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文化双向渗透下环艺专业协同育人模式创新研究
2020-01-09林光科许艳华
杨 颖 林光科 许艳华 余 曦
(北海职业学院 广西北海 536000)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文化。在教育方式和行为模式上,两种文化有着本质与意义上的区别。但在职业教育的前提下,两者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首先,学校是专业技能培育的始发站,企业是专业技能发展的终点站,两站连通才能使专业、学生、企业、行业平稳前行。其次,校企合作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目的就是为了通过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出适合企业急需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再次,校园文化可以为企业文化的培养奠定素质基础;企业文化纳入校园文化中,可提前实现“入职培训”,缩短学生入职的准备期。最后,企业文化向社会辐射的过程中往往会引领行业发展方向。行业的发展方向又将直接影响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因此,校企文化有效地进行双向渗透,一是能够融合文化精神,加强学生对文化常态的理解;二是对指导校企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方面,与本市知名设计企业“北海市喜洋洋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北海邦格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北海言木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北京深度空间装饰”以及在全国拥有300多家分支设计公司(机构)的“华浔品味装饰集团”“北海华浔品味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等有着长期、稳定的合作与交流。本土私企,企业文化充满了地域特色,具有个性;全国连锁集团,企业文化贯穿东西,具有普遍性。近年来,我院通过持续开展系列校企互动活动,有针对性地将企业文化的独特性与广泛性渗透到专业职业教育教学中。同时,我院还将校园文化、专业文化反渗入企业,相互融通,以校企文化双向渗透为推手,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探索出了一条新的模式,即“双导分配模式”。[1]
“双导分配”即学生在校期间按所读年级高低以学院文化为主导和以企业文化为主导所实行的阶段分配人才培养。
一、以学院为主导
学院为主导,即学生在高职院校一年级的学习阶段,在校企文化双向渗透及协同育人中,是以学院(系部、专业、教师)为主导,主要集中从校内文化基础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校内实践、企业见习等途径,由校内至校外进行文化渗透的方式。这样可以对学生形成专业认知、职业认识、就业指导为一体的贯通培养。
(一)以学院(系部)为主导,可弥补客观存在的制度问题,对低年级职业教育中校企文化的渗透有着主动权
国家尽管对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制定并颁布了相应的指导方针及文件纲要,但缺乏针对某一个专业或专业群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实施办法和监督体系。文件纲要对校企双方在实施校企合作中的责任、权利、义务、效益分配也没有明确的规定。[2]因此,企业在参与人才培养方面,特别是企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理解与融合方面缺乏主动性。学院(系部)可以自上而下地通过开展如“新生入学教育”“学院新生文化节”“系部师生文化节”“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渠道作统一要求,针对各专业(群)重点进行校园文化与辅助企业文化的宣传、讲解,可适当弥补客观存在的制度问题。这样,学院(系部)对低年级职业教育校企文化的传播渗透就有绝对的主动权。
(二)以学院(专业)为主导,可根据行业需求及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课程体系,以教学为媒介,对低年级职业教育中校企文化的渗透有着积极、主动的推行力
在一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校园文化的核心思想、系部文化的核心价值、专业文化的核心精神为育人导向,把企业先进的管理方式、经营理念、生产流程、技术革新、企业对工人的素质与技能的要求简化成课程内容。比如,在综合文化课程中,渗透《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知识;在专业基础课程中,渗透《建筑制图与识图》《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知识;在专业核心课程中,渗透《装饰工程制图与CAD》《3Ds Max(室内建模)》知识;在专业实践课程中,渗透《认识实习》《企业见习》知识等。这就是通过课程体系这种载体把企业文化拿进来、消化掉、放进课堂,内化为知识结构点;这就是以教学为媒介,对低年级职业教育中校企文化的渗透。
(三)以学院(教师)为主导,可充分发挥教师作为(校企)文化传播者的主体作用,对低年级职业教育中校企文化的渗透有着最直接的影响
教师作为校企文化最直接的传播者,兼具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推广与传承的双重使命,是校企文化进行融合的最直接载体。教师作为学院的“员工”,要对自身所在的单位文化认可。教师还要通过企业调访、企业挂职、企业培训、企业项目参与、接受企业文化学习与锻炼,在课堂内将企业文化进行渗透。[3]
二、以企业为主导
企业为主导,即学生在高职院校二年级的学习阶段,教师在校企文化双向渗透及协同育人中,是以企业(行业)为主导,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职业操守、企业规章制度、职场认知、专业技能提升、项目实战等方面进行由外向内,由企业到学校的文化渗透。这样可以让学生形成行业认知、职业认同;可以对学生实现毕业、就业上岗为一体的贯通培养。
(一)以企业人才需求为主导,可集中体现企业的用人需求,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出更严格的培养目标
由企业为主导并参与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能够充分满足企业(行业)对人才的特定需求,从而让专业教学更加迎合市场产业的特征、业务范围以及服务定位。教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职业操守列为培养目标中的素质培养范畴,可以提高学生对职业的认识以及对职业道德的重视。
(二)以企业管理模式为主导,可提前实现校内上岗、校内竞聘,为学生提前提供“入职培训”,缩短学生入职准备期
以企业管理模式为主导的协同育人方式,可以通过专业核心课程、校内外实训、实习、校内外专业技能比赛、校内文化活动等方面提前渗透企业文化,让学生足不出校就有多次机会了解企业(行业)的运作模式、管理机制、文化倡导、业务要求。这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专业方向和就业前景,以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帮助学生及时对个人职业生涯做出规划和定位,从校内就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以缩短学生入职准备期,减少企业人员的流失。
(三)以企业工作人员(设计一线)为主导,让其更多的时间参与课堂内外实训实践教学,对专业师生的技能提高、培训考证有着权威的携领作用
企业工作人员(一线技师)为主导的课堂内外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弥补课堂教学对设计技术、信息材料、施工工艺、项目管理、行业动态实时掌握的被动性。企业人员参与教学,可以针对区域的发展和行情结合学院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专门的授课计划。这对专业教师的技术、技能提高有着最直接的辐射作用;也为教师脱离繁重的教学任务下企业一线锻炼挂职节省了时间;更对师生的技能提高、培训及考证具有携领和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