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教育对策探析

2020-01-09

科学咨询 2020年6期
关键词:学困生记忆家长

向 琴

(重庆市垫江县永安小学校 重庆垫江 408300)

学习困难学生是教育和教学工作中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往往令教育工作者们头痛和倍感沮丧。其转化工作是教师教育的难点。每当接手一个新班级,我们农村小学教师总有这样一种期盼:优秀生多多益善,而学困生越少越好。甚至,许多农村小学教师最大的梦想就是没有学困生,因为他们在每位学困生身上都不知要倾注多少心血,努力付出或许能换来学困生们的点滴进步,甚至可能劳而无获。这不得不说,学困生已经成为农村小学教师和学校不可回避的主要问题。要解决好学困生的问题,我们教师首先要弄清学困生的特点和成因,然后要探索出相应的教育对策。这样才能使我们在学困生教育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一、农村小学学困生的特点

农村小学的学困生由于年龄小和生活环境复杂,在学习中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习态度不端正

这类学困生智力正常,但贪玩和缺乏学习的动力。这种弄情况的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能够有所好转。但只要一提及玩,他们就无法抵御其中的诱惑。我们在多次与这类学困生的交谈中发现,他们对学习没兴趣,遇到问题总是想着依赖别人。这类学困生对于学习,只想着迅速地完成眼前的任务,然后就可以去做自己心心念念已久的事了。他们的心似乎永远都静不下来,更谈不上用理智去控制自己的行为了。

(二)意志力薄弱

农村小学的学困生,往往都带有较重的惰性心理。他们在学习上不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一碰到问题就显得焦躁不安,就寄希望于教师和家长。他们就算是遇到一些很简单的学习问题,也宁愿选择投机取巧,用抄袭的方式来完成,甚至选择逃避。这种“逃兵”心理严重地妨碍了学生对知识系统的构建。学生自己不努力去吸收和消化知识,就形不成牢固的知识储备。因此,在遇到知识方面的问题时,他们往往大脑一片空白,由于没有完成知识的日积月累,使得成绩不如人意。

(三)记忆力差

农村小学的学困生记忆力差,具体表现如下:

1.记忆速度慢。学生的记忆速度差异很大,农村小学学困生的记忆速度尤其慢。一个知识点、一首古诗或一篇短文,他们往往需要一两天才能勉强背诵,更不用说达到理解运用的高度了。

2.记忆方法差。农村小学学困生往往在记忆知识时一味采用机械的背诵方法。他们只会靠读和背几十遍,甚至上百遍的方法来完成记忆任务。这些学生往往会对记忆产生一种本能的恐惧,不想自己动脑去记,就想着从别人那里拿来就用。这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让农村小学学困生们原地踏步,最终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

3.记忆不持久。大多数学困生呈现出“记得快,忘得快”或“记得慢,忘得快”的情况,并且后一种情况在他们身上更为普遍。这些记忆不持久的学生往往会像猴子掰玉米般顾此失彼、学前忘后,最终一无所获,造成学习成绩差。

(四)学习迁移能力差

绝大多数的学困生不能把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地消化与吸收,学到的知识有头无尾,很难根据已有知识举一反三。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增多,学习要求的日益提高,在学习新知识时,他们很难将之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于是就产生了新旧知识相互抵触、干扰的现象。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不能独立地理解各种新知识,原有的知识也不能得到巩固与加深,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极容易造成学习焦虑和倦怠的不良现象。这种现象频繁地出现,将影响其学习成绩的提高。

二、农村小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欠缺

我所在的农村小学,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有90%以上家长只有小学或初中文化。他们对于孩子学习的指导能力有限,更多的是只能问一下孩子作业写了没、考试多少分。并且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许多家长外出打工,使一部分学生成为“留守儿童”。在我们的学校中,有60%以上的学生是长期生活在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身边。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而老人们很多都不识字,只能关心孩子的生活起居,对学习情况则极少过问;另有20%以上学生是在家中只有父亲或母亲的单亲中生活,单亲一方面要养育子女;另一方面要忙于生计,对孩子的教育较少。在以上的家庭教育环境中,这些学生在学校原本就没有完全掌握应该学的知识,回到家中更是无人管束,所学知识得不到巩固,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成为了学困生。

(二)学校教育方法陈旧

农村小学由于受各方面的条件限制,所能利用的教育资源有限。单一的教学方法又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学生在课堂中容易困倦,学习效果不佳。同时,教师很少注意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对他们要么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要么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久而久之,学困生也就自暴自弃,把自己永远定格在学困生的位置上,不求进取,致使他们越来越偏离正常的学业发展之路。

(三)学生自身不努力

部分学生智力发展迟缓、学习习惯差或基础知识薄弱而导致学业成绩不良,进而成为学困生。这些学生由于知识衔接不上,基础薄弱,长此以往,恶性循环,成为“问题学生”,不能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三、转化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教育对策

(一)教师要正确地看待学困生

对于学困生,教师不能给予过高的期望,因为他们在知识、技能、学习方法等方面都与正常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他们需要教师用爱心去关怀、用耐心去指导、用真心去帮助。解决学困生的问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二)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学困生对学习失去信心,是其成为学困生的根本原因。因此,增强学困生学习的信心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教师要不断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要把课堂上新课导入之前的复习留给学困生完成;要把发言机会留给学困生;要把单独辅导的时间留给学困生,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实践中来。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对于学习效果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所谓“行为培养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要少谈空话,多做实事。例如,教师可让学困生认真听完一节课后,让他们自己独立完成一次作业,坚持五天不看电视等,让他们体验达到目标的喜悦之情。在学生的基本学习习惯养成后,教师还要帮助他们抵御不利于学习的诱惑。当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出现反复的时候,教师要及时查找原因,帮助其及时地改正,并总结经验和教训,鼓励他们与诱惑作斗争,增强对外界诱惑的抵抗力。

(四)帮助学生弥补知识缺陷

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差,源于基本知识的缺陷。因此,教师要想转化学困生,就要改变他们学习落后的状态。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时复习、有效练习、查漏补缺。否则,教师就无法重拾学困生在学习上的自信心,也很难让他们产生较强的上进心。

(五)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对于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自信心差、注意力不集中等,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帮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每个学生都希望被教师关注和希望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教师就可以给学困生创造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对他们采用“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另外,教师要与家长多沟通,使家长采用正确的方式教育学生。这样形成教师、学生和家长三方共同努力,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农村家长虽然无法指导学生的学习,但可以起到督促和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的作用。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长期和系统的艰苦工程,不可能立竿见影。但是,教师只要不歧视和不放弃,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奉献自己的爱心和耐心,携手家长多鼓励和多表扬学生,就能让那一颗颗发育迟缓的种子发芽,然后茁壮成长。我们每个人都要精心呵护他们脆弱的心灵,为他们在黑暗中点亮一盏希望之灯,照亮他们的前行之路,成就他们的未来。这是教师的基本准则,是家长的基本责任,也是作为教师和家长最值得骄傲的地方。

猜你喜欢

学困生记忆家长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我心中的好家长
记忆中的他们
家长请吃药Ⅱ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