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的智能化研究——我国智慧图书馆标准体系构建探讨
2020-01-09马慧萍
马慧萍
(开封市图书馆 河南开封 475000)
一、 引言
2003年,芬兰学者艾拓拉首次提出“智慧图书馆”一词,认为它是不受空间限制且可以被感知的移动图书馆[1]。标准体系的构建是为了使智慧图书馆在提供服务时更加有序、更加稳定、更加便捷,既为智慧图书馆奠基,也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建设智慧图书馆,需要区域协作、行业配合,与传统图书馆建设方式差异很大。图书馆在智能化中,有很多存在或未知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建设标准的需求就愈加迫切。
二、我国智慧图书馆标准规范现状
智慧图书馆基于物联网的普及得以发展,而物联网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在对多地区的系统整合中,图书馆的现行集成系统与RFID系统面临着TCP/IP、数据等多方面不匹配的问题。[2]由于大量新技术的出现,行业内暂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同时国家也没有规划有关的智慧图书馆标准体系项目,各单位多各自为战。
图书馆在过往的发展中,各自根据不同地区的政策和资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服务特色和馆藏,但智慧图书馆不是把他们框在一起就可以的,要图书馆在统一标准下完成各自的改革,形成一体化网络,实现线上资源一体化。
在统一的智慧图书馆标准体系下,图书馆可以高效快捷的对信息资源进行标准化加工,信息的有序化也方便各单位和个人使用,避免了各单位对同一资源的重复建设,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支出,将有限的资金最高效的使用。构建完整统一的体系也对我国图书馆产业的前行提供了保护,能更好地应对挑战和服务用户。
三、智慧图书馆标准体系研究
(一)平台标准
从服务智能化、设施自动化、读者舒适化出发,建设服务平台,实现以人为本的智慧图书馆建设。
体感系统。馆内有大量实时温湿度传感器系统,根据体感变化对室内温度进行调节,营造相对舒适的阅读空间;照明系统。在无需长时间光照的区域设置热感传感器,省电环保;公共卫生监测、智能消防系统。最大程度减小各类细菌对各类资源的侵害,将定期对图书馆进行灭菌,最大程度减小各类资源磨损,提高资源使用寿命,同时能够对火灾进行实时监控,迅速报警,疏散群众;自动化功能。拥有自助借还图书服务终端,实现读者自助办证、目录查询、复印等服务,省去了柜台等候排队所需要的时间,全自助的操作使整个流程简单而且便捷;覆盖全馆的无线高速网络。覆盖全馆的高速网络是智慧图书馆馆舍的基础,也是最核心的内容,全馆网络全覆盖,方便读者随时连入,获取信息;多样性数据处理能力。有逻辑、有办法的处理非结构性数据;云数据中心和密集书库。为了保证提供信息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在信息的有效性下,保证图书馆的物理存储体积和云端数据量级要达到要求;保障数据安全。在完整的信息周期中,全程对数据的安全进行实时保护,维护图书馆和用户安全。
(二)资源标准
对于进入馆舍以及所藏的印刷型资源实现RFID电子标签全覆盖,电子标签内存储包括书刊题名与责任者项、版本项、出版发行项、载体形态项、丛书项和文献特殊细节项等编目信息以及所处书架位置信息,且每册图书都嵌入一块能够自动接发信号的微型芯片。用户在电脑终端检索书目时, 图书内嵌的芯片接收到查询信号将自动打开书架,并将信息反馈给读者,整个过程便捷高效。全馆资源全面数字化,为读者提供7×24小时全天候服务,图书馆的服务不再受困于图书馆的开馆时间,随时都能提供给读者。读者可以灵活支配时间,既提高了服务体验,又满足了读者需求。
(三)服务标准
智慧图书馆的服务将不再局限于馆内服务,也就是说读者不需要亲自到馆才能获得所需资料。[3]智慧图书馆从大量的读者数据与信息中分析出读者偏好,为每一位读者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当读者进入“我的图书馆”或者连入图书馆无线网络时,图书馆主动将最新信息推送给读者。智慧图书馆将一改过去图书馆被动、等读者上门的服务理念,而将“主动、以人为本、个性化”作为服务宗旨。另外,在智慧图书馆阶段,书也将具有“智慧”。智慧图书馆从海量借阅数据中挖掘和分析出有价值的信息,主动为读者推荐新书、好书,让书去“找”人,而不只是人来找书。除了传统的图书借还业务,还能进行图书、文献的自动整理、标签定位、面向用户的自动导航、推荐阅读等智慧服务。[4]智慧图书馆拥有巨量各类数字资源,在为读者提供应有的基本免费服务外,还能为有特殊需要的个人或组织提供增值服务,为图书馆创收、提高馆员待遇,也为更好地建设图书馆。
四、构建面临的问题
单个图书馆是无法自称智慧图书馆的,智慧图书馆是由图书馆行业进行联合,通力合作,进行建设。标准体系的构建也是需要打破旧观念,推倒旧体系,改被动封闭为主动开放,合力构建跨系统、跨行业、跨地区的智慧图书馆。
针对当前智慧图书馆认识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标准体系的研究上,智慧图书馆的技术依托,以及图书馆资金与成本。
(一)智慧图书馆标准体系的研究
首先,对标准的认识:(1)对标准的书面研究和实践研究均缺乏重视。当前图书馆数字化,许多项目匆匆上马,在建设智慧图书馆中往往只实现了一部分智能化,在建设中往往根据当前问题当前解决,忽视了系统性的规范建设;(2)缺乏对建设标准的公开描述。在建设中缺少对建设标准的解释,其成果难以被有效的交互和利用。
其次,针对标准规范的研究:(1)对标准规范缺少整体性把握。一方面研究标准体系繁杂,研究成果相对独立、分散,难以统筹规划,另一方面,对数字资源建设没有全面认识;(2)各系统之间标准规范缺乏交流。现在各图书馆在建设图书馆智慧化上均处于摸索阶段,工作上往往自主进行,各个系统直接缺乏开放,由于智慧图书馆的标准体系构建涉及复杂系统、组织机制、技术变革快等问题,所以需要打破传统,通过互联互通,开放共享的方式,集中力量,尽快构建起智慧图书馆标准规范的雏形。
最后,关于标准完善的问题:(1)缺少体系的公开与实验。由于客观上相对封闭的环境,造成了各个单位自行研制标准;(2)缺乏标准完善机制。智慧图书馆的发展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对智慧图书馆的认识还不够全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智慧图书馆必将不断完善,即智慧图书馆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实体,那么智慧图书馆的标准也不是一尘不变,也将随着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而变化。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智慧图书馆标准体系完善机制,指定某一部门负责日后智慧图书馆标准修订与完善问题。
(二)智慧图书馆标准体系的构建缺少技术依托
智慧图书馆以物联网为依托而发展,只有物联网得到普及智慧图书馆提供的智慧服务才能得以更好发展。[5]目前物联网也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和上升的过程,尤其是物联网使用传感器和智能标签技术,保存有大量的个人隐私、商业机密等数据,这对物联网的安全技术有重大挑战,需要加强物联网技术标准和制度建设,其标准也没有统一,并且正处于完善的过程中,智慧图书馆的标准构建需要参考物联网标准。
(三)图书馆缺少资金
图书馆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国家财政拨款,由南向北、由东向西普遍出现资金短缺和图书文献资源不足的情况。智慧图书馆的构建,需要实现人人互联、物物互联、人物互联,都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6]目前RFID电子标签的均价为1.5元,并且在一段时间内价格不会有明显降低,而一个拥有数以百万计的文献资源的图书馆要全面实现RFID标签覆盖,再加上各种硬件与软件设备,资金成本十分可观。因此,智慧图书馆标准将对图书馆的实力进行充分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