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道桥与城轨技能型实训基地管理模式研究
2020-01-09霍君华
一、研究意义
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从高速到高质量转变,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其发展受到广泛的关注与重视,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它更加强调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类型,特别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培养[1]。虽然我国职业教育中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但是结合新政策,为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有必要对实训基地管理模式加以研究、完善,对实训基地的管理水平、运营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道桥与城轨实训基地管理体系与模式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2]。
现有的道桥与城轨实训基地管理体系的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训中心管理明显滞后于硬件建设。实训中心管理手段单一,随着设备台套数的增加,管理教师明显力不从心。
(2)实训指导教师实践能力有待加强。目前,高职教育的教师队伍普遍来自于普通高校,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明显不足。“校企合作”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但是企业很少参与到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中,因此,一方面加强实训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另一方面激发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是解决不足的关键。
(3)实训基地的教学内容滞后于企业新技术的发展
职业院校主要培养合格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而道桥行业涉及到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和新材料都有一定的时效性,无形中提高了对高职院校教师的技能要求,需要他们实时更新知识技能,同时实训设备、教学课程等也要及时更新,这样才能培养出与行业企业发展相适应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在实训设备更新的前提下,还有很多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和配套实训教材落后于企业技术发展,这样难以实现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培养,阻碍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研究内容及目标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是基础能力建设的核心之一,是服务地方经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此,职业院校毕业生要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要高度重视实训基地的管理体系建设,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双高建设做好后续应用工作。
培训中心的建设分为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部分。硬件建设根据市场需求、专业需求、行业发展、学校自身实力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安排;软件建设包括培训管理模式创新、实习形势建设,培养专业习惯,研究开发校本培训课程等。因此,安排学生实习,如何取得更大的训练效果?如何使培训内容与岗位、专业能力等相适应,应是培训基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建立健全道桥与轨道实训基地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根据辽宁省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要求,把现有实训资源与双高项目采购的设备进行整合,努力实现“专管共用,资源共享”,实现功能强大专业实训中心化管理体制,保证设备合理安全的使用,提高设备使用效率。
道桥与轨道实训基地的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实训场地安全卫生管理(规章制度、安全操作手册等)、设备管理(使用率、损耗率、台套数等)、耗材管理(仪器设备用机油等)、实训教师培养(实时更新技术技能)、教学文件(授课计划、教案、实训教材等)等方面。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发与专业群相适应的实训课程。路桥、轨道实训基地建设应符合专业要求。校本培训课程开发与专业课程改革协调统一,体现了现代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体现了实际工程中涉及的新技术,并引进企业参与开发培训课程。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根据相关课程内容,开发合理的整合与项目化培训课程。
三、校企合作、校本培训教材研发
辽宁省双高建设期间,通过一系列市场调研分析,通过专家论证,最终确定了培训设施的采购品种和数量。基本满足了市场需求和专业建设的需要,也有了相当的进步,以及相关的培训教材。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培训要求,为避免培训设施的闲置和浪费,及时更新培训内容,充分提高培训设施的有效性,要研究开发适合学校的校本培训教材,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
四、特色与创新
创新之一:建立健全实训中心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实训场地安全卫生管理、设备管理、耗材管理、教师培养、教学文件等方面的管理。
创新之二:根据硬件设备,开发实训课程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根据硬件设备开发理实一体化、项目化实训课程,保证实训基地硬件设施能够发挥其最大功效。
创新之三:与实际工程项目相结合,开发实训教材
高职院校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要根据实际工程中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开发相应的实训教材,使之与科学技术进步相协调。
五、结束语
道桥与轨道实训基地管理模式研究,能够提高实训基地的管理水平,充分有效地使用仪器设备,增强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达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