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0-01-09陈先慧
陈先慧
(安徽生物工程学校 安徽 230031)
一、农业职业教育现状及问题
(一)专业设置不合理
在当今农业职业教育中,首先是部分专业设置不合理的问题。一是部分专业由于学生过少、对口企业不多、环境艰苦等原因,开设的课程没有跟上农业科技发展的步伐。这就使得学生得不到企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所学技能得不到企业认可,就业难度加大;二是农业中等职业学校为保证招生人数,利用“对口升学”吸引学生就读。其专业课程设置更趋向于文化课和专业课,忽视其他必修课的学习,忽略对学生进行农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这种状况的出现,导致学校消耗了农业职教资源却没有为农业生产服务,不少涉农学生毕业后不能从事农业相关职业。同时,农业专业设置的配套教育资源十分匮乏,大部分教育资源只是教材中配套的PPT;三是在师资力量方面也存在专业教师资源匮乏、专业教师担任行政职务或其他兼职过多等现象。这使得教师数量不足,教学精力不够,不能很好地为学生解决实践课程中遇到的问题。因此,不少农业职教专业堪称有其名而无其内涵。
(二)生源质量、数量问题
农业类中等学校的生源质量较差。农业院校的招生压力非常大。因此,学校对入学学生基本无分数要求、无德育要求、无体育要求、无技能要求。学生只要提供初中毕业证甚至户口本就能够被无条件录取。少数生源甚至连初中都没毕业。这就更无从保证生源的质量。在这些学生当中,有不少学生或情绪消极悲观,或精力充沛但学习积极性不高,每天将大量时间沉溺于网络世界等等。据媒体数据反映,中等职业教育的在校学生人数占高中在校学生总数的比例逐年递减,每年都在刷新新低。这个数据反映出了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不认同。中央“一号文件”等国家政策对“三农”的扶持,使农业中等职业教育增加了一些生源。但是,它还是远远不能满足我国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1]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僵化
目前,农业类中等职业院校在专业知识教学和专业技能培养上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学校在追求卓越、强化服务意识等方面还很不到位,致使学生不能灵活地“学以致用”。第一,从课程内容来看,教师参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践的课时不多、校企合作质量不高。农业类中职没有足够的项目课题与经费是造成课程内容与生产脱节的主要原因。第二,从中等职业教育技能评价角度来看,学校多以劳动部门职业资格准入证书相关课程为主,以教育部门的专业认证专业证书为辅。第三,从教学方法的层面来看,目前理论课程的比重依然过高,教师对相关学科的知识整合、精简成适合学生就业发展趋势的理论教学内容不够深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则更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致使教学效果不佳。[2]
二、农业职业教育专业发展建议
(一)优化农业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对策
市场决定供需关系。国务院新“职教二十条”指出,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学校就要开设什么专业课程,要力求所构建的专业能够满足市场的人才需求,人才结构要与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相匹配。因此,在实践中,农业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要紧随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合肥地区为例,农业职教要结合“三瓜公社”、朗坤农业物联网、合肥温氏畜牧集团等企业资源优势,紧跟现代农业科技,及时进行合理的专业课程设置。
(二)解决农业职业教育生源问题的对策
招生工作是中等职业学校工作的重点。安徽省早已实行“生均拨款”政策,学生数量决定了学校办学资金的多少。因此,学校应当优化招生专业设置,突出专业特色。同时,在招生过程中,学校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严格把关:一是通过测验检查学生的文化素质;二是通过心理筛查将学生分类归档;三是通过面试了解学生的学习目的;四是通过简单实验检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学校通过这些测试综合考评,最后择优录取,宁缺毋滥。
(三)适应教学改革需要的教材建设
农业中职教材对教学内容的要求非常严格,新教改更要求学校增加实践课与实训课的比重,争取做到一学一练。这直接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将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践进行融会贯通。目前,农业类院校主要使用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的教材,其内容新颖、全面,但难度较大。学生难以吃透全部内容。因此,农业职业学校要以专业教研室为单位,深入农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调研,到农业产业化企业中去学习,结合农业生产一线编写适合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教材在编写中要注意少一些理论框架,多一些实践操作项目的指导内容。这样更能够突出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用性。
(四)专业设置的质量提升
学校应当明确2~3个特色专业作为核心竞争力,通过合理的专业规划,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专业体系。学校要积极打造品牌专业,带动普通专业发展。在专业设置中,学校要注重适应性与前瞻性相统一、以学生为中心与能力本位相统一、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确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针。同时,学校要与时俱进,加大实验室建设、师资培训和校企合作力度,以增强本学科领域的竞争优势。
三、结束语
农业院校学生既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体,也是被改革的关键对象。对于农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农业职业教育是主要的承担者。因此,农业职业院校既要将一号文件、职教二十条学深悟透,内化于心,指导学校未来的工作,更需要深入农业一线调查研究,外化于行,优化课程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