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以舞蹈课程为例
2020-01-09林碧映
林碧映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阳江 529500)
教师资格证是进入教师职业的“敲门砖”。师范生要想跨进教师行列,就必须要通过全国统考,取得教师资格证。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通过近两年的考试情况显示,在考核形式上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教学实际能力,重点考查考生的专业知识、保育能力以及教学实践能力,以此筛选出优秀的幼教人才。在此背景下,学前教育的舞蹈课程要按照国考的标准和大纲,梳理出新的课程教学方向,将舞蹈教学由“艺术技能”向“教育技能”转变,注意培养学生舞蹈技能的运用能力,实现“教育”与“职业”的“零对接”。
一、国考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方向
(一)突出儿童的特点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因此,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特点,将儿童舞蹈元素融合在舞蹈教学的各个板块中,以儿童的特点为标准作为舞蹈课程内容进行教学。这样能够加强学生对儿童的了解,让学生做到认识儿童、尊重儿童、关爱儿童。例如,在舞蹈基础教学板块中,教师要以基本功训练、身韵训练为主线,融合幼儿形体训练,使学生认识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熟练掌握幼儿形体训练的技能;在民间舞教学板块中,教师要将传统民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常见舞姿与幼儿民族舞蹈结合在一起,将民族特性与儿童特点相结合,让学生把握不同民族的舞蹈风格,培养学生幼儿舞蹈的表现力;在幼儿舞蹈教学板块中,教师要结合幼儿舞蹈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不仅要学习幼儿舞蹈的常用动作和基本步伐,还要将幼儿舞蹈表演、创编、教学融为一体,强化和提高幼儿舞蹈教育理论与方法,提高学生幼儿舞蹈的教学能力。
(二)彰显师范教育的特殊性
学前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舞蹈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舞蹈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包括语言表达、动作的鉴别评判能力和总结反思能力)。舞蹈教学不以训练学生高超的技巧为目的,而要让学生掌握舞蹈动作的基本要领和正确的训练方法,让学生学会把自己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幼儿的舞蹈教学。教师要把学科体系知识与教学能力的培养进行相互渗透,引导学生参与舞蹈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舞蹈语言表达能力、舞蹈动作的示范能力和教学沟通能力。教师要将从业素质、文化知识、育人能力等内在的综合素养与舞蹈教学相融合,贯通于学前教育的教学中。
(三)注重创造性教学
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在舞蹈教学中,舞蹈组合的编排、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过程的管理等都需要舞蹈教师应用创造性思维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教师要通过创造性的舞蹈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各教学板块中,教师渗透幼儿舞蹈教学方法与技巧,将舞蹈教学由艺术技能向教育技能转变,以便学前专业学生将来可以在幼儿教学中更好地实践和应用。舞蹈组合设计要根据幼儿特点,创新性运用游戏的形式、角色、情节进行教学组织和知识技能的传授,使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说、唱、跳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边唱边跳的能力,训练学生肢体的协调性,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性思维。
(四)强调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是学生从教的职业技能和能力的基本取向。我国教师资格国考目标中明确提出:师范从业者要深入掌握教学设计、明确教学实施方案、熟知教学评价体系,并能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正确运用。实行国考政策就是要求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尽快地适应教师生活,更好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因此,舞蹈课程教学把课程教学内容与幼儿教师职业岗位要求相衔接,一是能够教会学生舞蹈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能够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这些基本知识与技能,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帮助学生在今后的教师职业生涯中少走弯路。
(五)体现综合性教学
综合能力是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和《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要求,人才的培养与选拔倾向于多元化和综合化。舞蹈教学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舞蹈知识和技能以外,还要让学生将舞蹈与歌唱、游戏等教学手段进行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1]舞蹈课程的设置要关注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注重学科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教学。比如,教师要将音乐剪辑、道具制作、课件制作、舞台灯光、舞美等相关技能渗透到舞蹈教学中,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主渠道。
二、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明确的专业引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基础差、底子薄。他们对舞蹈的感知理解能力差,不了解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因此,舞蹈教师要在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引领与指导,使学生通过短短三年培养,能够掌握专业的舞蹈技能,以及学会幼教技能。
1.课堂引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舞蹈教学不是教师简单地教授动作和学生机械地模仿动作。一方面,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舞蹈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学生要学会如何的运用这些基本知识与技能。舞蹈课堂要由“传递知识”向“培养人才”转变,引导学生“学会”与“会学”相统一,提高学生在舞蹈方面的教育能力。课堂教学内容要以幼儿教师职业岗位能力、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意识为教学活动的基础,针对幼儿教学特点对知识进行切割、整合,将实用性与必须性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意识。
2.以活动为载体的引领。根据舞蹈专业的学科特点,教师要推荐、指导学生经常参加各类舞蹈比赛、技能大赛、才艺展示大赛;组织学生进行专业观摩与演出、自创作品表演等等。教师要把课堂学到的知识放到实践中去检验,将舞蹈实训、舞台表演、舞蹈比赛、演出观摩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拓宽专业视野、突破自我,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2]
3.学生引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大多数都没有接触过舞蹈,对舞蹈的接受能力和表现力不强。以优秀学生作为“点”,去带动基础较差学生的方式,在课后一对一地进行辅导,这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这种方法能使每个学生都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
(二)多渠道构建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
教育教学能力是师范生将来从事教师工作,能够完成教育教学实践所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舞蹈教学要在夯实学生专业理论根基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地训练其教学实践技能。
1.舞蹈教学向多元化拓展。一是舞蹈教学以舞蹈知识和舞蹈技能为基础,注重对学生隐性教育技能的培养。比如,舞蹈教学编排、教案设计、课件制作、音乐编辑等,使学生的舞蹈教学素质向多元化拓展;二是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师要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教学等多种方式与传统舞蹈教育教学资源相结合,创设生动、形象课堂情景,将单一的舞蹈教学与声像、动画等信息相融合,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把舞蹈教学的时间性和空间性扩展开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运用模拟教学法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每学期要用四分之一的课时进行教学训练,让学生轮流进行说课,训练学生的课堂语言组织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在评价方式上,通过学生互听、互评,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存在问题进行引导性、总结性点评。这样,学生在反复的“实战”演练中不断获取经验,形成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
3.加强学生实践反思能力的培养。每次舞蹈课,教师可以用手机拍录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让学生通过视频查找自己的不足、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并有针对性地改正自身的缺点。教师还可以利用见习、课外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总结,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抓住自身的具体问题,及时地进行探讨,促进他们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
三、结束语
2019年,笔者所在的阳江职业技术学院2016级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第一次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91人参加笔试,89人通过,合格率97.8%;面试89人,通过89人,通过率100%。“国考”通过率是学院对师范类专业学生的保障。学院根据“国考”内容,对每一门课程进行优化和改革,结合考试大纲,将考试涉及到的知识点渗透到日常教学中。这样,既注重了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培养,更加强调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