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脱贫对学困生的影响
2020-01-09马洁
马 洁
(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丰望乡学区 甘肃天水 741416)
十九大以来,国家对基层农村的教育发展目标,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教育脱贫”战略目标,将农村教育发展工作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当今的农村教育,已不再是以往的扫盲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等简单的发展使命了。因此,我们应该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高度,重新审视农村教育的重要性。
要想真正地将“教育脱贫”工作落到实处,真正能让农村孩子借助知识的力量摆脱贫困,广大农村教师就要认真开展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教师只有抓住学困生这一群体,作为重点去突破,才能更大范围地教育好每位学生,从而为他们将来的人生发展指明方向,使这些孩子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掌握一定的技能。这样,这些学生就能够利用知识的力量去摆脱贫穷,从而走上“教育脱贫”的良性轨道。
一、学困生成因分析
第一,家庭教育的缺失。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少家长外出打工,让孩子与爷爷奶奶留守在家。由于孩子长期与父母分离,隔代教育必然会出现“溺爱”现象。农村很多老人的文化知识普遍偏低,对于孩子的教育确实有心无力,从而放纵了孩子的成长。这使孩子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渐渐地造成一些心理障碍。也有部分农村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是教师的事,孩子的成长是学校的事,家长只管吃穿就行。他们一年四季忙于挣钱,而忽视了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让孩子养成了学习松散的习惯。
第二,学校教育的缺失。虽然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很多年了,但很多地区仍然是采用分数和升学率来评价教师和学校的工作。在这种环境下,教师面对学困生就会产生畏难心理,甚至放弃和打压这部分学生,让其转学、休学或留级。有的教师错误地认为,把心思花在学习能力差的学生身上就是白费精力,从而放弃他们,由其自身发展。个别教师在面对学困生时,缺乏耐心,片面强调学生的家庭因素,忽略学生的性格特点和个性发展,而单纯地以成绩来对待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出现了学生自暴自弃、教师不管不顾的现象。
第三,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当前社会上的某些不正之风,及网络上错误言行的影响等,使一些家长和学生产生了“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读书无用,读书不如外出打工,读书不如种地”等思想在很多农村家长和学生中盛行。学生耳濡目染这些形形色色的社会负面影响,久而久之就会削弱自己努力学习的意志。当这些学生看见身边那些没有认真读书的同学,靠外出打工挣了钱,买了新潮的设备和穿上了漂亮的衣服,言谈中充满了对于读书的不屑时,这些学生就会自然地认为读书真的无用,还不如早点外出打工,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
二、转化策略
第一,家校联合,共同管理。学校要构建家校联合的教育机制,要通过家长会向家长传授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同时,学校也要做好家长的教育工作,让学生家长真正认识到知识的力量。只有家长重视知识和重视学习了,他们才能给学生营造健康的家庭教育氛围,从而引导学生良性发展。尤其在农村地区,家长们的小农意识强烈,看待事物的发展只盯眼前。因此,首先,教师要做好家长的引导和教育工作,让他们感受到知识的力量,看见知识对于家庭的重要性,明白“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从而让家长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其次,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通过多种平台构建通畅、及时有效的联系方式,随时掌握学生动态,配合家长更好地完成家庭教育,从而让家长反作用于学校教育。
第二,学校要更加重视班主任的工作,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和耐心从教。学困生的转化,耗时长、难度大,短期内看不见效果。部分教师因此而丧失耐心,放任学生发展。对此,学校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工作,尤其要深化对班主任的教育,让教师们都能够明确“教育脱贫”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从而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学困生身上。这样,教师才能够逐步地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真正地关心和帮助学困生,慢慢地纠正学困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和错误,从而达到对他们的转变效果。
第三,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为了保证学生学习任务的顺利达成,教师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适当地调整教学目标,做到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要开展分层教学,对学困生要放慢教学节奏,先让他们掌握最基础和最简单的一些知识,使他们慢慢地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恢复学习信心。这样才能逐步地提高他们的成绩。例如,教师在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时,要提前深入地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他们的学习基础要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可以适当地让学优生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而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教育帮扶学困生。同时,教师可以建立合理、科学的学习小组,让学优生来帮助和带动学困生,从而实现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精力内,最大程度地关怀到学困生。
第四,做好课外辅导工作。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重要措施。对学困生的转变教育,仅仅依靠课堂内的时间,是不够的。因此,教师要加大对学困生的课外辅导工作,及时地分析和掌握学困生在知识上的不足和缺漏部分,然后利用课外时间为他们查漏补缺和夯实基础。课外辅导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师应当根据学困生的不同情况和特点来确定。比如,针对学困生的普遍问题进行集体辅导;针对学困生的个别情况开展个别辅导或小组辅导。教师对学困生的辅导内容,还包括给他们解答疑难,指导完成课外作业等。教师在每次辅导时,要有针对性,以解决一两个问题为主,防止随意性;同时要给予学困生必要的心理辅导和关爱,这也是课外辅导的重点。教师通过与学困生的沟通和交流,掌握学生心理,分析学生内心存在的障碍,让学生感受到关爱和帮助。这样就能够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第五,不以成绩论英雄,不以教学看成败。教师要为学困生树立长远的发展目标,不能以成绩来片面地评价学生。教师是学生的园丁和导师,要对学生实施长远的影响,要系好孩子人生成长中的第一粒扣子。教师应当明白学困生存在一定的家庭因素,因此更要去引导和纠正,让他们走回到人生的良性发展之路。这样,即使他们未来不能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但也使他们能够掌握一技之长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这部分孩子来说,这就是实现了“教育脱贫”。因此,教师要有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理念,要从“让我们的国家富强和民族发展”的高度上来面对学困生。对于学困生的转变,教师要更多地注重他们行为、习惯和性格方面的转变,要排除他们心中的负面因素和障碍,树立起他们阳光和积极的性格。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教师如果仍然只用成绩来看成败,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就会永远只停留在表面上。
总之,我们作为基层教师要从“使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高度来审视自己的工作。我们肩负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孩子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个家庭的发展命运,而这千千万万的家庭深刻地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因此,我们对学困生要重在转变其行为、性格和心理,要用爱心和耐心去助其心理重塑,真正改变一个个孩子和影响一个个家庭,从而完成我们的教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