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的西方经济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2020-01-09王明洋
王明洋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广西来宾 546199)
教学信息化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的主战场,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教学信息化改革是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在众多资源形式中,微课以其“短、小、精、趣”的特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良好习惯,发展兴趣特长,提高学习质量;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迎合了时代的要求和大众心理,并迅速成为国内外教育教学领域的新宠。同时,翻转课堂教学方式的应用于推广,也为灵活、便捷、高效的微课提供了深厚的应用土壤。
一、微课与翻转课堂的概述
(一)微课的含义
目前,国内外关于微课的研究仍然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1960年,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首次提出微课程的概念,是指针对某一主题设计与实施的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另外,单纯使用短小的微课教学视频无法支撑整个学习过程,必须要有作业和讨论配合。这样,授课视频加作业或讨论,便构成了一个教学包,即现在的微课。
在国内,微课主要包括有“微讲座”“微课程”“微课教学”三种含义。通常,微课指的是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时间的要求,将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作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教学环节或者知识点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将相关教学资源进行有机组合。
(二)翻转课堂的含义
翻转课堂教学是指学习者在课前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形成初步的认知并可能产生疑问;课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对其提供帮助,学习成员之间通过讨论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中,课前、课后的学习都可以由学习者自主控制,不受教师教学进度的控制。因此,作为一种完全颠倒传统教学的全新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激励喜欢在线交互的学生参与其中,教师的教是引导性的,学生的学是主动的,学习过程变得愉快而有吸引力。
二、传统模式下西方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该课程对一国或社会经济的运行、经济问题的解决、不同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选择都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用“经济的眼光”看待微观、宏观经济生活,具有经济分析能力,并为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一)课程性质定位有偏差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标,该课程应该是应用型的,是学生经济分析能力形成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也应该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作为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其理论知识点相对繁杂,专业术语较多,应用实践设计难度较大。因此,目前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都把西方经济学定为纯理论课程,所有课时均为理论课时。
(二)教学内容随意
自1989年起,西方经济学就成为经济管理类专业核心基础课程。目前经管类本科专业都开有该门课程,并且按照教育部门的要求,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要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该教材每章都附有评价,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学习当中充分考虑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避免照抄照搬,食洋不化。但是本书内容几乎面面俱到,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有难度。因此,很多教师会对教学内容做调整。问题就在于,如何调整,全凭教师个人的想法,没有相对固定的参考标准。不可避免的、不同教师不同学校,教学内容都有差异。
(三)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多数高校经管类专业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沿袭了基础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以教师的教授为主,也方便师生交流。西方经济学课程内容涵盖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庞杂,基础性知识及重、难点较多,并且多数是一些理论分析、公式推导和计算,初学者普遍感觉吃力,因此,课堂上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1]一旦学生跑神,就没法跟上教师的节奏。按照学习规律,成年人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最多20分钟。这样的话,注意力不集中,会使得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对于教师而言,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便是有创新,也无非是引入习题和案例,采用多媒体的手段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教学质量无法取得突破性的提高。而有限的创新,又往往会局限于课时。为了赶进度,教师对案例的分析往往是粗浅的,缺乏深入讨论,学生也很难形成经济学思维,更别提运用所学去分析现实的经济问题,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四)考核方式简单
基于传统教学模式,在西方经济学课程结束时,往往按照以下公式计算成绩:
期末考核的成绩=平时成绩×权重+期末闭卷考试成绩×权重
通常,两个权重分别是30%和70%,也有部分学校是40%和60%。这种考核制度操纵简单,兼顾了平时和期末考试。但是两者权重的差异明显体现了闭卷考试的重要性,这就会使考核难以反映学生真实学习情况。一类学生平时认真学习,勤于思考,但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不理想,导致期末考核成绩差,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另一类学生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考前囫囵吞枣,甚至是背下重点习题,反倒是获得较高的期末闭卷考试成绩。这种功利性的学习,既难真正掌握知识,更别提享受获取知识的快乐。
三、基于微课的西方经济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
作为经管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如何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授课效率,提升学生经济分析能力,已经成为西方经济学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根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文件精神,结合西方经济学课程特点和课程教改新要求,在教学模式上,课题组采用微课的模式进行的翻转课堂教学。翻转课堂的成功实施,需要合理的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模式设计由课前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后教学总结三部分组成。[2]
(一)课前布置教学任务
1.课前沟通
开展翻转课堂前,授课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向学生介绍翻转课堂的游戏规则。
2.划分学习小组
根据学生人数建立学习小组,一般以4—6人为一组。推选认真负责的学生作为课程负责人,建立课程学习群。
3.发送微课视频等课程资料
教师做课前筹划,选定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分阶段布置学习任务,并将事先准备好的微课视频、练习题目、案例分析和参考文献资料发送给学生。
微课视频是课程教学模式的核心。首先,视频的内容应该有所取舍。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较多,不可能也不需要将所有内容都制作成微课视频。通常建议将重要或有难度的知识点从授课内容中剥离出来,制作成微视频。其次,微课视频可以是中国慕课等教学平台上的名师授课的视频,也可以是教师自己录制的。[3]第三,视频时间应不超过20分钟。第四,微课视频的表现形式可以多样化。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三种,包括FLASH 动画、录屏配音和拍摄讲课全景。无论是哪种形式,对于学生而言,短小精悍的微课视频,能够让他们随时随地学习,充分利用时间碎片。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材料。
除了微课视频,教师应当选择难度适宜的习题发送给学生。这其中既包括客观题目,用来夯实基础知识;还包括一些开放性的主观题目,要求学生通过深入查找资料,了解经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教师发送给学生的参考文献资料,可以是备课中用到的,也可以是学术文章,还可以是经济生活中热点问题的评论文章,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研究学习。
(二)课堂开展教学活动
如果说课前教学活动中,学与不学、学多学少是学生主导的,那么课堂教学活动环节必然是由教师主导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的深化和拓展,同时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增强其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活动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答疑解惑
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解析。
2.案例分析
纯粹的理论的学习是枯燥乏味的。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增强课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因此,在课堂上应结合教学内容,引入案例分析。同时,要求学生讲相关案例分析,形成详细的书面报告,作为实践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引入经济学沙盘模拟教学,彻底改变经济学是纯理论教学的局面。
3.团队合作
针对学生进行分组,形成学习团队。团队内部相互学习、相互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团队之间可以有竞争,有辩论,将成员表现计入平时成绩,提高学习的效率。
4.随堂测试
不定期的进行随堂测试,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平时成绩的评判依据,并据此调整教学的侧重点。另外,通过测试,也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便学生查漏补缺。
(三)课后教学总结
课堂教学工作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基本表现做评价,要求学生“两个总结”:其一是总结学习内容,尝试将教学内容绘制成思维导图,形成知识框架,找出内在联系,加深印象,方便后期复习;其二是总结学习方法和过程,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四、结束语
就我校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对西方经济学开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考试成绩都有明显的提高。另外,在枯燥晦涩的学习中,能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观看名校的教学视频,共享教学资源,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满意度。与此同时,将不定期的随堂测试的成绩进行加权计算,还会影响学生的期末测评成绩,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学习压力和动力。但是就目前来讲,对学习成绩的管理和学习过程的监督,基本上依赖教师的手动记录,没有用到雨课堂等教学平台,对教师而言,工作量依然较大,希望通过教师的学习,能够有所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