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混沌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2020-01-09■周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理论英语系统

■周 融

(怀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怀化 418000)

作为高校英语教育师范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以就业为导向,旨在培养本专业学生掌握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在小学英语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一定的英语教师职业素养,成为理论新、实践性强、教学基本功扎实的高素质、应用型小学英语教师。

混沌理论(chaos theory)最先起源于古希腊哲学思想中的宇宙起源混沌论,混沌的英语单词为“chaos”,意指“宇宙未形成之前的一种混乱而无序的状态”[1]。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诺顿·洛伦茨(Edward Norton Lorenz,1917-2008)于1963年提出了混沌理论,他认为混沌理论是一种“兼具质性思考与量化分析的方法”[1],即“一切事物的原始状态,都是一堆看似毫不关系的碎片,但是在混沌状态结束后,这些无机的碎片会有机地汇集成一个整体”[2],因此洛伦茨被学术界称之为“混沌理论之父”。学者在早期多运用混沌理论来对无规则、无法预测的自然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学者发现在人文社会领域中存在诸多事物之间因相互牵引而造成的各种混沌现象,如教育这个复杂过程,混沌理论逐渐被运用于各类教育研究之中。

一、混沌理论要点

混沌理论主要研究复杂的、动态的、无法预测的系统,这个系统具有开放、多维、非线性等特点。在这个系统中,初始条件发生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地积累和发展,会对未来的结果产生巨大影响,造成巨大的差别。简而言之,即一个微小的变化或变量有可能对结果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当混沌理论横向探索不可预估的、不确定性的跨学科现象时,其核心在于发现和梳理隐藏在无序现象内部之中的有序结构,然后针对当前范式下不能解释或预测的一些现象,创造出新模式和新方法。该理论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核心要点。

1.隐喻(metaphor):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一种认知工具,隐喻体现了混沌理论的基本特征。隐喻指“认知主体与客观世界的体验互动始终是一个动态、开放的过程,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的演化,含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3]。学者们建议用“混沌隐喻来重构课程”[4],认为课程应该是“一种经验改变的过程,而非课程材料的集合或给予学生的任务”[5]。

2.非线性(Non-linearity):“系统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一个动态系统内的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形成错综复杂的状态”[6],这就是“非线性”。作为20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革命之一,“非线性”指两个变量之间并不如“线性”一般成正比的直线关系,而是呈现出一条曲线状态。在传统的机械决定论观点中,因果关系是一种普遍常态,混沌理论并不完全否定因果关系,但认为“非线性才是自然社会和人文社会的常态”[7],即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中大部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其实都是非线性的。

3.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远在南美洲巴西的一只蝴蝶轻轻拍动翅膀,翩翩起舞,带领上千只蝴蝶跟随一起挥动翅膀,这股空气流动最终可引发北美洲的美国发生一场龙卷风,这就是蝴蝶效应。自然界中的蝴蝶效应就是一种混沌现象。根据蝴蝶效应的影响,混沌理论认为:“在一个动态系统中,初始条件下一个微小的变化引发整个系统发生巨大的连锁反应,系统的变化和发展是非线性的和难以预测的,发展的结果是因为对初始条件具有敏感的依赖性”[8]。在混沌理论中,蝴蝶效应包含积极创造因素,对其初始条件异常敏感,也称为“敏感于初始条件”。每当对微小的初始条件发生一定程度的敏感,蝴蝶效应可促使系统为适应新环境和新条件发生非线性的改变。

4.吸引子(attractor):混沌理论中有两个相反的吸引子,即收敛吸引子和奇异吸引子。“收敛吸引子限制系统运动,保持系统静态平衡;奇异吸引子诱发系统活力,增加系统创造性”[9]。收敛吸引子起限制作用,奇异吸引子则创造不可预测性。在一个系统中,收敛吸引子和奇异吸引子相互作用,可激发生成复杂的、多种多样的模式。

5.反馈机制(feedback mechanism):混沌系统内有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种反馈机制,其作用与吸引子对系统的作用相似,即“正反馈使系统不稳定,负反馈使系统保持平衡和稳定”[9],混沌理论强调在系统中正反馈与负反馈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不少学者将混沌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课程研究等领域之中,因为教育教学过程符合混沌理论的结构框架,教育教学的主体为学生,学生是不断变化的个体,具有不可预估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多方面的互动因素将会产生无法预测的结果,该结果可能是正面结果,也可能是负面结果。混沌理化研究教育的重点在于通过对结果数据的积累,从中分析出教育效果的可预测性,并扩大其应用前景。

二、混沌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中的应用

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通常开设两至三个学期,每周2-4课时,教材内容主要包含七大模块,即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方法、教学技能与技巧、课堂教学管理等,实践教学贯穿在该课程的始终。该课程的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复杂、多维的隐喻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它不是英语词音、词汇、句型、语法等语言基础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与各种因素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关联的过程。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与学生自身的开放性,即学生本身水平、经验与潜能产生关系,这种非线性的状态因不可预料与不可预估的可变性,在教学接受过程中会形成正反馈或负反馈,从而激发出新的教学效果。

因此,教师根据混沌理论要点,在课程教学中进行如下实践:

第一步,设置课程学习的初始条件。

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较其他英语专业课程而言,实践性较强,课程重点突出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的实践,通过从理论到实践,学生最终能够灵活、综合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技巧,完整地呈现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根据课程的这一特点,教师合理运用混沌理论中蝴蝶效应的积极创造因素,创新课程教学模式。

首先,考查学生在未接受本课程之前,按照自身初始的经验和水平,能够进行什么样的小学英语教学,巧妙设置初始条件。在课程第一周,教师介绍本门课程的学习策略,并为学生分组,要求每一位学生任意选取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三年级至六年级任一单元的任一部分内容,准备一堂二十分钟左右的小学英语课。

其次,从第二周开始,每堂课前二十分钟抽取某一组的一名学生展示其准备的小学英语课,教师将以该名学生所展示的课为案例,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讲解相关理论与要点,积极鼓励学习者运用理论分析该名学生的课例,最后引导该上课学生进行自我总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给予补充。

通过学生的蝴蝶效应,将以往“教师先讲解,再学习经典案例,教师总结”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先上课,以学生真实上课为案例,教师再讲解,学生分析总结”模式,一是可以促进学生认识自己的最初水平,激励学生为获得其他同学的认同感,提升自身水平;二是可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积极主动查找各类教学资料和相关素材,扩宽知识面;三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促使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性,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二步,建立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交互关系。

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实际上是一个系统、整体的知识体系,如何让学生学好这一门课程,如何在短短一堂课的时间里展示自己的教学实施能力,还需要引导学生建立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交互作用,如英语听力、英语语音、英语口语、英语阅读、英语语法等。学生可以讲解小学英语词汇、也可以讲解简单的语法,或者练习有趣的英语对话。不同的教学内容侧重不同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技巧,需要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活动来组织与展现。

因此,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教师通过学生的案例引导学习者从其他专业课程中多方位发散,建立一个各门课程交互的系统,让这个系统内部发生能量的交换与合作,从而促进学习者发生学习迁移,促使学生总结和积累语言知识的异同点,最终归纳形成自己的整体知识框架与动态教学体系。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一是可以发现并总结语言学习规律;二是可以全方面提升自己的英语整体水平;三是可以丰富教学,最大化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第三步,重视混沌理论的反馈机制。

传统教学受课时规定、作业次数、考评方式、考试分数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将教育教学过程简化为因果对应式的线性系统,因此只重视负反馈作用,教师倾向于让学生按照相关教学标准或教学规定去完成教学目标,刻意规避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错误、干扰等因素,追求固定且稳定的课堂效果,从而忽略了系统内部所产生的无规则、非线性的变异。在混沌理论指导下,为了解决部分学生不主动学习的实际困难,应该充分发挥正反馈的作用,利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建立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联系。

本课程的作业形式为该组余下学生之间相互听课、相互评课与交流探讨,并提交听课记录和听课评价。虽然每组学生每学期只需要上交一次作业,但是学生真真切切地听了十余次课,这些课也许不能与名师的观摩课、示范课相媲美,存在诸多不完美与不足之处,却来源于同班同学,学生们在情感上更能产生亲切感和投入感。每个班级还可能存在一些学生上课达不到基本标准,甚至无法完整地完成二十分钟的课堂教学,但是与面对教师相比,面对朝夕相处的同学更能缓解学生的畏难、抵触、退缩等情绪。教师在第一周为每组学生分配好一名语言基本功较好、学习主动性强的组长,由组长带领、帮助成员完成所有的课与作业,从而首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其次可以消除学生的倦怠厌学情绪,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学习;最后可以鼓励学生在同学之间和谐友爱的团结合作关系之下,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

第四步,积极发挥吸引子的作用。

学生的情感、认知、态度、个性、动机、学习风格等这些奇异吸引子,会使英语课堂呈现出多种多样的临时突发情况。师范专业的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之后,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环境、学生需求、个人综合能力等,解决可能随时会出现的各类教学问题,稳步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与临场处理能力。

该门课程的期末评价方式为实践教学,重点考查学生的小学英语课堂实施能力。在学期末,学生将本学期的初始课,通过一个学期的理论知识学习与积累,进行不断的打磨、实践与完善,最后重新呈现给教师。教师把考核重点放在学生的进步程度上,即与初始课比较取得什么样的进步,并通过随机提问的形式考验学生的反应能力。教师要给予每位学生积极的教学评价,包含可取之处与可改进之处这些奇异吸引子,让学生通过主动努力来获得教师的认同感和自身的认可感,这样一来可以激发学生提升英语教学能力的潜力与信心;二来可以促使学生在积极学习的状态下建立起动态的教学实施模式与处理模式;三来可以逐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展线性与非线性的双向思维方式。

总而言之,教学的实际情况是开放且复杂的,教学之中的主体、教师、课程等因素因存在混沌现象而具有很大程度的不可预估性。在传统的经验主义教学范式下,许多教学实际问题无法解决,如学生的个性需求、主观能动性、学习主动性等问题。混沌理论针对传统教学存在的这些问题,在系统的更多层次进行着内部与外部的反馈与相互作用,因而更加适用于复杂多变的教育现象。经过实践,在混沌理论指导下的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呈现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交互作用的动态系统,教师通过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课程实施策略,让线性与非线性交互作用、课堂效果与教学质量获得显著提高。

三、结语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超复杂系统”[5],传统教学中有序、线性的课程模式具有十分必要的可行性,但教学主体本身存在着非线性的、混沌的现象,随时会为教学带来不可预估性。用混沌理论来指导和指引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是一种交叉学科研究的体现,它让学生本身的经验和潜能产生作用和互动,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固定、机械模式,梳理了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中的复杂本质,弥补了当前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的缺陷。该课程通过应用实践,使学生加深了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了职业岗位核心技能,拓宽了自主学习能力,最终孵化为一种动态的教学应用能力。教师在一个崭新的研究范式中观察教学效果,发现学生真实地获得了扎实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本专业学生走上小学英语教学岗位后能够更加迅速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之中,积极地处理各类教学突发情况,并不断获取、吸收新的知识与技能,提升个人综合能力,从而获得了各级各类学校与培训机构的肯定。

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不断地创新与变革,混沌理论深化了对教育现象的认知,拓宽了对教育现象的研究,为教育教学范式提供了新方法和新视角。从应用结果来看,混沌理论指导下的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学生学习效果明显,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猜你喜欢

理论英语系统
Smartflower POP 一体式光伏系统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WJ-700无人机系统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品“助读系统”之妙
连通与提升系统的最后一块拼图 Audiolab 傲立 M-DAC mini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