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农村初中生的社会交往素养
2020-01-09朱惠芳
朱惠芳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横泾中学 江苏苏州 215000)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发展各阶段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当具备的适应社会变革和自身发展的必备能力。”我们根据国家要求将核心素养分为三大板块,即自主发展,文化基础和社会参与,其中首次将“社会参与”作为了中小学学生发展的必备能力,强调了学生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素养。
一、社会交往素养的概念与特点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首先就要解决社会交往素养的概念问题。《墨辨》中写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亲知、闻知、说知”。“亲知”指的是学生亲自动手、动脑所得来的知识,是从“行”中得来的。“闻知”是指通过旁人传授的知识,自己虽未曾接触过,但通过他人言传身教所了解的事,也被称之为经验。日常上课就属于这种方式,教师把自己的理解讲解给学生。而我们所接触的知识的大部分都是通过“闻知”这种方式。“说知”指的是推理出来的知识。它是通过“亲知”和“闻知”加上自己的经验进行验证推理,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在目前的教学现状中长期重“闻知”而轻“亲知”,这有失偏颇。特别是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素养,它并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就可以得到提高的,而是需要学生以“亲知”的方式去加以练习。这与教育部《发展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是相一致的。在学术界,社会交往素养的概念虽曾有众多教育学家加以描述,但以前的概念随着时代发展已过于陈旧,不符合当前新形势下国家方针政策与教育导向。[1]因此,笔者从核心素养出发,重新论证社会交往素养这一概念为:“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精神交流的社会活动,包括个人与群体交往,个人和个人交往,个人和社会交往。”
二、培养社会交往素养的必要性
社会交往不仅是农村学生适应社会的重要表现,也是他们完善自身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身心发育不成熟,若得不到正确引导,可能会养成一些与社会主流不相符的习惯。这些习惯不利于他们融入社会和今后的发展。现阶段,部分学生只专注于学习成绩,在性格养成和生活习惯等方面往往得不到重视。比如,2018年6月12日,周某与考进中科院硕士的同学谢某吃饭时,突然拔出尖刀刺向谢某,致使谢某死亡。事后,周某被判处死刑。有媒体报道,二人平时在交往中曾有冲突发生,积怨颇深,但没想到惨案的发生会是源于身边的琐事而引发冲突。这反映出当今的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差,不善于解决矛盾这些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素养,对于他们未来的健康成长和顺利发展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三、培养农村学生社会交往素养的具体策略
(一)营造良好环境,建立社交氛围
学生性格的塑造除了先天条件之外,后天的引导与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除了要教育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更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建立与陌生人交流对话的信心等。初中学生虽然课业繁重和学习紧张,但良好的社交环境有助于他们端正自己的学习状态和塑造良好的品格。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地引导学生与人交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交环境;不仅要成为学生在学习上的导师,更要成为学生在生活中的良师益友。[2]
例如,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当中,七年级上的第一单元就是《成长的节拍》。它是以“中学序曲”与“少年有梦”作为开篇,讲解了学生应尽快地融入中学生活中,并要树立远大理想。因为人要有梦想才有希望,才能不断地激发生命的热情与勇气。而第二单元为《友谊的天空》,它告诫我们,社交能力需要从小培养。
教师在进行以上内容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课堂社交平台。一是通过这个平台,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苦恼。教师与同学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心中的烦恼;二是通过这个平台,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面对新环境和新同学,学生难免会有孤独感。尤其是农村学生,他们相较于城市学生,往往更加腼腆,性格偏安静,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引导学生正确与人交往;三是通过这个平台,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社交群体。传统的课堂模式是以教师为主,让学生不能解放自己的思想,不能在课堂上自由、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个社交平台,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二)树立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小组合作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尽快互相联络起来。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是很有帮助的。传统课堂主要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进行课后练习,再由教师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然而,学生随着年龄增长,无论在今后的学习或工作中都离不开朋友之间的互相帮助。因此,教师不能只是采用单一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而要采用小组合作模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积极地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与同学相处、怎样与同学交流。农村学生的性格单纯而有一颗敏感的内心,不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但是,团队合作有助于锻炼他们的社会交际能力,让他们学会如何建立友谊,和激发自己的社交欲望,并消除懒散的行为而焕发热情。德·叔本华曾经说过:“个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因此,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素养。
例如,在学习地理课程七年级上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时,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分为4~5人的小组,进行野外观察;然后让学生记录最近一周的天气情况,并讨论我们可以运用什么方法来观察天气,天气的变化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等。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就在无形之中拉近了相互之间的距离。他们会集思广益,大胆想象,在解决问题的同时逐渐地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并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三)完善学生的个性,塑造学生高尚的品格
中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的时期,身心未完全发育成熟。他们对各种事物有着好奇心,但往往辨别能力差,容易被他人误导,从而影响自己今后的人生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学生性格的完善。因此,作为人民教师,我们应当全方位地关心学生,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向优秀的人学习,学习他们身上的高尚品质。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秀的人物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或精忠报国、或无私奉献、或忠肝义胆、或怀瑾握瑜。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习书中主人公的优秀品格。中国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有助于学生今后更好地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
例如,在学习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的第13课《纪念白求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理解课文中毛泽东同志对白求恩的深切缅怀,对“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无私奉献精神的高度赞扬。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白求恩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来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从侧面提高了学生的社会交往素养。
总之,提高农村地区学生的社会交往素养,有助于他们未来的发展,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能够积极地融入社会。学校不应该再是以前那种“象牙塔”。中学教师也要更多地关心农村学生这一个特殊的群体,努力承担起培养他们的社会素养和社会交往能力这一时代重任,让农村学生的交往素养能够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