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建筑材料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2020-01-09王晓强

科学咨询 2020年6期

王晓强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浙江绍兴 312300)

建筑材料是中职建筑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也影响着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按照建筑材料的教学要求,学生要掌握建筑中常见的材料类型、特点、生产工艺等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还要有正确识别、合理利用建筑材料的能力。本门课程所涉及的概念内容较多,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还是教师的教学都具有很大的难度。[1]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中职建筑材料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中职建筑材料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内容分散

与其它建筑类专业的课程相比,建筑材料的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接触包括砂浆、水泥、混凝土等十余个不同门类的上百种建筑材料,且各章节之间的内容自成体系。这一特点让建筑材料教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专业性,让学生在学习时需要掌握的内容过多,又不易将其联系在一起。

受此特点影响,建筑材料的教学内容就显得平淡无趣。此时,教师如果仍然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面对大量需要记忆的概念和知识时,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课堂中就会经常出现教师口若悬河,学生却听得索然无味的情况。

(二)实践教学脱节

实践教学是建筑材料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但是,从目前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地进行操作,缺少主观能动性。这种情况很容易让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不管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情况如何,学生只要能够将已知的正确结果填写到实验报告中就能够通过考核。这实际上是教学与实践的一种脱节形式。

(三)教材内容滞后

建筑材料通常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如钢筋、混凝土等许多年仍然在使用的材料;另一类则是像保温材料等更新速度很快的材料。在目前所使用的建筑材料教材中,其内容基本上是依照“够用”的原则进行编写的,很多当前行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材料并没有被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去。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才会发现自己所学习的内容已经远远滞后于行业的发展。

二、中职建筑材料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一)通过人文精神提升教学趣味性

建筑材料课程之所以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人文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将其与自己的生活结合在一起。因此,教师在建筑材料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将是创设良好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2]

建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产物。它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从远古时期的石头,到后来的砖瓦,再到现代的各类新型建筑材料,都体现着人类的发展历程。因此,教师在进行材料讲述时,可以从材料的背景入手,如材料的来源、人类在材料开发中的有趣故事等,以此将人文与建材知识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形成关联,找到记忆建筑材料的方法。

为了教学拥有更多的人文环境,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让他们参观古建筑、观察古建筑中所用的材料,加深建筑材料的印象。

(二)结合工程实际让教学形象化

培养实践型人才是中职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相对于其他阶段的教学来说,中职教育更应该重视实践教学。针对不少学生认为建筑材料教学十分抽象、理解难度较大的状况,教师可以通过实践让学生亲身感受,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例如,在“混凝土”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中,许多学生不理解课本中所描述的混凝土特点。而在当前,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十分广泛,让学生去真实触摸和感受并不是一件难事。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到建筑工地去接触材料,了解材料的特点。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建筑知识点的记忆,更有利于培养他们对建筑行业的热爱,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三)利用互联网教学融入时代气息

建筑材料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但是,这些材料的改进都是建立在传统材料的基础上的。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完全抛弃旧知识体系将会引起知识结构的断层。因此,教师要与时俱进,通过对新、旧材料的对比来进行教学,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建材知识。[3]互联网是有效解决教材内容滞后问题的工具之一。借助网络,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了解最新的建筑材料信息,然后分享到学校的共享空间中,加强学生和教师的交流。网络交流融合了现代的信息技术,满足了开拓学生视野的要求,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在现代中职建筑材料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突出建筑行业的特点,融合中职教育的教学理念,合理利用互联网优势,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只有如此,教师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建筑材料知识,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然而,教学改革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的。这就需要中职教师长期坚持不懈地作出努力,提高建筑教材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