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2020-01-09

科学咨询 2020年6期

胥 宏

(江苏省盐城市建军路小学 江苏盐城 224001)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其实现人生价值,中国教育学会曾针对“核心素养”的培育提出要求。小学阶段的教学不应只是教师一味地传授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核心素养与数学教学相融合,让知识的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结合,做到数学思想指导学习生活,帮助学生更加利于适应社会。当今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师的教学手段仍比较滞后,制约着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本文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弊端进行梳理,并进一步对如何对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的教学展开探究性学习。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不牢固,急于求成

当前有许多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显示出来的是漫无目的地教学,一味地灌输着为了做题而做题的思想。在当前课本基础知识未打牢固的前提下,教师急于求成,大搞题海战术,盲目地做课外题目。在这种情况下,数学教学往往出现打折扣的效果,加大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例如,在学习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时候,在学生还未对加减法计算技巧完全掌握的情况下,教师就迫不及待地拿出大量的练习题,或者让学生学习20位,或者更高位数的算数。[1]

(二)教学时间过多,思考时间过少

笔者通过多次听课或者调查中发现,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备案满满当当,课堂教学时间几乎占据一整节课,导致学生缺乏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中,有的老师对学生更多的表现是舍不得放手,老师有时候做了学生该做的,替学生思考本应学生自己该思考的事。殊不知,一种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去体验、感悟和思考。针对一个教学问题,一段安静的思索时间,能让学生在脑海中过迸发出思维的火花,针对问题的理解得到质的飞跃。[2]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究

(一)在数学计算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

在数学教学中,运算能力是学生掌握数学的重要载体,在小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一种生活必备技能。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运算方法和技巧,更深层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在学习两位数加减法的过程中,教师应设定相应的层次目标:首要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究计算方法、不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推理和数学交流,通过推理和操作,掌握相应算法原理,明白书写格式、并掌握能正确验证算法的方法和能力。最后,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情感价值观培养的目标,让学生在获得成功体验的过程中,感知生活中加减法的应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培养更加具体化。

(二)鼓励动手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小学阶段的课程涉及到很多实践的机会,比如测量物体的体积、丈量大树的高度等等。教学中的数学模型往往能够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帮助学生发散思维。例如,在“有趣的七巧板”中,教师的教学目标应该是通过拼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学生动手实践,用两块拼成正方形、用三块去拼成一个已经熟知的图形。也可以开展竞赛活动,通过分组,通过利用手中现有的图形,去拼成一个有趣的小动物或者美丽图案。教师通过讲解和小组投票,选出最美丽的图案。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不但加强了实践动手能力,更能通过培养他们的创新型思维,实现个体的全面综合发展。

(三)与生活相结合,学以致用

教师在理论教学中融入数学教学的技能和价值观念的培养,是符合核心素养理念的教学手段。数学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好奇心往往会驱使学生针对生活中的一些情景提出十万个为什么。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生活中无法解释的现象要有意识地涉及,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手段,在实际的情境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3]

三、结束语

小学是学生在学习生涯中打基础的重要阶段,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其未来的发展以及自身素养的培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传达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在不断学习、不断改革中加强教学手段和方法,让数学课堂变成快乐学习的地方。教师在课堂中,要开发适合学生的操作活动和思维活动,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不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使他们能够全面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