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会计信息失实的治理
2020-01-09姚杰峻刘洪斌
姚杰峻 刘洪斌
(1.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管理学院 重庆合川 401520;2.重庆市渝北职业教育中心计算机部 重庆渝北 401120)
一、会计信息失实案例
2018年6月初,被举报揭露出的范某某逃税案是我国税务机关近年来查处偷逃税额最大的案件,一时震惊全国上下。范某某在拍摄电影《大轰炸》时,实际取得收入3000万元,却以阴阳合同的方式,只对其1000万元申报纳税,其余2000万元逃匿缴纳税款730万元。此外还查出,范某某及其担任法定代表人的企业还少纳税款2.48亿余元,其中逃匿税款1.34亿余元。
根据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零一条针对逃税罪的规定,因为范某某属于首次被税务机关按偷税予以行政处罚,并且此前未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所以江苏省税务局对其上述违法行为处罚8.83亿元,未对其行为追究刑事责任。
二、会计信息失实主要现象
(一)原始凭证失实
审核原始凭证是会计工作的起点。如果原始凭证不真实、不合法、不合规将会导致所填制的记账凭证错误,从而影响会计账簿和财务报表。由此可见,审核原始凭证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的重要手段之一。导致原始凭证失实的主要原因有三:其一,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由于会计人员的粗心大意或者能力尚欠,将原始凭证上的金额等项目填写错误。其二,原始凭证造假。为了减少纳税,部分公司领导要求虚增成本,将原始凭证进行造假。其三,内部审核不严。部分报销人员为了追寻个人利益,将原本未发生的费用通过在外找发票前来报销,而会计人员未对其履行好审核义务。
(二)收入、费用及成本数据失实
一是收入失实。部分公司为了挂牌上市,想要漂亮的财务数据,而自身能力尚欠,无法满足上市的要求,便对原始数据进行造假。虚增收入,利润,从而引起收入失实。二是费用及成本失实。一些公司为了少纳税款,便把与生产经营无关的经济活动列为成本之中,导致成本的增加,从而影响了利润的减少,这样尽可能地少纳税款。
三、会计信息失实的危害
(一)影响国家宏观调控
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是政府为了促进市场经济的发育,规范市场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靠统计局收集的各类经济数据,通过一系列系统地整理、分析,再联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一系列的货币政策、行政政策以及法律政策来进行调控。如果会计信息失实,便会导致统计局收集的数据失真,从而影响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进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一方面,由于我国财政收入主要靠的是税收,而税款征收的基数主要靠的是各个单位自行申报的会计信息。如果会计信息失实,便会影响国家税收减少,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另一方面由于会计信息失实,政府机关就很难准确地制定国家财政收支预算,致使国家财政不能物尽其用,造成国有资产的浪费或短缺,从而进一步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四、会计信息失实主要成因
(一)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低下
1.准入门槛低
2017年11月初,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决议,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三十八条“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改为“会计人员应当具备从事会计工作所需要的专业能力”。这一修订意味着会计行业准入几乎“零”门槛,减少了会计人员的准入环节,使人人都可当会计。
按现行的会计专业技术初级资格考试条件的规定,具备国家认可的高中(含同等)及以上学历就可报考,这样低门槛使得几乎人人都报考。据官方数据透露2019年初级会计职称考试报考人数达到439万人,相比18年增长8.1%,同时从2018年开始非财经专业背景的人占据报考人数比重超越半数。
2.继续教育成形式
按照现行的中级、初级、无职称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习的规定,会计人员每年必须修完60学分。而学习方式就是在网上看视频,再答题。这样的形式下,很多会计人员就通过请人学习或者将页面最小化的方式来完成这60学分,导致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成了形式,没有真正贯彻落实继续教育的意义。
(二)管理者利益驱使
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绝大程度上是受管理者所影响。[1]如果管理者重视会计工作的质量,并严格遵循会计法律、会计法规、会计规章制度来管理企业,那么,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就高,反之,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就越低。但大多数的企业为了追逐利益就有意地使会计信息失实,以达到少纳税款的目的。而且目前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于这块的处罚力度还有不足,也从客观上助长了这种不良之风。
(三)监督不够完善
目前政府对于民营中小型企业的监管,一般仅对重点企业进行抽查,没有每年对其实行全面检查,也没有强制要求企业每年接受会计师事务所来审计,一般情况只有上市公司、大型企业才会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前来审计。此外,我国目前还尚未全面对企业建立诚信监管机制,尚未对失信企业严格的处罚,存在处罚力度轻、违法成本低的情况,无法对企业产生震撼作用,从而也进一步加剧了会计信息失实的情况。
五、会计信息失实治理措施
会计信息失实的情况在我国泛滥已久,严重阻碍我国顺利完成两个一百年目标的进程。防范和治理会计信息失实的问题已刻不容缓是全社会的责任,应企业、会计人员、政府、社会联合起来多管齐下,一起治理会计信息失实的问题。
(一)提高会计行业准入门槛
会计的职业素养直接决定会计监督能否顺利开展,从而影响会计信息能否满足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现行的会计行业的准入机制以及会计人员专业评价机制过于宽松,导致从2018年起非财经专业背景的人占据报考人数比重超越半数,这样宽松的考试机制让一些没有系统学习过财务知识,只片面了解过财务知识的人进入到了会计行业。为了更好地实现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把控,行业主管部门应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提高报考会计职称考试的人员要求及考试难度,应类同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一样,对报考人员的所学专业有所限定。
(二)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会计监督是把控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的政府监督更是处于整个监督体系的主导地位,它负责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管和处罚。在现行的政府监督机制中,由于监管人员不足以及各方面的原因,对企业的监管面并不是太广,仅对少数重点企业进行了全方位的监管,导致部分中小企业因缺乏监管,会计信息质量而失实。对此应完善会计的监督机制,加强工商、税务、海关、审计、财政、银监、证监、保监等部门之间的合作,将监督落实到每一家企业,不应是个别重点企业。除此之外,应建立健全企业诚信档案,对会计信息失实以及偷逃税款的行为零容忍。对于诚信企业予以表彰宣传,简化办事流程,在融资方面一路绿灯,对于弄虚作假的企业,予以批评曝光,融资方面以“零”融资的态度进行惩罚。同时,还应鼓励企业每年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对自愿审计的企业予以一定财政资金的补助,并在诚信档案上予以记载。由于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一个独立的第三方审计机构,它的实事求是和独立性影响到审计质量,因此,政府机关应对其实行全程监管,对于弄虚作假的审计行为,一律从重追究其刑事责任。
(三)完善内部审计机制
内部审计作为一个独立、客观的管理活动,旨在为组织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检查和评价。组织若想提高经营管理活动的效率和价值,则内部审计的质量将必须要保证。而从我国目前中小企业的现状来看,大多数企业对于内部审计几乎只是形式而已。有的企业单独设置了审计部门,但缺乏独立性,常常受到高层意志影响。有的企业根本就没单独设置审计部门,常常把其职能交由财务部来完成。由此可见,在目前的现状下,失去独立性的审计工作,其质量将大打折扣,不仅会滋生贪污腐败的情况,也很难保障会计信息质量,因此,完善内部审计机制刻不容缓。首先,要单独设置审计部门,使其隶属于董事会设置的审计委员会之下,保证其独立性,对整个组织的经营管理活动检查和评价,直接对审计委员会负责。其次,需加强审计队伍的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只有具有较高水准的职业道德的人,才能开展好审计工作。实行定期轮岗制,给审计部门添加新鲜血液,使其“永驻青春”。
(四)修订相关法律,提高犯罪成本
加强会计法律体系的建设,使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的根本。首先,完善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对其具体准则中的定义要明确清楚,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会计工作提供精准的参考。其次,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就现行的法律法规而言,对违法犯罪的行为处罚力度不大,违法犯罪成本低。就本文案例而言,范某某因是首次被税务机关认定违法,在本次查处逃匿税款高达2.55亿余元的前提下,并未接受刑事处罚,仅对其罚款8.83亿余元。但由于范某某此种行为是累犯,并不是首犯,如果一直没人举报继续犯100次同样性质的偷税罪,并且税务机关未及时有效地介入,这变相不就是“鼓励”犯罪了么,所以应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二百零一条中的“首次认定”改“首次违法”。只有严苛的法律,加大违法犯罪的成本之后,才能震慑会计信息失实的行为,才能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才能使后来者不敢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