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强势语言影响下蒙古族语言的现状与发展
2020-01-09鲍娟
鲍 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外语学院 辽宁阜新 123000)
引 言
在日益频繁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中,英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英语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当之无愧的通用语言。在中国也成为了最受重视的语言,各级教育系统将其列为必考科目,招聘单位也将英语熟练程度纳入招聘人员的标准之一。与此相反,世界各地的民族语言正面临着消失的风险,这些都是活化石,是各民族人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创造和持有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语言不仅仅只是一种工具,它同时还是人类特有的精神产物,有着丰厚的文化价值。任何一种语言的消失,可能带走的是千百年留存下来的文学、哲学、民间智慧,一个民族的记忆也会就此消逝。[1]因此,在当今“弱肉强食”的年代,保持语言文化的多样性,维护弱势语言的生存,是全球范围内的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世界濒危语言问题
语言濒危是一种全球化现象。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濒危语言图谱》,全世界共有7000多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的语言将在本世纪消亡,80~90种则在未来的200年内灭绝。而现在全世界有96种语言只有不到百分之四十五的人使用,可见,“平均每两周消失一种语言”的说法并不是耸人听闻。根据美国语言学家Harison的统计,有6000多种语言,绝大多数从未有过文字记载,没有辞书,没有任何馆藏的保存资料。[2]一切信息只储存在人类脆弱的记忆里,口口相传。而英语的全球化通用现象却像一把双刃剑,在帮助世界各国各族人民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同时,也对其他弱势语言的存在制造了严重的威胁,尤其是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民族身份构成了挑战。目前,我国大约有130种语言,近一半处于衰退状态,有20多种语言面临“濒危状态”,急需采取保护和抢救措施[3]。
蒙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比较多的民族之一。其中除一部分聚集在内蒙古自治区外,其它人口散杂居在我国的多个地方。蒙古语属于比较先进复杂的语言,有其完整的书面语和口语系统,大部分蒙古族人仍然使用着自己的语言。蒙古语目前虽然还没有被列入濒危语言,但是在城镇和多民族散杂居区已有不少年轻人不会讲蒙古语,存在着严重的衰退现象。
二、阜蒙县蒙古族学龄前儿童母语的使用情况调查
(一) 蒙古语言背景及调查对象和方法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文中简称阜蒙县,亦称蒙古贞)是蒙古族聚居的县份,蒙古族人口将近十五万,约占全县人口的百分之二十。新中国成立后于1958年成立了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几十年来,党和国家以及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和关心阜蒙县建设与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扶持、诸多的优惠政策。根据我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语言、语文政策,已经构建了一套成熟的蒙古族教育教学体系。在授课方式上,对于母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开设蒙语授课并同时学习中文、英语的蒙古族完全学校;针对母语基础差的学生,实行了中文授课并同时学习蒙古语和外语的学校。这两种授课方式所培养的目标都是培养“三语”兼通的学生。蒙古族学生不论小学、初中、高中均将蒙古语文学习成绩纳入重点考试和考核的内容,对于学生学习掌握蒙古语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然而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高科技传媒工具在广阔领域中的应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日趋激烈的语言竞争中出现了断代现象。蒙古族学生,尤其是学龄前儿童蒙古语丢失情况在农村相当普遍,城镇尤为突出。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3年度发布的濒危语言红皮书中所示,濒危语言是指那些在某种范围内仍有儿童使用但是数量呈下降趋势的语言。换言之,一种语言无论目前其使用人口多少,只要在儿童传承方面出现下降趋势,就可以称为濒危语言。因此,本次调查将蒙古族学龄前儿童作为调查对象。共有5个乡镇中的5个村(或称屯)及县城的一个社区140名1-6周岁的儿童接受了本次调查,其中3-6周岁儿童92名。因为调查对象的特殊性和分散性,采取了逐一访谈的方式,包括直接访谈或对其父母、邻居间接访谈。根据蒙古语会话情况,将其分为好、一般、差三个等级,即蒙古语表达流利的为好,一般听的懂而不能主动流利表达的为一般,既听不懂又不会表达的为差。
(二)调查结果
在接受调查的140名蒙古族学龄前儿童中,语言会话程度好的有15名,占总数的16.3;蒙古语言会话程度一般的有10名,占总数的10.9;而蒙古语言会话程度差的竟有67名之多,高达72.8。
在地域分布上,除佛寺镇水泉村蒙古语使用状况良好外,其他受访的乡镇村屯语言环境都很差。阜新镇东关村蒙古大院和民富社区的儿童蒙古语会话程度极差,这两个蒙古族聚居地在县城,是蒙汉杂居情况比较严重的地区。此外,在调查中还发现:
1.大多数儿童不能用蒙古语对话和交流。大部分蒙古族学生不愿使用或不会用母语交流。他们不论在家、学校及社会各种场合都失掉了学习和使用蒙古贞母语的习惯。
2.学生在学校学习蒙古语文课,由于不会说蒙古贞母语,所以只能拼读文字,而不能口语化朗读课文。学习蒙古语如同学习外语一样困难。甚至有些学生能拼读课文,却不知其内容。
3.学生蒙语文考试卷面分数很高,实际会话程度很差。
三、蒙古族语言文字走向弱势甚至消亡的原因
阜蒙县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县。民族教育在保护本地区语言、遏制语言走向消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局、蒙语委、民族宗教局通力协作,整合力量,做出了很多贡献。然而,从调查中所发现的蒙古贞母语丢失现象普遍,在学龄前儿童中表现尤为突出。究其原因有严酷的社会原因,也有其自身因素。
(一) 蒙古语语言社会功用的衰退
在过去封闭的社会大环境中,信息的传播范围较小,流动量少,更新速度比较缓慢,语言使用者会主动使用和维护自己的语言,民族传统文化也可代代相传。但是随着不断加深的现代社会开放程度,日益更新的信息传播,要求语言使用者对于社会强势语言具有相当的适应能力和接受消化能力。在国内,汉语言的使用是最主要的通用工具和方式,这是包括蒙古语言在内的其它民族语言、文字都无法替代的。蒙古贞人为了生计就必须参加到以汉语言、文字为主导的社会洪流中。不掌握汉语在社会中无法交流,难以生存。在国际交流中,英语成为名符其实的霸权语言,可以说掌握英语,走遍天下都不怕。而蒙古语语言、文字的应用极为有限,在如今全球化的社会中几乎无处可用,社会功用不断弱化。
(二) 蒙古贞人内部认同感的缺失
所谓认同感,是指同一语言的使用者相互承认对方是自己群体的一部分或肯定自己与对方同属于一个群体。人无论怎样都需要被肯定,如果个体长期处于得不到承认的境地,体验到的更多的是疏离感,就会出现认同感缺失。儿童对这种认同感的依赖是与生俱来的,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语言选择和使用。
蒙古语作为一种人口覆盖面小、语言使用者居住比较分散的弱势语言,使用者群体内部成员间的相互认同是及其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蒙古语的生存和发展。虽然作为一个蒙古族自治县,但是蒙古族人口仅占全部人口的百分之二十。无论在学校、党政机关、媒体还是生活的方方面面,汉语言属于绝对的强势语言,是各民族交流的族际语。因此,很多蒙古族民众认为“蒙古语没啥用”,学与不学,会与不会都无关紧要。甚至有很多家长认为,学习蒙古语就如同学习一门外语,既费时费力,又没有什么过多的用处,干脆就不要学了。
(三)英语对蒙古语的取代和吞噬
一种语言的兴旺繁盛总是建立在另一种甚至很多种语言的衰退消亡的基础上的。英语从5世纪中叶,三个日耳曼部落的语言经历了几个世纪漫长的发展,取代了无数种语言才有了今时国际共同语的地位。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有以下5个有利条件:人口众多、流通广、文化高、出版多、使用方便。当今社会中,教授非母语人士英语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性的一大产业。学英语俨然是一种时尚,一种就学、找工作的必需途径。在阜蒙县,一个常住人口只有10万的小县城,就有各种类型的英语补习班达50多处。英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着、“毁灭”着蒙古语。而且,其吞噬和取代蒙古语的趋势日益加深,已经对蒙古语的维持和传播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学生家长宁可让学生去上英语补习班,也不要孩子在学习母语上多浪费时间。
四、保护与挽救蒙古语的措施
正如德国语言学家Humboldt所说“人们在语言中可以更加明确、更加生动地感觉和猜测到遥远的过去仍与现在的感情相维系,因语言已深深地凝聚着历代人的经验感受,保留着先人的气息”。[4]因此,如何遏制和挽救阜蒙县蒙古族儿童语言丢失,是当前民族工作的一项根本任务,必须引起相关部门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急需采取强有力的、切实可行的办法与措施予以解决。
(一)经济发展是王道,经济的蓬勃发展为蒙语的发展和传承提供坚实的基础
经济是决定上层建筑的基础,同样它也在一种语言文字的发展和传承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此,蒙古贞也需要发挥自己的优势项目(如资源优势和宗教旅游等),充分发挥民族优势和民族特色,大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这样,蒙古语也会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
(二)民族意识亟待强化,民族认同感是语言传承的基本要素
蒙古族语言文字在蒙古贞地区已使用千百年,它应该是本地区人民的首选用语。因此,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民族意识,齐抓共管,使蒙古语的保护成为全民族、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与义务,继承和发扬是全民共同的责任。因此,在汉语和英语作为强势语言的现代社会,家长要以家庭为最小单位,帮助孩子传承蒙古族语言和文化。
(三)加强以蒙古语为载体的媒体宣传和出版物发行
一种语言只有在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据调查,蒙古贞儿童每天看电视或上网的时间至少在2小时左右,还有1小时左右的读书时间。因此,需要逐步改变与汉语言和英语媒体和出版物相比处于弱势的局面,使孩子能时刻有机会接触到自己的母语,能在各种媒体中以多种形式使用自己的母语。
语言既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载体。每一个民族语言都包涵着本民族的独特文化和光辉历史,只有通过本民族语言才能培养正确的民族心理情感,展示民族心智特点。任何一种语言的弱化消失都意味着该民族长期积累的文化的丧失。保护一种语言不仅能维护语言文化的多样性,而且能够保护民族特征,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与平等相处。因此,我们应该唤起全社会的关注,及时遏制蒙古语的衰退趋势,不要等到它真的消失了才来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