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高职《机电专业一体化》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

2020-01-09施渊吉吴元徽

科学咨询 2020年6期

施渊吉 吴元徽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江苏南京 210046)

一、高职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意义

2016年,教育部与多省、市签署“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备忘录。该备忘录通过对国内外资源的整合、优化,为我国教育迈向国际化铺平了道路,形成了全新的教育局面。它以“一带一路”为标志,注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合作和交流。2018年,教育部推出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这一行动计划,大力推动了教育向现代化前进的步伐。可以说,教育信息化2.0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形态、模式,还更新了教育的生态系统。《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和“一带一路”“中国智造2025”等政策的推出,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发展契机。[1]广大的高职院校教师在此背景下,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改革、课程改革,通过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或讨论式教学,创建全新的评价体系;探究全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实时观察、监控和反馈,从而实现综合改革的教学目标。

在当前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背景下,高职《机电专业一体化》专业也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方法、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等。《机电专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机械、液(气)压一体化等基本的基础理论,掌握相关操作,并能进行维护、调适等操作;熟悉机电一体化设备加工工艺,能掌握其工艺设计的方法,并具备相关的加工工艺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机电专业一体化》教师在教学中,积极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以不断满足职业人才发展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并以此为契机,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和教学改革。目前,《机电专业一体化》综合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其主要体现为:制定了以职业岗位为核心的课程标准;开发了符合我校实际和高职学生特点的校本教材;与企业合作建设了实训室;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开发了微课资源。高职院校《机电专业一体化》综合改革,将课程教学和学生的实践充分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我们在看到这一优势的同时,也不要忽视其存在的不足,即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创新性并未被充分激发出来,仍需进一步改革。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高职《机电专业一体化》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法

为增强机电专业一体化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他们在国内、国外人才的激烈竞争下,依然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我们急需对传统的教学形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学院将信息化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促进二者的科学融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具体而言,我们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加快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不仅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即网络技术应用能力。这样,教师在与他国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时,或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时,就会更加得心应手。因此,“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也应当注重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使其通过参加直播培训课程、在线培训课程,不断提高教师的网络技术应用能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的信息化教师队伍,为《机电专业一体化》课程的信息化提供人才支持。

(二)建立科技化的网络平台

信息技术教学的有序开展离不开对信息教学环境的依赖。因此,机电专业一体化课程可借助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平台来创设现代化的教学环境。网络平台,可以让教与学都能在全新的环境中展开,让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在线讨论、测试等。[3]

(三)创建“产教融合、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高职《机电专业一体化》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需要企业的参与和支持。学院可以通过展开全方位的校企合作,来共同培养机电专业一体化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此过程中,学院也可以邀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企业参与,让其高级工程师参与教学设计、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从而使《机电专业一体化》的课程标准更加符合市场需求,更贴合专业标准。在此基础上,学院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工作场景进行整合,并结合在线课程资源,共同为《机电专业一体化》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对于这些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按照知识点,将其进行分模块构建,确立新的培养模式,即由知识培养向技能培养、职业素养培养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根据知识点对学习任务进行分解,然后对其进行整合,形成全新的课程资源系统。该系统包括三大模块,分别为:知识教学模式、技能操作模块和企业的虚拟场景模块。该系统涵盖的内容众多,如教学设计、教学视频、自我测试等,具有较强的交互性,打破了以往的时空限制,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随时随地学习的目的。[4]

(四)将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高职《机电专业一体化》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需要借助校园信息化平台,构建出以信息化为中心的全新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具有显著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开放性、多元化、信息化等。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5]但是,对于学习能力较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来说,则弊大于利,不利于提高其学习成绩,也不利于他们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基于此,高职机电专业一体化教师也要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前为学生安排相应的学习任务,并能够有效地进行指导,让学生在预习时,更具方向性和针对性;在课堂上,教师再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梳理,对其学习中遇到的疑难点进行重点解读,从而提高他们的课堂学习效率。

(五)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机电专业一体化》课程采用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推动了评价体系的改革,在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上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校园信息化平台下,机电专业一体化教师在采用传统的纸质化评价的基础上,还采用了在线评估的方式。在线评估包括:课后内容评估、问答评估、学习效果评估等。在线评估系统中,教师、学生等都可参与评价。这样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案,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评价,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六)加强《机电专业一体化》课程建设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在结合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及时了解劳动力市场变化情况,对现有课程进行信息化改革,使其设置更具科学性、连续性。在实施过程中,高职机电专业一体化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对基础课程的基础性和应用性进行深入研究,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一带一路”时代背景下,教师要想培养优秀的国际化人才,就要实施请进来和走出去的策略,来加强学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学术交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6]二是高职院校在确定好课程标准时,应考虑好市场变化,调整课程设计与市场的弹性关系。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都处于一个瞬息万变的状况。这就对职业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需要职业院校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注重基本单元模式的设计,巩固学生的学习根基;二是要立足于现在、放眼于未来、着手于当下,时刻关注劳动力市场在“一带一路”下的变化情况,设计出更符合学生学习成长需求和职业岗位需求的职业技术课程模块,提高毕业生的劳动技能和职业素养,以适应市场需求。

三、结束语

总之,“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高职《机电专业一体化》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从而实现向社会输送国际化人才的目标。本文从加快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建立科技化的网络平台、建立综合评价体系等方面来展开论述,希望能为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崭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