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改革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管理
2020-01-09周默然
周默然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
在传统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一般都是依据现行教材开展的,教材的更新频率较慢,不能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活动设计单一,亟需进行内容的更新。在以上情况的影响下,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体育学科教学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热情极低,不能和教师进行深入的配合,对教学效率的提升形成了严重的制约。因此,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体育教学管理工作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充分、有效的把握,完全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
一、以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广泛参与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一般在学习方面的兴趣普遍较低,不能以高昂的态势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又因为体育学科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运动,学生的乏累感较为强烈,更加导致学生对体育学科教学的热情大大降低。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还采用那种以教师为主体,对学生进行机械讲授的方式开展体育教学,学生的学习动力得不到激发,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提升,自然也就不可能广泛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采用以生为本的教学方法,可以把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完全激发,保证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广泛参与。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跑步的训练过程中,教师没有采取传统的让学生单纯跑圈的形式进行教学,而是广泛征求了学生的意见,采用学生提出的“贪吃蛇”的形式,学生排成一列纵队慢跑,队尾的学生加速追到排头位置,依次循环。因为这样的训练方式是学生提出的,所以在训练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较高,往常那种喊苦喊累的现象再也没有出现,保证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
二、以生为本,推动教学效率的提升
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面对几十名学生,在动作要领的讲解与动作示范的过程中又要兼顾教学,又要兼顾学生管理,很大一部分学生因为教师的监管不到位而出现学习效果受到影响的现象。这种情况就是教师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没有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造成的。因此,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推动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譬如在教学排球的托球动作中,教师首先给学生划分了学习小组,把那些平时体育学习中表现比较突出的学生任命为组长,首先把托球的动作传授给这些组长,然后由组长对组员进行托球动作的讲授和指导。这样一来,教师的教学压力大大降低,只需要对组长的教学活动进行巡视和指导即可。组长们的身份变成了“老师”,教学的积极性极高,教学格外认真。组员因为是和组长进行学习,心情格外轻松,学习的速度也极快。这样一来,所有的学生都被广泛发动起来,投身到体育学习活动中来,教学效率自然得到了更大的提高,推动了体育教学改革的前进步伐。
三、以生为本,保证评价的客观合理
传统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测评的过程中,一般都是采用统一的内容、统一的模式开展的,这样尽管最为公平、公正,但是却不是最合理的,也不是最客观的。[2]因为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和学习速度各不相同,个人素质的差异导致了学习效果也存在极大差异。有的学生尽管付出了极大的努力,进行了刻苦的练习,但是最终的测评成绩却并不理想,这样的结果就导致学生对体育学习失去了信心。采用以生为本原则,对学生的课堂学习的主动情况、和教师的互动情况、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考勤的表现情况、最终测评的成绩等多方面进行一个综合、整体的评价,更加能够符合学生的初始水平,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自身学习效果提升的乐趣,进而在日后的学习中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开展学习活动,实现体育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
总而言之,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体育学科教学管理工作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掘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以更高的姿态和更愉悦的情绪投身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来,保证学习活动的扎实开展,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教学效率的提升带来更大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