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作用及渗透
2020-01-09陈志琴
陈志琴
(江苏省射阳县盘湾中学 江苏射阳 224300)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心越来越浮躁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将“利己精神”贯彻到生命里,道德思想水平越来越低,行为规范的底线也越来越低。这对国家的未来建设发展,和青少年良好成长环境的建设十分不利。传统文化在当代高中生学习生活中的缺失,也越来越明显。
一、在高中语文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意义
在《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教学应当更加注重学生文化内涵的丰富,将教学的目光放到学生的未来发展上,将传统文化注入到日常教学中。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水平,让学生成为一名拥有高尚品德和人格的社会未来栋梁。”由此可见,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去,对高中生的个人成长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除此之外,教师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也可以帮助学生对一些古诗词、文言文,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学习。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借由传统文化在教学中渗透的机会,引导高中生重视起传统文化,树立传统文化在当代高中生心中的重要地位,为传统文化在我国社会建设发展中的传承奠定一个良好基础。因此,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十分重要。[1]
二、目前高中语文中存在的教学问题及原因
首先,高中语文长期受到传统教育理念和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太注重于学生语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考试成绩的提升。高考的压力就像一座大山,压得学生和教师都抬不起头来,自然也就没有精力和时间来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
其次,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凸显,课堂教学的主要领导人还是教师。这就导致了高中生在课堂学习中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下降,并造成了学习效率与课堂教学效率持续下降的连锁效应。
最后,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案例和教学手法已经陈旧过时。当代高中生不仅无法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产生共鸣,还会因为教学内容的枯燥无聊,而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学等消极心理,并最终导致高中生语文学效率的下降。
三、在高中语文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景,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主要的教学目的还是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时,要注重教学情境和良好教学氛围的创设,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习传统文化,主动了解传统文化。
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一课时,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问学生:“读完了朱自清先生对月下荷花美丽景色的描写,请大家想一想,还有没有那些文章、诗词,是描写荷花的美丽的呢?”这时,教师就可以自然地将《莲花》与《爱莲说》这两篇文章融入到教学中,完成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二)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
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不能是莫名其妙就插入到教学中去,而是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在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寻找适合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教学的内容,来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提升高中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
例如,在学习《师说》这一课时,高中语文教师可以用其中“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句子,来向学生传输传统文化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不耻下问、不耻相师的学习精神,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弘扬传统文化中“谦卑”的核心精神,促进高中生道德涵养水平的提升。[2]
(三)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
在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信息技术进入到高中课堂进行教学,也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高中语文教师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渗透,丰富教师教学手法的同时,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能够收获更好的教学成果。
例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一课时,高中语文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方式,为学生播放影视剧《三国演义》中,关于赤壁之战的片段,将文字转化为具象化的场景,给学生带来视觉、听觉和感官上的冲击。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利于教师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既是顺应新课改教学要求的必然选择,也是引导高中生学习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并最终提高自身文化涵养和道德水平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