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山东省“文化养老”路径选择

2020-01-09

泰山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文化养老老龄化山东省

王 蕾

(泰山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泰安 271021)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根据老龄委2019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在2035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1/4,到2050年前后将超过1/3,60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99年末的1/10上升到2018年底的超过1/6[1],老龄化速度快,国家应对老龄化的任务艰巨。山东作为全国人口最多、最早进入老龄化的省份,其实践“文化养老”的经验值得研究和借鉴。

一、相关概念

(一)积极老龄化

“积极老龄化”作为指导老年工作的正确老龄观,最早是在1997年召开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上提出的,1999年召开的积极老龄化国际研讨会讨论了它实现的可能性。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的《积极老龄化——从论证到行动》一书中将“积极老龄化”正式阐述为:人到老年时,为了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能够发挥最大效用的过程。同年召开的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正式把“积极老龄化”写进大会的《政治宣言》和《老年问题国际行动计划》。从此,“积极老龄化”一词开始普遍出现在各国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决策中。

(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一词由我国率先提出,出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原文论述为:“应对老龄化应从积极的角度弘扬敬老风尚,营造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社会氛围,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增强全社会的养老服务功能,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保障老年人权益。”[2]它先后被写入2007年和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九大报告》等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目前已成为我国积极实施老龄化战略的重要指导。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积极老龄化”内容的扩充和延伸,是从被动接受老龄化事实到主动采取措施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重要转变。“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在具体实践中将可持续、和谐、发展等理念注入到老龄化战略中,以全面扩大养老产品供给、丰富养老文化活动、完善养老保障机制,提高服务水平为最终奋斗目标。

(三)文化养老

“文化养老”通过“文化关爱”满足老年人晚年的精神需求,在充分肯定物质养老保障的前提下,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从文化层面对老年人给予更多的精神满足和情感关爱。“文化养老”在具体实践中以有健康、有活力、有知识、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四有老人”为关爱对象,是以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得、老有所为”四个“老有为”目标的新型养老理念,具有群众性、广泛性、互动性、共享性等特征。它的实施有利于传承我国自古就有的“孝道文化”,重塑老年人的生活圈、社交圈,提升老年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认可度,把养心、养德、养身三者有效结合,让老年人退休后的生活不再枯燥,以更积极的状态参与到老龄化社会环境中,提升全社会养老保障的层次。

二、“文化养老”的理论基础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人的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有五种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与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其中前三种都属于低层次的需求,可以通过外部条件满足,而后两种需求属于高级需求,只能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这一理论被称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按此理论,退休的老年人已经在满足了吃住、工资、福利等生理和安全需求之后,进入了追求情感与归属需求的阶段,如:追求子女孝顺,家庭美满,人际和谐等。当这些需求被满足后,他们就会追求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一层次的需求,如:被社会和周围的人所认可,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等等。“文化养老”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较高层次的需求,两者存在契合点。

(二)老年持续活动理论

老年持续活动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最为流行的老年及老化理论之一,1963年由Havighurst等人提出。该理论强调,若要使老年人晚年享有愉快的生活,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让老年人保持与社会的接触,继续以往中年期的一切活动:即使退休了,仍需以退而不休的态度,在参与社会活动中获得充实感,从而避免因退休造成的失落与寂寞。研究表明,社会活跃程度高的老年人比活跃程度低的老年人更容易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文化养老”就是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营造更多让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文化氛围,发展一系列有价值的文化活动类型,让老年人更多的参与社会活动,从中找到乐趣和满足感,更好的适应其老龄化过程。

(三)社会治理理论

社会治理的核心是公民社会的培育和成长,在政府、社会、公民的共同努力下,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建设,不断增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实现秩序、效率、公平等多元价值。老年群体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服务群众的重要资源。大部分老年人愿意走出家门,服务社会,为城市建设和社会管理建言献策,实现老有所为,这正是“文化养老”所倡导的。

三、“文化养老”的研究综述及发展趋势

(一)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对于“文化养老”工作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文化养老”在积极应对老龄化过程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国内学者都持肯定与提倡的态度。黄佳豪(2011)认为,养老保障体系涉及多个层面,其中文化的作用最为突出,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可以达到让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精神愉悦的双重效果。许艺妍与吴宏洛(2013)着重探讨了老年群体的精神诉求以及精神关爱问题,认为营造老年群体的“精神乐园”应由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完成。楚桂莲(2013)认为在社区养老工作中,应当更加注重对老年人的情感关怀和精神保障,而不能仅仅停留在解决老年人温饱、就医、安全等物质保障层面。李喆(2014)在对“文化养老”的实践调查中指出,在经济快速发展与老龄化加快的背景下,“文化养老”理念应当在全社会进行宣传和倡导,要依靠“文化养老”这种新理论、新途径实现我国养老工作的转型。

在文化养老现状及问题研究方面,国内学者也做了一些研究。刘晓静与汪连新(2013)研究了当前社区“文化养老”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建议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整合资源配备、细化措施手段、完善机制运行,从而实现科学管理下的社区养老新路径。梁其英、李永强(2016)着重对“文化养老”的路径进行了探究,以浙江省绍兴市为例,对当地“文化养老”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促进“文化养老”建设的对策建议。官珉月(2015)以武汉市中华路街道为例,分析了在“文化养老”工作开展中存在的困难及原因,提出了积极构建老龄化视角下的新型社区“文化养老”模式[3]。

(二)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的养老保障和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养老模式也比较成熟。众多学者对“文化养老”在养老中的积极作用充分肯定。Hay Melissa(2016)认为人的衰老体现在身体与精神、自然与文化上,从一种创新的视角审视人类衰老的内涵。学者Andersen和Taylor(2011)强调了文化在养老中的重要性。他们认为文化是包容性发展理念的体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成果,是人类共同生活的产物。Miriam Bernard(2015)同样肯定了文化对老年人养老的积极作用。国外对文化养老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老年人社会支持领域。Yamasaki(2015)通过教会告诉农村老年人他们所拥有的社区资源,希望可以建立一个以包容性文化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培养每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使老人联合起来并相互扶持。Susanne Dobne(2016)认为社区文化弥补了国家养老服务和支持的整体缺乏,是开展“文化养老”的重要场所。

(三)发展趋势

未来的“文化养老”,应该继续走内涵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发展道路。理论上进一步深入研究“积极”二字的含义,从心理学的角度挖掘提升老年人主观能动性的潜能,为发展积极老龄化理论提供丰富的视角。实践上要围绕“健康积极、参与积极、保障积极”三个层面设计对策,构建以低龄老年人为发展对象,由政府、社会、社区、家庭、老年人自身等共同参与的供求平衡、管理科学、与时俱进的“文化养老”体制。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基础上,重点突出“家庭”在培养“文化养老”理念中的作用,普及对家庭成员的宣传教育,增强老年人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自信心,把“文化养老”理念逐渐从城市优越家庭向一般家庭和农村家庭渗透,让所有老年人都能共享“文化养老”的硕果。

四、山东省实践“文化养老”概况

(一)山东省实践“文化养老”的背景分析

1.社会背景

山东省作为全国人口最多的省份,最早进入老龄化。截止到2018年底,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有2240万人,占总人口的22.4%,并且老年人口数量以每年100万的速度在增长。其中65岁以上1511万,80岁以上271万,生活不能自理老人400万,山东省90%以上的老人采用的是居家养老方式。山东现有养老机构2221余处,机构养老床位46万张,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3500处,农村幸福院1.05万处,专业养老服务组织200余家[4]。2019年12月18日,山东省民政厅副厅长张孟强在解读《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指出:与民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养老需求相比,养老服务的丰富性、有效性和覆盖面还不够,扶持政策不健全、供给结构不合理、市场活力不足、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目前还比较突出。针对以上问题,《实施意见》做了一系列调整和改进,其一,明确将民政部门纳入同级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把养老服务设施用地和建设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其二,全面实施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行动计划,要求2022年底前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达标率达到100%,着力解决社区养老服务场所不足问题。其三,明确规定到2022年底前,山东省各级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彩票公益金,将不低于55%的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养老服务,充分发挥资金在增加养老设施供给、推进居家社区养老工程改造中的最大效益。这些政策为“文化养老”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2.文化背景

山东省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贯彻“文化养老”理念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山东人古往今来都把崇尚“孝道”、尊老爱老作为家风世代传承。在子女赡养老人方面,不仅体现“孝”字,即在父母晚年丧失劳动能力时尽赡养义务,提供物质帮助,更体现了一个“敬”字,即“尊老敬老,养亲敬亲”,把精神关爱和物质保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近年来,山东省老龄委联合有关部门适时启动了“文化养老”系列活动,在创新养老服务业的过程中向文化取经。山东省各级文艺院团复排经典剧目并实行惠民专场,深入基层开展送戏下乡,到敬老院老人的床边唱小戏,各地通过开展特色文化活动,不断推进“文化养老”,让老年人老有所乐。针对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山东省文化部门联合相关单位,通过举办老年文化节、戏曲展演、京剧票友大赛等活动,动员和组织了数十万老年人亲身参与到文化活动之中[5],从精神层面支持老年人走出家门,树立“文化养老”新风尚。

(二)山东省实践“文化养老”的渠道

“文化养老”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涵盖了“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诸多方面,也包含了科学养老、文艺养老、活动养老等各项内容。目前山东省县级以上老年文艺团体数量超过1400个,各类老年文艺骨干超过21万人,动员和组织了数十万老年人亲身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大多数老年人已经认识到“活到老,学到老”的意义,愿意走出家门从事个人喜好的学习和娱乐休闲活动,通过丰富文化生活提高自身的幸福指数。山东省实践“文化养老”的渠道主要有以下四种:

1.老年大学——文化养老的主阵地

2016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老年教育发展纲要2016-2020年》促进了老年教育的发展。在此背景下,一批批以建设更加公平,更加有序,更加优质,更加充满活力为目标的新型老年大学应运而生。山东省老年大学是全国第一所老年大学,始建于1983年。经过岁月的荏苒,全省现在一共有146所老年大学,其中省级1所,市级17所,县级128所。以山东省泰安市为例,泰安市老年大学目前在校学员达4000余人,其中46%为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干部职工,51%为中共党员,目前开设有生活、保健、书法、绘画、文学、外语、计算机、摄影、声乐、戏曲、器乐、舞蹈、表演等13个系部,46个专业,120个教学班;积极创新课程设置,开办了楹联、烹饪、瓷绘、泥塑、诗歌朗诵、钩针编织、母婴护理等特色专业;开办“专家讲坛”,定期聘请各界知名专家到校讲课,不断满足老同志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态势。老年大学在助推“文化养老”方面,实现了帮助老年人走出家门、走进校门,追求晚年精神富足的愿望,是“文化养老”的主阵地,是发展老年教育的重要窗口。

2.社区——文化养老的“家外之家”

社区是老年人实现“文化养老”的重要场所,其特点是温馨,便利。社区中心通过营造“互帮互助互爱”的邻里友情和自由气氛吸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是开展“文化养老”的最佳场所。

山东省多项社区“文化养老”成果走在全国前列。社区开展“文化养老”的形式主要有四种:一是每年拿出一定经费用以配套和完善文体广场、文化活动室、社区剧场、电子阅览室、公共图书馆等资源,免费为老年人提供服装、乐器和道具,促进老年人展现兴趣爱好的积极性。二是主动联合当地的老年大学、图书馆、艺术中心等文化教育单位,聘请业务骨干到基层为老年人提供书法、舞蹈、音乐、太极拳、戏曲等方面的指导。三是积极举办像老年“奥斯卡”、唱歌、舞蹈、走秀、书法等众多类型的社区活动,充分调动老年人参与文化表演、文化创作的热情。四是通过编辑出版《社区报》等方式,让老年人以参与者的身份宣传身边的新鲜事、文化活动,宣传效果更具感染力和推动力。

3.养老机构——文化养老的护航舰

山东省大多数养老院、福利养老中心、医养中心因具备完善的医疗设施、优雅的环境、一流的服务、合理的价格等特点,成为助推山东省“文化养老”的首要机构。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山东省养老院的数量在400家左右,大多数养老院通过给老年人提供健身、棋牌、娱乐、宽带等服务设施和定期组织志愿者为老年人表演文艺节目等方式开展“文化养老”活动,深受老年人的喜爱。一些公建医养中心集生活护理、医疗康复、临终关怀、科研实训等功能为一体。机构借力医疗资源,为老年人健康护航,同时鼓励老年人开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力求让每位老年人都能在这里快乐养老。近几年来,民办养老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在政府资金匮乏的情况下,担负起缓解社会养老压力的重任。与公立养老机构相比,民办养老机构在“文化养老”方面,具有环境优越、服务专业等特点,故而深受老年人的喜爱。

4.社会老年文化组织——文化养老的助力器

社会老年文化组织主要包括老年艺术工作室和以各种兴趣爱好命名的社团组织,如“乐活艺术工作室”“老年合唱团”“老年旗袍队”等等,它们既具有公共性,又具有提供差异性服务的能力,因而在养老服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社会老年文化组织与前三个“文化养老”渠道不同之处,一是人员构成不同。社会老年文化组织成员主要是由一些物质上相对宽裕,但精神生活匮乏,特别是一些子女长期在国外、丧偶独居老人和企业事业单位退休的职工和家属构成。二是管理规范程度不同。社会老年文化组织有严格的《公约》或《管理办法》,实行团长负责制,高度自治。三是项目运作方式不同。社会老年文化组织一般通过自费聘请专业老师指导、编排演出剧目等方式承接各类以企业冠名赞助的或社会爱心人士捐款的文艺演出活动。

五、山东省实践“文化养老”的新策略探析

(一)发挥政府在“文化养老”中的引领作用

山东省“文化养老”发展还处于疾驰奋进阶段。政府作为“掌舵人”,首先应从“健康积极、参与积极、保障积极”三个层面为“文化养老”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建立规范,做好监督;其次,政府应大力扶持社区发展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的社会组织,构建政府与民间服务力量互联的公共服务网络[5];再次,政府应继续深化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应有的主体地位,激发市场活力,让民营企业、社会力量加入到“文化养老”产业中来,整合社会资源,调动多方积极性,共同营造“文化养老”的社会环境。最后,政府应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在增加文化产品供给数量的同时注重文化形式的创新,通过为老年人提供更多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形式,活跃老年人精神,实现“文化养老”内涵式发展。

(二)精准助力农村“文化养老”发展

“文化养老”的资源分布城乡不均,城市老年人文化生活种类丰富,农村老年人文化生活相对匮乏,且文化娱乐形式局限于看电视、下棋等单调的活动。城市、农村在“文化养老”资金投入、产品供给上的不对称,严重制约了全省“文化养老”水平的提高。因此,加快农村“文化养老”建设,既是农村老年人的迫切愿望,也是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目前山东省出台了多项加快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的文件,要求各地村委会和基层文化管理部门承担起主要责任,保证每年稳定的资金投入,建设和完善村级文化综合活动中心。今后,各地应结合当地特色积极探索,创立文化品牌,吸引更多的城里艺术活动团体、民间演出组织、老年大学等成熟的“文化养老”机构扎根农村,招收农村学员,实现文化资源共享。有条件的村可以配备具有编制的文化干部,长期在农村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从“送文化”转变为“种文化”,让更多的文化形式、文化内容留在农村,共同构建富有当地特色的农村养老文化。

(三)鼓励更多院校、单位开展老年教育工作

第一,在发扬原老年大学“文化养老”基础上,继续丰富文化内涵,扩大原有教学规模和条件,创新教学方法,通过体验式教学、远程教学和在线教学,把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结合起来,构建老年人终身学习平台。第二,在社区、农村建立流动老年大学,通过经常开展读书、讲座、参观、表演、游学等形式吸引更多老年人走进社区、农村文化中心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培养农村文化骨干。第三,鼓励更多职业院校、高等院校设立老年教育相关专业,开放老年教育资源,发展非学历教育。第四,积极探索社会各界联合办学模式,拓宽老年教育资金筹集渠道。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设立老年教育发展基金,形成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筹资金的渠道,同时政府还应对从事老年教育投资的企业或公益性捐款单位、个人给予税前扣除等优惠。第五,鼓励当地的图书馆、艺术馆、体育馆、文化活动中心定期开展老年教育主题活动,免费为老年人活动提供场地和资源,为积极开展老年文化活动提供便利。

(四)打造专业化的“文化养老”人才队伍

缔造“文化养老”的社会环境,离不开组建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热衷于文化表演的社区志愿者队伍和社区干部队伍。社区文化队伍建设,首先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机制,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作风正的要求选拔社区干部。其次在志愿者建设方面,要鼓励社区退休的老干部、老学者、老教师、老艺术家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集中人才和资源优势,为开展社区活动、文化培训、编排文艺节目、创建文艺品牌提供高水平的指导和帮助,这有利于形成“以老带新、以熟带生”的传帮带精神,带动社区整体朝着更好、更稳定的方向发展。再次,政府要大力支持地方高校、职业院校、中小学校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采取委培、借调、订单培养等多种方式向社区、农村源源不断的输送专业人才,扎根基层,活跃当地文化生活,打造当地文化品牌。最后,对于需要特殊精神关爱的老人,社区或村委会可配备专业的社工人员,运用小组、个案、社区等专业社会工作方法有针对性的开展服务工作,想老年人之所想,解老年人之所需。对于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如果没条件找专业社工机构提供帮助,当地政府可以采用与高校共建实习基地的方式,让高校志愿者主动来社区为老年人开展服务,解决老年人的心理问题。

六、结语

综上所述,未来的“文化养老”之路,应该继续走内涵与实践并行的发展道路。理论上要深挖积极老龄化社会中“积极”二字的意义,把“文化养老”理念从城市优越家庭向一般家庭、农村家庭渗透,充分调动老年人参与“文化养老”的主观能动性;实践上要围绕“健康积极、参与积极、保障积极”三个层面完善养老对策,构建以低龄老年人为发展对象,由政府、社会、社区、家庭、老年人自身共同参与的供求平衡、管理科学、与时俱进的“文化养老”体制,只有这样才能从物质、精神双层面提高养老保障水平,让全社会老年人共享“文化养老”的硕果。

猜你喜欢

文化养老老龄化山东省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老龄化社会下老年心理变化的应对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山东省德州市杂技团《蹬伞》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文化养老”初探
“文化养老”视域下养老路径的发展探析
山东省即墨市
国家发改委专家:全面放开二孩不足以应对老龄化
新形势下“文化养老”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