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剪纸艺术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
2020-01-09闵志忠
闵志忠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东山镇中心小学 甘肃甘南 747000)
剪纸是中国民间流行的传统艺术,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小学开设剪纸课程,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意识的重要举措。剪纸的造型艺术不但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冲击,还能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勤于动手的好习惯。因此,教师在小学教学中开展剪纸教学是有必要的。
一、东山镇剪纸艺术内涵
剪纸艺术作为一种镂空的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通透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剪纸就是通过使用剪刀把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墙花、顶棚花,灯花等。逢年过节或是嫁娶,人们就将漂亮鲜艳的剪纸贴在玻璃、墙壁、门、橱柜等地方,使节日气氛更加热烈。在农村中,剪纸一般由妇女和年轻的姑娘来制作。在过去,剪纸艺术是女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手工技术,曾经还被人们用来作为评选新娘的一种标准。在中国剪纸艺术中,南方剪纸以“精致”为美,雅致见长,讲究玲珑剔透,细腻写实,以“阳剪”为主,多以“月牙形”配“锯齿形”,线条纤细顺畅,通过精致的雕刻来表现人们的喜怒哀乐。
二、东山镇剪纸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运用历史故事弘扬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在学生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果学生对剪纸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去探索其中的神秘。任何一项文明都离不开历史的发展。早在汉、唐时期,民间妇女就使用金银箔剪成花鸟贴在鬓角为装饰的风尚。北朝时期,人们用纸剪出各种图案花纹,有据可查的剪纸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发现的北朝团花剪纸。那时的西北地区干燥少雨,可能是发现北朝剪纸的重要原因。唐朝时,剪纸已经处于发展时期,诗圣杜甫诗中有“翦纸招我魂”的诗句,现在唐代的剪纸藏于大英博物馆。教师通过追溯剪纸的发展,让学生感受剪纸文化的渊源流长和博大精深。学生在被剪纸历史所吸引时,教师顺势引出“作为祖国的花朵,我们要继续弘扬这种文明”。在指导学生剪纸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表现真实想法,重视学生的个性和艺术创作,给予表扬。这种方式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欲望,使学生对剪纸的学习充满兴趣。[1]
(二)利用特色剪纸表达国富民情,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每一种艺术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剪纸就具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剪纸容易学习,但是很难做到求精。它以现实生活的事物为题材,依靠单循环的感情为基础,形成剪纸艺术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反映出劳动人民最朴实的精神。剪纸中最有特色的剪纸是莲花和鲤鱼组成的剪纸,象征着了“连年有余”;福禄寿在民间使用最广泛,象征着福寿安康吉祥喜庆;松树象征长青不老等。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这些具有特色的剪纸,让学生学习劳动人民勤于动脑和动手的精神,在剪纸艺术中体会人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让学生做剪纸艺术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保留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
(三)巧用生活场景体现生活实际,促进学生实践能力
通过剪纸的练习,学生可以提高手部灵活性和协调性。剪纸需要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手和眼睛高度协调,不断调整见到的方向和力度,才能剪出物体形象。学生可以边画边想,边想边画,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剪纸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实际生活中发生的场景进行剪纸,如学生常见到的蔬菜、动物、山水、鲜花树木等。学生根据自己头脑中感知过的物体和生活实际相结合,进行构思,再加工创造出新的事物。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都得到有效发展。
(四)妙用主题剪裁彰显精神面貌,培养学生剪纸能力
现代剪纸是我国美术中的一颗新星,是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现代剪纸也是学校探究推广的新型教学内容,在剪纸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创作力,让学生在创作时能充分体现学生自然、纯真的心态和审美。学生的手多数是拿笔的,当拿起剪刀的那一刻是充满新鲜的,在剪纸过程种各自创新,发展自身个性,使用各种手法剪出自己心中所想的图案。在裁剪中,刀法要精准,要切不划。使用刀时,要上下来回切,用力要匀称,不要左右来回晃动,找连接点要精准,说下就下,否则容易断开。剪纸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更加细心。因此,教师要培养提高学生的剪纸水平。[3]
三、结束语
总之,剪纸是一种实用性较强、表现丰富、流传广泛的艺术。其历史悠久,体现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民族特色。教师将剪纸艺术融入到小学教学中,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