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机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班干部队伍建设对策研究

2020-01-09李思诺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班干部动机队伍

■李思诺

(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高职院校的班集体有着不同于普通高中班集体的特点,他们年龄跨度较大,基础知识薄弱,心理健康水平偏低,综合素质较差;学习中缺乏上进心,生活中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这就对班级管理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由于高职院校的班主任负责学生人数过多,再加上繁重的教学任务和事务性工作,使每一位学生接受到班主任针对性的教育指导和心理疏导的概率大大降低。班干部则是班主任和学生之间交流的纽带,一个良好的班干部队伍在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减轻班主任的工作负担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可以使班级的思想教育活动和其他集体活动的开展变得简单起来,使学生自主管理发挥在班级事务中的作用。本文将基于动机理论,探讨其在高职院校中班干部队伍建设的必要性,探索班干部建设过程中切实可行的办法。

一、动机理论的内容介绍

动机在概念上理解为“一种由需要所推动的,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它起着激起、调节、维持和停止行动的作用”[2]。动机能够促使个体开始行动,使个体行动持续发生的同时决定行动发生方向及行动是否终止。在行为主义的观点中,奖励或惩罚是产生动机的诱因,同时个体行为向获得奖励或规避惩罚的方向发展也是由动机来影响的,个体在受到强化的行为后会被激励着去做某些事。从上述的表达中可以看出,外在的激励行为是行为主义理论者所主要强调的手段,外在的奖励和诱因是运用此理论的工具,如表扬、奖励、特殊待遇等[3]。

认知理论和注重外部激励的行为主义理论不同,它所侧重的是来自于内在的激励。关注学生们的思维,关注思维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关注这些思维是如何作用,从而影响学生们产生或减少行为的动机。通过学习认知理论,我们了解到认知理论能够促进个体对任务的理解,以便自主地设定相关目标,进而自发地采取针对目标任务的一系列认知操作和行为方法,以达到所设定的目标。

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是上述行为主义理论和认知理论的结合,在社会学习理论所持观点中,关于动机的阐述认为,个体内在思维方式(头脑认知、自定计划、对个体能力的判断)和外部环境因素(既定目标完成的可能性和目标完成后个人得到的回报)相互结合,共同作用下产生动机。这种将对外部环境因素的判断与个体内在思想整合起来的方法被称为期望—价值理论。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将人的需要归结为七种,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和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前四种需要使人们得以生存,因其是人们生存所必需的,属“缺失需要”,在生存方面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一旦得到了满足,由此产生的动机便会消失,后三种需要使人们能够发展,不是人们生存所必需的,属“成长需要”,但对于人们在社会上的发展和进步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们很少得到满足[4]。人们通常在满足低水平的需要后,会着重要求高水平需要的满足。

二、高职院校学生和学生工作的特点

高职院校班级中的学生结构构成复杂,生源渠道多样。有通过高考录取的高中生,还有通过对口升学的中职学生以及通过单招录取的各类社会人员。由于高职院校的录取门槛较低,班级内的学生存在着知识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差异较大的问题。但在行为举止和生活学习态度等方面仍呈现出一些共同特点:

第一,具有参加各种活动积极性高但缺乏自我控制力的特点。大多数学生为家中独生子女,热爱参加集体活动但表现出自制力弱的特点。在进入高职的班级生活后,随着时间推移和对学习生活环境新鲜感的下降,热情会逐渐冷却,随之暴露出各种懒散行为。

第二,具有缺乏自信心但乐于表现自己的特点。多数高职学生拥有想要班主任或家长发现自身的亮点和长处的需求,因此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表现自己来获取班主任老师或家长的注意,但他们中的许多又因高考失利或对高职院校认知存在偏差,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第三,有个性鲜明但自我意识过重的特点。在高职院校班级内学生的构成中,来自农村甚至是留守家庭的“95后”或“00后”占很大比重,他们中的多数缺乏父母一代完备的直接的家庭教育却又受到隔代人(祖父母)过多的宠爱甚至是溺爱,导致他们过于注重自我意识,从而忽视他人的感受,性格内向又渴望实现自我价值。在班级中容易出现过于追求个人世界或“小团体”的极端现象,表现出不合群或个性张扬等特点。

综上,在高职院校的班级中,学生普遍存在着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同时自尊心脆弱且较强的特点,若学生未能感受到被人关爱、被人尊重和相信,自身是很难产生强烈动机去实现较高水平的成长目标的。在动机理论中,人本主义理论关于缺失需要和成长需要的解释对高职院校班级学生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作为四种缺失需要之二的生理需要与安全需要可以通过学校的制度和管理体制达到理想状态,对于另外的两种需要,即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5],班主任和班干部队伍在日常班级工作中需要做到关心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被接纳、被爱护的感觉,这样班干部和学生才会共同成长。由于高职院校班级学生人数过多,班主任在学校日常工作中各项事务的繁杂,在班主任和学生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的班干部队伍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完善的班集体,一个负责班级管理工作的班主任,在学生工作中要做的是满足学生们心中对于“爱”和“尊重”的需要。面对高职学生,针对高职学生所具有的特点,作为班主任要对学生工作投以充分的热忱,对待学生做到理解、尊重和信赖,让学生拥有自尊和自信的品质。因此,建设一个得力并有效的班干部队伍对于班主任对班级工作的管理有重大意义。

三、基于动机理论高职院校班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

班干部是通过一定方式选拔来负责管理班级某一特定方面的学生。一般来说,班级干部负责传达班主任布置的任务,管理并负责班级某一具体事物并能及时向班主任汇报进展情况。班干部队伍是开展上述工作内容的学生队伍,是班主任不可或缺的助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纽带、桥梁,是维护学生权利的代表。选拔得力的班干部队伍是建设良好班集体的重要前提,在班级建设中,广大同学是基础,班主任是关键,班干部是主干,班干部队伍的建设影响着班级班风的导向和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实施过程,是班级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通过“罗森塔尔效应”和心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等实验我们得知,“爱”是建立班干部队伍并顺利开展班级工作的感性基础。在此基础上,班主任对班干部队伍和班内学生提出高期望,学生创造出理想的成绩,得到完备发展的可能性就更大,教师给予学生的积极鼓励和良好期望能够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动力的提高。

(一)因人而异科学激发学生动机

在组建班干部队伍前,班主任要注意根据每一位学生需要的差异有针对性地激发他们的动机。动机的控制者是学生的需要,每一位学生有着不同的需要,这种具有差异化的需要对于学生自身所产生的动机有着重大影响作用。学生的需要包括权力需要、亲和需要和成就需要[6]。就高职院校的大多数学生来看,他们通常拥有一定的上进心和进取心,拥有权利需要,易产生目标明确而强烈的工作动机,针对班内这类学生的特点,班主任要因材施教,通过适当的引导来激发学生潜力;而面对具有亲和需要的学生群体时,班主任要多多给予关注,并与他们常常进行语言沟通或非语言沟通;对于具有成就需要的学生,可用激将法提出适当的挑战,他们往往会设定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享受奋斗过程的乐趣。善于激发学生的工作动机,具有明确工作动机的学生更希望在工作中取得明显的成效和更多的收获,这样的学生在完成班主任布置的任务之余,还会尽可能地将任务与自己的想法相结合,积极主动地发散思维,创造性地开展班级工作,使班级工作系统化、流程化地高效率运作起来。

(二)系统性工作促班级工作高效率开展

在班级中,班干部队伍是参与制定班级目标计划并生成行之有效的目标完成方法的重要一环。良好的工作成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明确的工作动机和清晰的工作目标。班干部队伍组建完成后,班主任可通过与班干部讨论并明确个人的成长发展目标和班级的学期目标以及个人对班级长期、短期的工作目标,使班干部确定如何通过班级工作使自己的成长发展目标和班级目标都取得良好成效,在设定目标的过程中,班主任要与学生一起在明确班级实际状态的情况下,共同探讨出一个既具有挑战性又有现实性的目标,使班干部队伍各司其职,明确各自的职位在班级工作中所对应的责任和工作要求,促使各班干部主动完善个体能力,端正工作态度,更好、更快地实现班级工作目标和个人能力目标,避免权力集中,班级腐败,有利于提高班干部队伍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为接下来长期班级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班干部队伍良好沟通能力

在班干部队伍建设中,为了使班干部队伍更好地开展班级工作,要培养班干部队伍良好的沟通能力,以便在需要时说服广大学生们积极踊跃地参加班级或学校所组织的集体活动。高职学生大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事情分析能力,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如果班干部只是“自卖自夸”,一味地将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同学们并强迫他们接受和认可,他们自然会站在班干部的对立面与其进行辩论甚至驳斥其观点,这样说服的目的是很难达到的。但若班干部能够对事情的利弊进行合理分析和权衡,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判断作出决定,不仅能够避免班干部和同学们之间不必要的争端达到说服的目的,也能顺利完成班级管理工作,提高班级工作效率。

(四)提高班干部队伍抗挫折能力

完善班干部队伍建设要科学地运用情绪管理方法,必要时有利于稳定班干部队伍的情绪,维持班级工作持续性高效率地运行。当前高职学生生理和心理都处在最后的发展完善阶段,年龄层次差异分明,容易产生思想和言语碰撞。为防止班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在同学们日复一日的冷淡打击下不能很好地维持下去,及时解决负面情绪,提高自身的抗挫折能力是高职院校中班干部队伍所必修的技能。合理情绪疗法——适用于帮助自己同时帮助他人进行心理自我调节的方法,由埃里克森经过自身的切身感悟总结经验而来。作为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abc理论的作用最为广泛,即诱发性事件a(activatingevent)只是引起情绪和反应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造成c的直接原因来自于个体对此诱发性事件a持有的信念(belief)、认知和看法[7]。比如在干涸的沙漠中同样地面对只剩半杯水的情况,不同的个体将此情况看作“还有半杯水真好”和“只剩下半杯水真惨”,所产生的情绪不同,行为也自然大相径庭。在班干部队伍的建设中,难免会遇到班干部对于班级工作的期望和实现自我价值期望与其理想之间的落差。在此期间,班主任要善于运用适当的情绪调节方法引导和帮助班干部重树信心,重拾希望!

(五)强化班干部队伍工作中的激励作用

要维持班干部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对班干部工作的强化激励行为发挥着重中之重的积极作用。强化是指通过某一事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由于某种“强化物”的出现,增加了个体以后在相同情形下重复这种行为的概率,这表示此“强化物”对于个体的反应起了强化作用,此种强化作用即被称为“强化”[8]。通过对行为主义的理论研究,我们得出奖励和惩罚会使个体产生截然不同的动机。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可以及时地对班干部在工作中取得的进步和获得的成绩进行评价。可通过肯定的表扬或者鼓励的微笑来表达,也可以用文字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激励教育,或是在选择入党积极分子、评选优秀学生时给予优先考虑等方式。但在实施强化激励的过程中班主任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对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进行积极肯定,而并非是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工作能力。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发现,当学生通过不懈努力取得成功时,老师着重强调学生努力的程度在此次成功经验中的重要性并作出适当奖励,会比强调学生能力的重要性更能激发学生们竭尽全力做到更好的可能性,从而可能促进学生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四、结语

动机理论贯穿于班干部队伍建设和管理的始终,对管理效果和班干部工作的持久性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如何更好地建设班干部队伍和管理班干部以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效率正在成为新时代下高职院校班级建设的重要课题。高职院校的班主任老师可以多多参考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建立起适合本班发展的班干部队伍建设和培养体系,在实现有效管理的同时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使班级管理工作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科学理论指导下实现进一步提升,更好地指导实践、发挥作用。

猜你喜欢

班干部动机队伍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竞选班干部
竞选班干部
动机不纯
班干部的烦恼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
选班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