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组织员如何切实发挥发展党员作用的研究
2020-01-09聂林
聂 林
(中山大学 广东广州 510006)
引言
组织员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历史经验,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所确立的一项具有特色的组织制度。至今,组织员制度已建立70余年,先后历经了5个阶段:初步建立阶段(1945~1949),缓慢发展阶段(1951~1965),被迫中断阶段(1966~1976),全面恢复阶段(1980~1989),巩固和完善阶段(1990至今)。[1]
一、高校组织员制度的发展现状
我们党历来重视组织员制度建设,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意见》,要求各高校加强组织员队伍建设,配备数量充足的专、兼职组织员,党委建制的院(系)党组织应至少配备一名专职组织员。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的通知》要求:“县以上党委和组织部门要重视对组织员的选拔、配备和培训,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党员工作中的作用。”[2]因此,坚持和继续健全组织员制度,不断加强组织员队伍建设,是党员队伍发展和建设的重要内容。
高校组织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不仅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还肩负着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从大学生中发展党员是高校党委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摆在了显著位置,提出思想政治课程的理念,并做出一系列相关决策部署。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高校加强教师队伍和专门力量建设。因此,高校加强组织员建设为发展大学生党员、提升大学生党员的质量、保障学校党员队伍的稳定发展、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国家一系列相关文件制度的出台,对高校组织员制度建设和巩固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的高校组织员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二、高校组织员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校党委组织部门一般均配置了一定数量的专职组织员,部分高校党组织也配备了一部分专、兼职组织员。这支队伍整体而言,素质较高,具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高校党委对组织员制度建设不够重视。高校党委方面对组织员在党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存在着认识不高、重视不够、关注不足的问题,对组织员工作的专业性、连续性、复杂性等特点认识不到位,对新形势下党建工作存在的挑战缺乏紧迫感。高校党委重视不够是组织员队伍建设出现问题的根本性原因。
(二)高校组织员制度不健全。由于高校党委思想方面的认识不高,导致大多数高校组织员的有关管理制度不健全。具体表现在:有些高校从未制定高校组织员相关制度;有些高校虽然制定了组织员管理制度,但管理制度内容不够完善,还未达到科学化、标准化、合理化、程序化的程度,致使组织员工作职责不明确等问题。这不利于组织员工作机构的建设,不利于组织员队伍的稳定发展。[3]
(三)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不稳定。组织员工作专业性强,具有工作严格细致,原则性、政策性强的特点。并且,该工作较为枯燥,致使部分组织员会产生厌倦情绪而申请换岗。这就造成组织员队伍容易出现不稳定的情况。大部分学校采用了兼职组织员制度。一人身兼多个职位,容易分散时间和精力,很难做好党员全流程的发展和管理培训工作。
(四)组织员队伍缺乏相关的专业培训。部分高校缺乏对组织员开展专业的培训课程,这就导致了一些组织员出现如下情况:党性不足,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不高;对党章党规、党员发展程序、重要环节、基本知识和理论等认识不足;不熟悉组织工作的方针政策;无法得心应手地开展党员的培养和发展工作等。同时,高校党委又未能及时、充分地对组织员开展专业培训工作,导致组织员队伍缺乏相应的专业水平,无法创造性开展党员发展工作、把控党员发展质量。
三、切实发挥高校组织员发展党员作用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组织员在党员发展、管理、培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要切实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在思想上要加强对组织员制度建设的认识,在形式上可建立一支业务水平高、政治素质硬的专职组织员为骨干、兼职组织员为辅助的组织员队伍;第二,要做好制度建设、编制设置、人员选聘程序的制定;第三,要落实组织员的培训、教育和管理,组织员分类考核的实施等,从而达到组织员队伍建设的目标。
(一)高校党委提高对组织员队伍建设的思想认识。只有高校党委加强了对组织员队伍建设的思想认识,才能真正发挥组织员队伍的作用。因此,高校领导要对组织员工作的目标、原则、内容、方式和工作量等方面进行了解和调研;深入基层,掌握组织员队伍一线的实际工作。这样,高校才能精准地加大对组织员队伍建设中人力、物力的投入,制定相关政策,真正加强组织员队伍建设。
(二)建立健全组织员管理制度。建立制度是组织员队伍建设的关键,也是开展相关工作的重要依据。因此,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建立组织员制度,对组织员队伍实行科学化管理。组织员制度主要包括工作汇报制度、例会制度、培训制度等。建立健全组织员制度,不仅可以使组织员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还可实现长期、有效地进行科学化管理。[4]
(三)要建立和完善组织员设置办法,打造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组织员队伍。高校要根据学生和教师规模,准确计算本单位组织员的工作量,合理设置组织员编制数量,并从制度上保障组织员编制用于组织员队伍建设中。选拔聘用组织员工作是搞好组织员队伍建设的第一步。因此,高校要严格组织员的选拔聘用程序。
(四)加强组织员的中长期培训,提升组织员的业务水平。加强组织员队伍的培训是当下高校发展党员的重要工作和提升组织员工作能力的有力保障。学校党委组织部门应当做好培训计划,对组织员开展中长期培训,建立分层次、多种类、内容全面的专业培训体系。高校要根据组织员队伍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重点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学习党员发展工作方面的业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