎么求?”学生轻松地给出准确答案。课堂上,学困生理解并接受新知识的能力相较于其他学生会显得弱一点,有时甚至表现得很不自信、处境窘迫。教师透着诚恳、耐心、因材施教的追问,能够使学困生冲出心理障碍,重新找到回答问题的勇气和信心。如此,师生的问答对话也就变得和谐愉悦了。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追问的艺术就是课堂教学的艺术,是教师随机应变、巧妙施教的体现。精妙的追问不仅能培养学生爱动脑、懂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还能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学习境界,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追问更是沟通师生情感的纽带,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教师的人文关怀。[4]优质的课堂教学是教师最终的追求,因此,教师不能停下学习的脚步,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提炼课堂追问的艺术形式,从而增长教学智慧、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让小学数学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