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探究

2020-01-09

科学咨询 2020年6期

董 平

(甘肃省宕昌县沙湾中学 甘肃宕昌 748500)

初中是一个重要的过度阶段,初中学生在这个时期,知识基础不一,综合能力有差异,笼统的“一刀切”教学并不能准确符合学生的现状。那么,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为了更全面地照顾到每一位学生,为初中数学教学创造更好的条件,很多教师已经把“分层教学法”带进课堂,让班级优等生、中等生、差生三个层次学生在实现交叉的同时,共同发展、共同提高。接下来,笔者将联系教学经验,谈一谈体会。

一、对学生进行分层

对学生进行分层,是为各种分层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创造基础条件,给教学做好层次准备。对学生进行分层,要把握住科学分层的原则,参考数据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的成绩,教师还应该考虑学生的性格、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等,同时兼顾学生的自尊心,不把教学上的学生分层等同于人的三六九等分层。

例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分层,班级内综合素质较高的、中等的、较差的三个层次学生就形成了一个保持流动的、相对平衡的整体。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明确地根据三个层次的学生来考虑课堂教学内容安排,保证三个层次学生都能有获得感。

二、对授课内容进行分层

差异化教学优势明显,教师的授课是课堂中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对授课内容进行分层是完善分层教学的重要方面。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相对来说是非常高的,教师在做好内容分层后,给予每个层次学生所需要的、所能吸收的知识,可以很大程度上保证每个层次学生达成课堂学习目标。

例如,教师提前为不同层次学生制定好课堂目标,在学习等腰三角形部分知识时,对于综合素质较好的层次学生来说,他们需要明确“等角对等边”重要推理过程,缕清思路,并且能够运用公式定理做出几何推理题。第二层次的学生在整理好“等角对等边”推理思路后,要能够运用定理解决简单的几何题目。第三层次的学生要掌握最基本的定理,能够会应用重要定理。这样,在课堂授课中,学生有着不同的进度,同时又在同时进步,有利于每个层次的学生达成课堂目标。[1]

三、对课堂提问进行分层

课堂提问可以作为线索穿插进课堂授课环节,教师通过提问的收放,达到引领学生思维走向的目的。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接收程度不同,问题分层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核心素养培养的大背景下,教师通过有效的分层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能力。

依照上述学习内容,教师可以将问题分为三个层次,一判定命题真假。二叙述给出命题的逆命题。三设置各种条件并判断命题真假。第一是针对于第三层次学生来说的,可以向学生传输正确的知识;第二三个问题针对于二一层次的学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知识联想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大胆的推测,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对作业布置进行分层

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很多教师从作业入手,提炼了作业重点,为学生精简作业。但是,“精简版”作业一般更适用于“优等生”,其对差生来说,难度较高,而且对学生本身的学习帮助不大。而对于中等生来说,作业没有梯度,不适合作为中等生向上发展的踏板。因此,作业布置上分层非常有必要。对第一层次的学生来说,教师布置作业可以考虑多一些开放思考题目,锻炼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尝试难度更高的题。对于中等生来说,教师要保证题量,让题目呈现出梯度性,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提高。对第三层次的学生来说,一定要多涉及基础知识,训练学生的基础能力,夯实数学基础。

例如,在学习了“勾股定理”后,作业可以设计三个层次:课堂定理记忆以及课后基础题;在前者基础上增加提高题目训练;在第二层次基础上拓展开放思考题目。如此,差生能够完成基础作业,中等生能够完成提高作业,优等生能够完成拓展作业,学生共同进步,正是分层教学的重要目标。[2]

总而言之,分层教学是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的有效教学方式,可以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激发学生本身的驱动力,并且给予学生合适的帮助。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能够让学生在未来适应社会中,掌握真正有用的技能,让学生有不断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层教学正是关注于学生个体,帮助每个学生形成独立的、不一样的数学素养。目前,分层教学在当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应用还不够成熟,数学教师应该致力于探究和创新教学方法,为初中数学教学增添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