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2020-01-09倪国英

科学咨询 2020年6期

倪国英 石 宇

(山东大学 山东济南 250012)

一、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定义

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就是指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中,将各大高校的后勤管理服务归入其中,高校与后勤管理部门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独立、互相联合的关系。[1]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应包含高校后勤服务管理,进行独立经营;第二,针对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其企业法人化是它的主要组织形式,属于法人实体,能够对民事责任进行承担;第三,高校后勤管理进行社会化改革,能够产生一种新的职能,即教育职能。当高校向高校后勤管理部门下达任务以后,高校后勤管理部门才会提供相应的服务,应确保高校办学需求的满足;第四,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主要选用社会承担、政府引导的模式。

二、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后勤国资管理工作不到位

目前,针对我国各大高校在对后勤管理部门进行社会化改革时,学校是后勤产业的主要投资人,占据极大的比重。但是,当前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我国大部分高校处于劣势处境,尤其是在资产登记、报损、核销等方面存在极为严重的脱节现象。此外,在思想观念方面,高校后勤企业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区别,针对后勤资产,大部分高校后勤公司认为其是自己的,在进行核资清产方面,他们是极不情愿的。其中,当前部分高校并未划清高校后勤企业之间的权利与职责的界限。

(二)后勤经营管理高级人才严重缺失

总的来说,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并不高,缺乏高校后勤经营管理专业人才。[2]第一,在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以后,高校很多工作人员进入了高校后勤经营管理部门,针对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以上人员对其不熟悉。第二,因为大多数高校后勤管理人员是由其他部门调至后勤管理部门,如学校行政部门、教学部门等,家属及中军转人员居多,对经营管理流程并不了解与熟悉,导致高校后勤经营管理水平偏低。第三,一直以来,高校并未高度重视后勤经营管理部门工作,后勤经营管理人员的薪酬水平较低,大大增加了吸引高校后勤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难度。

(三)高校后勤管理部门社会化改革意识薄弱

第一,针对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高校管理领导人对其缺乏改革意识,在对高校后勤管理部门进行考察时,高校管理领导误认为后勤管理部门是高校的一个分支机构,针对学校的任何安排,后勤管理部门均应对其进行完全接受与服从。在进行拨款时,高校管理领导误认为后勤管理部门应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进而导致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第二,高校后勤管理部门缺乏市场意识,主要根据行政生产安排计划来进行后勤管理,并未对消费者的需求、市场规律进行深入考虑,大大降低了服务水平。

(四)尚未理顺新的运行机制

在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过程中,常常会产生多种不良现象,如社会化改革要求与实际操作互不协调等。[3]目前,在进行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很多高校后勤管理企业就是高校以前行政处室的后勤部门,然后设置了后勤管理处。后勤管理处具有过去的行政职能,同时需要监控后勤企业,并未转变高校后勤管理运行机制及其模式。

三、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对企业化管理进行引入,提高高校后勤管理部门的竞争力

在当前社会经济市场环境中,对企业化管理进行引入,提高高校后勤管理部门的竞争力是必然发展趋势。要想确保后勤管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构建现代企业运行办法与制度,对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不断进行完善,对人才、知识给予高度重视,制定完善的人员分配制度与用人制度。

第一,高校应制定合理的后勤经济实体战略计划;第二,为能够完全打开高校后勤市场,制定社会企业参与制度;第三,针对高校的后勤财务管理水平,采取有效措施,使其得到进一步提高;第四,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建立健全。

(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后勤人员队伍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后勤人员队伍,需要经过不断持续的努力,属于一种战略性对策。[4]为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即:第一,建立健全后勤管理人力资源制度;第二,优化配置高校后勤人力资源,充分利用高校后勤人力资源,对后勤内部人员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构建完善的全员终身教育制。

(三)转变思想观念

要想保证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的顺利开展,一定要转变思想观念。针对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涉及到员工与后勤企业、学校与后勤企业的关系。因此,在实现思想观念转变方面,高校领导人应做好带头作用,而且后勤企业需要进行重新定位,后勤员工需要对自身的后期服务观念进行转变与创新。为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应改变服务的性质,使其具有有偿性质,同时要更新本质观念,对价值观进行更新,在高校后勤管理中融入现代企业的精髓,由重量轻质向质量并重进行转变,对质量观进行更新。

(四)在政府的引导下,建立健全后勤管理制度

第一,应将政府宏观调控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进行整体规划中纳入后勤社会化,以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发展进行有效推进;第二,对后勤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进行完善与改革,在改革管理体制过程中,一定要将以下关系处理好,即:其一,自我监督、群众监督、领导监督之间的关系;其二,经济实体承包方、科级干部、高校后勤管理领导之间的关系;其三,承包投资方、国家、学校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