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手能力的小学劳技课堂的活动开展
2020-01-09潘彩群
潘彩群
(苏州市相城经济开发区澄阳小学 江苏苏州 215000)
小学劳技课堂作为一门实践性的课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深刻把握小学劳技课堂的本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合理利用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于劳动的热情,从而让小学劳技课堂可以发挥其本身的德育功能。
一、创设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热爱劳技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上,而不是“教学”上,只有激发了学生对于劳动的热爱精神,才算真正完成了劳技课程的深层目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一定的教学氛围。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自身能力还没有得到一定的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认知特点,开展更为合理的教学。教师在教学时,应从感性认识入手,通过一定的的动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认识到劳动的意义,体会到劳动的价值。教师应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一定的启发,这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也是有着一定积极的帮助。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以竞赛作为基本的活动形式,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启发,增加自己的理解程度。
例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开展劳动值日。教师可以将全部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给每个小组布置一定的任务,给予学生们一定的时间,看一看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快、最好。学生通过这种形式的活动竞赛,有助于他们在活动中得到启发,不仅仅是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又能培养自己的团结合作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1]
二、利用劳技内容,加强目的性教育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利用好劳技课堂,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让他们具备一定的生活能力。教师在开展教学前,应认真思考该如何进行劳动活动,将劳动活动内容形式变得更具有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处于小学阶段,自身能力还是很不完善的,教师应认清这一点,应通过更为合适的方式开展劳动教学,比如团队合作的形式,让学生通过互相协作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教师也可以将劳动内容变成一种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趣味性。
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叠纸飞机”的游戏活动,利用这一活动,培养学生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也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2]
三、启迪学生参与实践,加强学生多种意识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发挥劳技课堂的德育功能。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传递多种意识,让学生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开设“动手种花”的课程内容,让学生动手自己种花,通过这一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下一节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种植花卉地方的周围环境进行布置,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到美,接受到美的熏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将课堂主导权换给学生的方式,让学生进入到其中,学生具备一定的主导地位,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3]
四、尊重学生主体性,合理利用身边资源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劳技课堂的形式。对于学生来说,其处于小学阶段时各种能力还不具备,教师在开展活动形式时,应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做到量力而行,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应教育学生,合理利用身边资源,在遇到自己不会或者不懂的问题时,及时求助,运用最合理的方式和最短的时间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找到答案。教师不能仅仅将自己看成是教学中的主导者,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参与其中,提供给学生实质性的帮助。[4]
例如,在面对问题时,教师可以教育学生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查找资料,网上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学生应加以利用。此外,图书馆、博物馆,也是学生可以查找资料的重要场所。教师还可以组织成立指导教师队伍,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由专人进行负责,还可以邀请关心学生的家长们和社会人士组成相应的团队,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学校、家长和社会,都参与进来,有利于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形式,真正做到合力,形成一定的育人网络。
综上所述,开展劳技课程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小学实践活动作为重要阵地,发挥其真正功效。教师也应提高重视,认识到劳技课程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