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木不成林,百花方为春——论合作学习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2020-01-09

科学咨询 2020年6期

张 娜

(江苏省仪征市金升外国语实验学校 江苏仪征 211400)

“高效课堂”是近年来教育领域提及很多的词,更是一种教育潮流。老师在初中课堂中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创造性。教育的本真是“授人以渔”,而不仅仅是“授人以鱼”。教学不是仅仅止步于告诉学生简单的知识和技能,也不是对现有的理论或者模式的教条式照搬,而应该带有启发性和远瞻性,为人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语文课堂教学中,无论阅读还是写作,恰当的合作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文本探究意识。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自己读书,自己领悟。”教是围绕着学进行的,学生的学始终是教学的依据。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在初中语文作文的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不少学生提到作文就叹气,有的学生写出来的文章空洞无物,泛泛而谈,缺少真情实感;有的学生语言冗长啰嗦,不够准确精炼,更无从谈优美;还有的文章主次不分,详略不当。老师要想解决这些写作上的问题,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在作文课堂上,老师适时适度地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有效的。自主理念可以将课堂还给学生;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们的视野扩大,一种思维变成两种,甚至可以举一反三;探究活动可以丰富课堂学习模式,有效改善创作文章和评改文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这些方式和方法盘活了课堂,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活”教学内容、“活”教学流程。老师教是“活”的,学生学也是“活”的。[1]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应用策略

(一)组建合理的学习小组

首先,老师分组时,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情况以及性格、特长等进行分组。组里要有性格活泼的,也需有内敛的;有语文成绩优异的,也会有薄弱些的;有擅长朗读的,也要有擅长写作的。这项工作需要班干部与老师的配合,学生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往往有不一样的表现,学生眼中的“我的同学”或许比老师眼前的“我的学生”来得更真实全面。这样的分组,组员分配更加科学合理。分组不均衡会造成总是那几个小组学习气氛浓烈,探究成果突出,这就不能称之为高效课堂。

其次,老师分组后,尽量让每个组员都有明确的分工和安排,强化责任意识和目标性,做到人尽其才。一方面避免能力强的学生总大包大揽,独立完成,而其他学生出现无所事事、上课走神的情况;另一方面若分工不清楚,有的学生不知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从头至尾游离在活动之外,课堂的有效性就无从谈起了。例如,在作文课《思路要清晰》中,老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进校园的顺序,或者兴之所至的游览顺序写校园风景,先构思提纲,每组安排一个记录员,记录整理大家发言内容,再安排一个学生做语言雕琢,最后安排发言人员做朗读发言。整个过程分工明确,不仅学生的写作热情被激起,而且老师也收获了很好的课堂效果。[2]

一个小组通常以五六人为宜。当然,随着学生的成长和改变,组与组之间人员的分配、小组内人员分工安排是可以进行适时调整的。这样的分组不仅是为了学习上的需求,也有助于学生在青春期心理的全方位发展。

(二)合理设置情境,做好问题引导

老师提出的问题首先不宜过“大”而尽量求“精”。问题太“大”,学生很难找到抓手。这就好似攀岩一般,要有恰当的“抓手”,才更容易下手落脚。在有明确目标的情况下,学生才能进行有效探索。如在作文课的指导中,一堂作文课要来得有效,可以选取一个写作的点来学习,比如文章选材、写作立意、语言生动等具体的角度。

再者,老师问题设置的情境若贴近学生生活,更容易引导学生。例如,“细节描写”的指导中,老师给出一段需要升格的文字。这样的文字来自学生的习作为佳,若提取成熟文段的“主干”,让学生自己根据个人理解重新“添枝加叶”也未尝不可。但是源自学生真实生活、真实情境、真实语言水平的文段,更符合他们的学情,更能激起学生们的修改兴致。[3]

(三)注重小组合作的时机和程度

近年来,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但是小组合作也需选择合适的时机,不能为了合而“合”,学生能够自主解决的问题,可以独立思考。即便在合作探究活动中,也要给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这样做,对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来说,是给了思考的空间和进步的机会。小组合作要实现有效性,必然不能流于形式,要充分考虑其必要性。同时,学生毕竟是学习者的身份,由于知识和能力的限制,需要老师从旁引导和指导。因此,我们要改变“满堂灌”的模式,但也不能“袖手旁边”,老师要在一定程度上适时参与指导。

在作文评改课《你可以做得更好》中,我首先出示学生习作中的第一段文字,学生尝试独立思考,师生互动一起修改。再出示第二段文字,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其结合刚才互动中使用的评改方法,小组合作讨论评改第二段。学生在展示最后评改结果时,有修改得当的,也有不太合适的,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老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和指导。老师既要考查小组的收获,也要关注小组成员个人的发展。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优点,把每个人的智慧都发挥出来使大家共享,这样所产生的效益远比一个所谓的好学生“一言堂”高得多。[4]

《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而理想的课堂要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原汁原味地反映教学本质。小组合作学习一定程度上变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冲破了以老师为主体的局面,是高效课堂的一种重要实践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