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适翻译活动中的文学进化观探源

2020-01-09王海霞

关键词:进化论新文学白话

王海霞,张 威

(1. 北京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北京 100089;2. 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作为文学革命的倡导者,胡适把进化性的思想习惯看作他在思想史及文学工作上的“成功之钥”[1]18,历史的文学进化观是他文学革命论的基本理论[2]74。他用进化的观点看待中西方文学,希望学习先进的西方文学,改造落后的中国文学,创建中国新文学。翻译是创造新文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胡适的文学进化观贯穿了其翻译活动的始终。

一、胡适的文学进化观

胡适的文学进化观有其历史成因。十九世纪,受进化论影响的民族主义席卷了全世界,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国家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依据[3]11。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屡战屡败,民族危机凸显,国人开始反思东西方文明的差距并向西方学习,进化论成为中国最流行的西方思潮。严复所翻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中的进化思想,不仅影响了与他同时代的知识分子,对下一代的五四文人更是产生了重大影响,进化论渗透于这时期不同人物和思潮之中,“甚至比‘科学和民主’还更有市场”[4]237。早在出国前,在上海读书的时候,胡适就读过吴汝纶删节的严复译的《天演论》。胡适名字中的“适”字,便取自“适者生存”一语[1]12。

就进化论在文学领域的应用而言,胡适并非是第一个明确主张文学进化观的人,在他之前,王国维和梁启超是典型的文学进化观论者。王国维把历史上政治、经济等社会领域中“一代有一代之□□”的传统表述模式引入文学,使“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阐述基本定型[5]。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6]1胡适在文学革命中提出的“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7]可以说是王国维上述主张的承袭。梁启超对文学进化论的肯定,更增添了文学进化论的理论权威[8]。胡适关于白话文学“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7]的主张与梁启超“文学进化有一大关键,即由古语之文学,变为俗语之文学”[9]82的观点也是一脉相承。

去美国留学后,胡适师从当时最著名的实用主义思想家杜威,而进化论是实用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达尔文的进化论把人与环境的协调适应摆在一切人类文化创造物的前提位置上,使理论与行为、效果紧密相连。这是一切实用主义者所共同接受的出发点,它决定了实用主义的主要特征:强调知行合一,强调历史,重视未来,重视人等等[10]8。胡适也明确阐述过进化论与实用主义的渊源,认为实用主义哲学家把进化的观念应用到了哲学上,从而产生一种“历史的态度”,这是实用主义的一个重要元素[11]294-295。用生物进化论来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正是杜威的社会历史理论的重要特点之一[12]255。

国内和国外的文化背景和求学经历使胡适将进化论融会贯通,应用于学术研究,并取得历史性的成就,成为“应用进化论的方法以治文学史的第一人且较有成绩者”[13]。胡适总结自己在文学革命中的贡献之一就是提出了“根据于历史事实的中国文学演变论”[14]515-516。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等诸多文章都集中体现了他的文学进化观。在《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中,他从四个层面对文学进化观念进行了界定:(一)文学是人类生活状态的记载,跟人类生活一样随时代而变迁;(二)每一类文学都是从低微的起原慢慢进化到发达的地位;(三)一种文学进化到某个时代时,前一个时代留下的“遗形物”应该被废弃;(四)一种文学进化到一定阶段时可能会停滞不前,只有在与别种文学接触并受到影响后才能继续进步。[15]

基于文学进化的观点,胡适认为文言文的古文学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通过文学革命来创作新文学[16]106。由于中国文学的方法还不够完备,不能作为新文学的典范,要创造新文学,必须“赶紧多多的翻译西洋的文学名著做我们的模范”[17]。胡适纵向梳理了中国诗歌、小说、戏剧等的发展和进化史,将之与西方文学横向对比,分析中国传统文学的缺陷和不足,为其革新找到理据,并通过自己的翻译实践为中国新文学的创立作了引路人。

二、“但开风气不为师”:胡适的文学进化观与其新诗翻译

诗的“进化”说是由胡适提出来的,“进化”说不仅揭示了中外诗歌发展的内在规律,并且也是中国新诗能够建立的理论基石[18]。胡适首先从语体解放和诗体解放两方面入手,为新诗去除束缚。

在语体解放方面,胡适提倡白话入诗。“历史进化的文学观”是胡适打倒旧文学、发展白话文学的武器[19]128。文言被看作是过时的、僵死的工具,“工具僵化了,必须换新的,活的,这就是‘文学革命’”[20]146。白话不仅是创作的语言载体,也是翻译的语言的载体,因为“以古文译书,必失原文的好处”[17]。胡适分析了严复、林纾、周氏兄弟用古文翻译的弊端[21]215,指出古今文学变迁的趋势,无论散文还是韵文,都是走向白话文学的大路[19]126,白话可作韵文的唯一利器[2]82。为此胡适反复进行实验,想看白话诗是不是比文言诗更好一些,他的《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

胡适认定,要做真正的白话诗,充分采用白话字、白话文法和白话的自然音节,必须做长短不一的白话诗,即实现“诗体的大解放[2]81。在新诗的诗体解放上,胡适是倡导者也是最早的实践者[22]7。他用历史进化的眼光分析中国诗歌的变迁,认为自《三百篇》到现在,诗的进化都是跟着诗体的进化而来,中国诗歌经历了四次诗体解放的过程:三百篇—南方的骚赋文学—汉以后的五七言古诗—唐、五代的词—新诗[23]137-138。通过对中国诗歌文学史的纵向梳理,胡适总结说“新体诗是中国诗自然趋势所必至的”[23]139。

由于西方文学被看作更先进的文学,新文学大部分都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新诗也不例外,“新诗,实际上就是中文写的外国诗”[24]。因为相信凡是充分吸收西洋文学手法和技巧的作家,成绩往往特别好[19]131,胡适这位学贯中西的诗人,第一次自觉地敞开胸怀,引进西方诗歌的文化巨流,从语言方式和思想追求一系列的“诗国革命”[25]152。新诗自然音节和诗可无韵的说法,是受外国“自由诗”的影响,胡适把一首译诗《关不住了》看作自己新诗成立的新纪元,也是受外国文学影响的一个很重要的例子[26]。由于新诗尚处于起步阶段,译诗跟新诗创作并没有严格的区分,很多诗人都将译诗看作自己的创作,以此促进新诗的发展[27]。

胡适的诗歌翻译在语体和诗体方面也经历了一个进化的过程。跟大多数同时期的诗人一样,胡适以旧体诗开始诗歌创作,其早期的译诗多采用文言古体和传统格律,1914 年翻译的《哀希腊歌》甚至采用了“骚体”形式。他评价自己《尝试集》第一编的诗“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第二编虽然打破了五七言的整齐句法,改成了长短不整齐的句子,但还没有脱去词曲的味道,在又经历了一个自由变化的词调时期之后,他的诗“方才渐渐做到了‘新诗’的地位”[28]84。

就思想内容来说,由于新文学必须要有新思想做里子[2]82,因此,尽管《老洛伯》是中国近代诗歌翻译史上的第一首白话译诗[29]352,由于该诗表达的情感与中国传统的爱情观没有本质的不同,缺乏现代性,并没有受到胡适本人的特别重视。而译诗《关不住了!》则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双重的“现代性”:形式上采用四行体且分节排列,语言上采用了白话,符合新诗运动的主张;内容上表达了挣脱封建束缚的自由恋爱的现代爱情观和婚姻观[30]62,被胡适看作是自己新诗的“新纪元”[28]84。

由于白话新诗在格律、平仄、长短等方面都打破了格律诗和词曲的束缚,存在严重的“非诗化”倾向,胡适的白话新诗一度被批评“给散文的思想穿上了韵文的衣裳”[31]。然而,尽管不是最成功的新诗人,在新诗开创时期,胡适却是第一个白话诗人[32]122。在时代环境影响下,“少数人登高一呼,多数人闻风景从。胡先生领导白话文运动,倡导思想自由,弘扬人权思想,均应作如是观”[33]263。正如胡适所常引用的龚自珍的诗句来自许的,“但开风气不为师”[34]。在他的带动下,沈尹默、刘半农、鲁迅、周作人、傅斯年、俞平伯、康白情、陈衡哲等都开始尝试白话作诗[2]82,为后来的诗人实现新诗的“诗化”、促进新诗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三、“不可不提倡最经济的体裁”:胡适的文学进化观与其短篇小说翻译

除了白话新诗,胡适对短篇小说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胡适特别推崇西方的短篇小说,认为短篇小说“是用最经济的文学手段,描写事实中最精彩的一段,或一方面,而能使人充分满意的文章”[35]。“经济”指文字上不可增减而能叙事详尽,写情饱满。胡适把短篇小说比喻为树身的“横截面”,由“横截面”可知树的“年轮”,继而推知树的年纪。一个人、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也有无数的“纵剖面”和“横截面”。“纵剖面”要从头看到尾才能看到全部,最精彩的“横截面”却可用部分来代表整体[35]。胡适的“横截面”理论至今仍是文学理论界的不刊之论[36]168。

胡适从历史进化的角度出发,比较了中西方在短篇小说创作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西方文学近百年新创的短篇小说,“真如芥子里面藏着大千世界;真如百炼的精金,曲折委婉,无所不可;真可说是开千古未有的创局,掘百世不竭的宝藏”[17]。中国文学却没有短篇小说这种体裁。那些写短篇的古文家和小说家,只会记流水账,不懂得通过细致生动的描写来状物抒情,而那些长篇小说家的作品拖沓冗长,连体裁布局都不知道,因此“不可不提倡那最经济的体裁,—不可不提倡真正的‘短篇小说’”[35]。

胡适希望通过翻译,将短篇小说这种体裁引入新文学:“我是极想提倡短篇小说的一个人,可惜我不能创作,只能介绍几篇名著给后来的新文人作参考的资料”[37]4。他在选择原作时特别注重其代表性,《短篇小说第一集》所收录的十篇作品“代表七个小说名家”[37]3,如莫泊桑、都德、契诃夫等。其中只有吉卜林是英语作家,大部分作品是胡适由英文转译而来。

跟翻译诗歌一样,胡适翻译短篇小说也以白话为主要语言载体。胡适用进化的观点分析了中国短篇小说的历史,认为由文言的唐人小说变成白话的《今古奇观》是一大进步。他肯定了《聊斋志异》中的写实成分,同时指出作者使用的文言“不是能写人情世故的利器”[35]。胡适非常赞赏法国大仲马的作品《侠隐记》中译本,认为译者君朔(即伍光建)的白话,最能传达原书的神气,其价值高出林纾百倍[35]。胡适翻译的俄国短篇小说《决斗》,是《新青年》上最早出现的白话文学[38]157,《短篇小说第一集》大受欢迎也是因为使用了明白晓畅的白话[38]113。

胡适在翻译短篇小说时非常注重原作的思想内容。《短篇小说第一集》同时收录了法国爱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两篇作品。在《最后一课》的译前序中,胡适介绍此篇“托为阿色司省一小学生之语气,写割地之惨,以激扬法人爱国之心”[39]5。而《柏林之围》“盛衰对照,以慰新败之法人,而重励其爱国之心”[40]10。同作者写作的意图一样,胡适选择这两篇作品来翻译也是用心良苦:当时中国所处的境地与法国相似,作品中的爱国意识很容易引起国人的共鸣。这两篇小说对一些文学青年影响颇深,作家中杰英曾谈到他学生时代课本中《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翻译作品曾强烈而顽固地影响了他一生的思想和信念[38]167。

胡适选择白话作为载体,为西方思想和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通畅的渠道,最终改变了中国语言状况和思想状况[41]56。他的短篇小说翻译对于现代短篇小说的创作起了示范的作用,为后来的青年作家提供了榜样,《新潮》杂志的主要干将如汪敬熙、罗家伦、俞平伯、欧阳予倩等创作短篇小说,可以说是直接受了胡适的影响[42]22。

四、“造一个中国的‘娜拉’”:胡适文学进化观与其戏剧翻译

就文学方法上来说,胡适认为中国的戏剧还处在幼稚时代,而西方的戏剧从古至今都比中国发达得多。近代欧洲的戏剧体裁中如“问题戏”、“象征戏”、“心理戏”及“讽刺戏”等都是中国戏剧里没有的[17]。中国戏剧进化的教训是守旧性太大,必须采用西方发达的新观念、新方法、新形式,中国戏剧才有改良进步的希望[15]。

在内容上,戏剧改良侧重人性解放和个性解放。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人的发现”—即发展个性和个人主义,是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的主要目标[43]。胡适把周作人《人的文学》视为关于改革文学内容的“最重要的宣言”,并把“人的文学”作为新文学运动的两个中心理论之一[19]124。由于家庭伦理是旧的儒家传统道德的典型体现,女子问题自然而然受到新文化先驱们的关注,成为五四时期最具影响力的话题之一。女性解放其实就是妇女的人格独立、人身自主、人权平等的问题,就是“人的发现”推广应用到妇女身上,人们发现“妇女也是人”,妇女自己发现“我也是人”[44]4。胡适发表了大量与此相关的文章,是当时提倡个性解放和女子解放的主要思想家[45]10。

因为创造新文学“不能不取材于世界各地”[46],戏剧改良的目标也需要通过翻译来实现。胡适所提议的作为新文学的典范而翻译的西洋文学名著中,包括三百种戏剧[17]。易卜生因其表现人生的现实主义色彩在五四时期掀起热潮,他的剧作被大量地翻译介绍到国内。值得注意的是,文学革命初期,新文学先驱们明知道现实主义在西方已是过时的思潮,却仍然极力倡导现实主义。这是因为这些先驱们用文学进化的眼光看待欧洲现实主义思潮,把它当作中国新文学发展首先必经的阶段[47]7-10。

胡适与罗家伦合作翻译了易卜生的戏剧《娜拉》,并同时发表了《易卜生主义》一文为宣传易卜生造势。对胡适来说,易卜生作为改革家的价值要远远超过其作为艺术家的价值,翻译戏剧的宗旨在于借戏剧输人这些戏剧里的思想[48]。剧中娜拉出走前,当丈夫郝尔茂指责她抛弃了为人妻为人母的责任时,娜拉掷地有声地回答:“我相信,第一,我是一个人,正同你一样。—无论如何,我务必努力做一个人”[49]。这句标语口号式的宣言以及剧作女性解放的主题迎合了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需求,作为新式女性典型的一种话语方式在五四文坛被迅速接受和模仿[50],一批“娜拉”剧也相继涌现,如欧阳予倩的《泼妇》、郭沫若的《卓文君》、白薇的《打出幽灵塔》、陈白冰的《晚饭之前》以及濮舜卿的《爱神的玩偶》等等,这些作品都体现了剧作者对女性解放的思索。

除了亲自参与翻译《娜拉》,胡适还模仿易卜生的手法创作了我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个白话独幕剧《终身大事》。在当时,因为直译的西洋戏剧不符合中国的人情,借用西洋剧本的材料,变化形式,存留精神的“改造本”是最好的[51]36,《终身大事》正是《娜拉》的改造本。这部作品从主题到形式、从剧中人物到故事结局,都体现出对《娜拉》模仿的痕迹,剧中的女主角田亚梅也被看作中国式的娜拉。尽管以后来人的眼光来看,这部仿作是粗糙的、拙劣的,“淡泊无味的”[52],但作为翻译的一种改写形式,它开创了五四时期社会问题剧的先河。

五、结语

在进化论的影响下,胡适深刻地认识到中、西方文化的差距,积极倡导向西方学习,并用进化的观点从纵、横两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学作了对比剖析,为其文学革命找到理据。文学进化观渗透在胡适的诗歌、短篇小说以及戏剧改良等理论之中并指导着其翻译实践。在其作为文学革命领袖的巨大影响和带动下,新文学先驱们积极参与其中,加速了中国旧文学向新文学的转型。

猜你喜欢

进化论新文学白话
生物进化论与文学自然主义
家乡的土白话
白话寄生虫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Kiss and Ride
归乡喜若狂——进化论诞生背后的故事
小报文学与新文学的论战
达尔文与进化论
迟到的文白交锋:胡适与中国现代文学概念之生成
Y1—Y6“爵”式造型进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