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中核心素养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2020-01-09田宝成
孟 帅 田宝成
(山东省青州市东坝初级中学 山东青州 262500)
初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初中物理是学生进行物理学习的初级阶段,由于知识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密性,所以非常考验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分析能力。在新课改背景下对中学生开展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物理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创新,从而使学习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一、初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初中物理作为培养中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阵地,对学生未来的良好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初中物理的核心素养包含了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的态度和责任四方面内容。[1]
(一)物理观念
是指学生通过知识学习对物质、运动、相互作用、能量等拥有基本认识,并提炼和升华出物理概念和事物规律,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通过物理学习能够客观的认识世界并逐渐形成物质观、运动观和能量观,进而形成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主要体现在进行物理知识探究时,学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以及相互关系。科学思维包含了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认证、质疑创新等能力。
(三)实验探究
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而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并进行猜想和假设,然后将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后,得出结论并进行解释的能力,并能够对实验探究进行过程中进行交流、评估和反思。
(四)科学态度和责任
科学态度主要是指学生认识科学本质,对科学和技术形成科学的认知以及正确的态度和责任感。
二、初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具体培养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物理观念和科学态度
教学情境可以唤醒学生的情感态度体验,同时学生可以在教学情境中将抽象知识具象化,对知识形成深入的理解,便于学生进行掌握和运用。因此,初中物理老师可以将生活元素引入课堂教学中,通过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拉近学生和物理知识的距离,进而促进学生形成物理观念,同时也能够使学生感知到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培养学生拥有科学态度,提升了学生的责任意识。
例如,八年级学习《液化和汽化》这节时,为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形成物理观念和科学态度,初中物理老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生活中用壶烧开水时,会发现有很多小水珠凝结在壶盖上,一打开壶盖有很多热气涌出来,这是什么原理造成的呢?又透露出物质的哪些性质呢?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结合生活经验展开探究,进而认识到事物形态的变化使是由于物理原理中汽化和液化造成的,进而有效地提升了中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物理观念。[2]
(二)通过巧设提问,培养学生的物理科学思维
学起于思,而思源于疑。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巧设疑问,可以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促使学生积极地发散思维,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巧设疑问呢?这就需要物理老师善于挖掘物理知识中联系,利用学生的思维疑惑点来进行问题设计,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对知识展开深度探究。这样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提升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望,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问题的推理、论证和解决过程中来,进而逐渐形成科学思维素养。
例如,八年级学习《动能和势能》这节内容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老师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动能和势能之间两者是否可以相互转化?是否可以运用动能和势能的关系来形成永动机?学生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地展开探究,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讨论,最终找到科学的答案,增强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能够使物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初中物理老师要摆脱传统重理论轻实验的教学理念,而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验证物理规律,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老师要给学生充裕的实验探究空间,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己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并在实验完成后,尝试自己撰写实验报告,形成一个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得到了大幅的提升。[3]
例如,八年级学习《测量平均速度》这节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打点计时器等设备来设计测量物体运动速度的实验。学生积极地通过实验展开探究,在实验中深入理解和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三、总结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这就需要物理老师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地展开思考和探究,从而实现知识、技能、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