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助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路径研究*
2020-01-09马晨涵侯凤芝
马晨涵 侯凤芝
(宁波财经学院 浙江宁波 315175)
“农村文化礼堂”是浙江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一大创举,是在政府主导下,集学教、礼仪、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公共文化空间。政府财政投入和村集体经济可以解决农村文化礼堂物理空间的建设问题,却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礼堂建设主体单一、农村文化人才紧缺、礼堂功能发挥受限”等难题。[1]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建立公共服务型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形成政府与社会共同治理的结构,是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得以完善的一般模式。因此,地方高校参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就有了现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地方高校助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符合时代需求,增强农村文化自信
自2013年浙江省全面部署建设农村文化礼堂以来,省政府紧跟时代需求,不断对文化礼堂提出了新的建设要求。文化礼堂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越来越显示出自身的作用和文化优势。时代的发展也要求文化礼堂建设要有进一步的创新。文化礼堂的建设与高校合作便能够满足新时代文化发展的需求,为文化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
在文化礼堂的建设中,人才是关键的一步。高校助力乡村文化建设的有利因素:一是高校人才的文化基础知识储备丰富,创意多样,不仅可以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帮助,也能够在设施的改建和扩建上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使得文化礼堂的建设更加全面。二是文化礼堂管理人员和大学生一起凝心聚力,可以挖掘地方历史和传统文化,并以此打造优秀的地方文化特色,提高村民们对农村传统文化的认同,营造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助力农村文化建设。[2]
(二)提升学生实力,构建高校与礼堂的良好合作关系
文化礼堂的建设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完善建设推进机制,让农村文化礼堂的文化和艺术探索更加深入,文化基础更加扎实。这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考验,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和实践应用能力,还要求高校学生能够在提高文化礼堂建设质量的基础上有所创新。[3]因此,高校助力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锻炼了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大学生综合实力的提高促进了文化礼堂建设的顺利开展,从而进一步巩固了高校与农村的良好合作关系。
二、地方高校助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困境
(一)高校参与文化礼堂建设程度不足
首先,人力方面的不足。众所周知,专门从事于农村文化礼堂的管理人员数量少之又少,村级文化干部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大学生虽然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往往缺乏社会经验,不能很难发挥出最大的功效。其次,高校参与文化礼堂建设的程度不足,既体现为多种参与模式的表面性,也体现为参与频率不高。高校参与文化礼堂建设的范围以文艺演出活动、科普宣传、文明礼仪、家风家训等活动型参与为主,能提供的往往是劳动力、表演人才,而在文化礼堂的特色品牌创建、文旅产品开发等创新性内容建设方面的合作不够深入,在推动农村文旅融合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方面的智力支持作用尚不明显。
(二)高校缺乏统一管理,学生群体参与意识薄弱
地方高校积极响应团中央等的号召,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却并未对大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专业化指导和培训。学生对活动的具体任务、目的、意义、要求等内容不甚了解,导致类似活动的数量多而不精,成果优劣参差不齐。
受到中国教育体制的影响,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个人之间在建设乡村文化方面没有充分理解和统一认可,从而导致大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的积极性不高。此外,大学生正处于精力充沛、眼界偏高的年纪,似乎更愿意留在城市追求个人的“升华”,而不愿去农村施展才能。因此,部分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存在只是为了完成学校任务而敷衍了事的情况。他们看不到乡村文化建设的价值,更谈不上为乡村文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高校参与文化礼堂建设的保障体系不完善
首先,尚未形成高校参与文化礼堂建设的有效支撑体系。地方高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之间缺乏相互了解和沟通;文化礼堂主动寻求地方高校参与的意识不强,合作意识淡薄,致使双方的合作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其次,高校参与文化礼堂的相关实践活动法制化进程缓慢。由于保障制度不健全,其权利与义务得不到法律的保护。这在无形之中又为两者的合作设置了一道屏障。因此,要实现高校深度参与文化礼堂建设,地方政府就要在健全合作机制、培育特色品牌、扩大参与范畴、创新参与方式和途径等方面下足功夫。
三、地方高校助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可行性对策
(一)政府层面
政府要在继续落实农村文化礼堂相关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制定有效的制度,引导地方高校主动参与到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来。具体包括:建立健全地方财政保障机制,制定科学、规范、适用、易行的高校参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建立以提高高校师生参与成效为核心、各部门统筹协调的管理机制;探索高校参与农村文化礼堂的市场运作机制,完善绩效评价机制等。[4]
(二)高校层面
首先,高校应当支持、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农村文化礼堂的实践活动。高校要主动与文化礼堂建设部门对接与沟通,避免在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人力资源浪费的情况,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次,高校应当安排教师不定期随队指导,保证学生的安全,并帮助文化礼堂形成稳定的农村社区教育。最后,高校除了提供劳动力资源以外,应当更加重视开发礼堂的精神文化资源,根据农村人员的实际精神文化需求,与高校周边农村文化礼堂形成良好的结对帮扶关系。
(三)礼堂层面
首先,在管理员队伍方面,文化礼堂方要与高校进行有效对接与良好沟通,不断优化环境,积极吸纳优秀人才,形成一支人员稳定、素质较高、作风清正的礼堂管理员队伍。其次,在制度建立方面,文化礼堂方要制定相对长期、稳定的管理制度,规范好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保障合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最后,在创新方面,文化礼堂方需要做出长远、可行的发展规划,突出本土特色,进一步提升文化礼堂在当地的知名度。
四、结束语
地方高校助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较为积极的社会影响。然而,其帮扶模式和实践路径还没有发育成熟。因此,地方政府、高校和农村文化礼堂方面应当深入思考、积极合作,发挥高校的人才、技术等优势,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