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区角创设和材料投放策略研究
2020-01-09阮世萍
阮世萍
(开封市群英幼儿园,河南 开封 475000)
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投放相应的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操作、探索、学习,从而在和环境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积累和表达自己的经验与感受,同时获得情感、认知和社会性等方面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合理的区域创设以及适宜的材料投放是区域游戏开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区域创设的数量、空间和环境影响幼儿游戏的质量,材料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否具有层次性和趣味性影响幼儿的发展。对幼儿园区域创设和材料投放策略进行研究,可以为幼儿创设更好的区域活动条件,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幼儿学习自主性。
一、教师在区域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越来越多教师认识到了区域活动对幼儿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具体实践中如何合理地运用和发挥区域活动的价值,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从区域创设角度来说,有时候教师进行区域设置没有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的区角幼儿不感兴趣,区域分布上没有把吵闹的区域和安静的区域分开,空间布局不是很合理。从材料投放的角度来说,教师在材料投放方面缺乏目标性、探索性,材料投放过于盲目、随意,有时候投放的材料超出幼儿的发展水平,导致幼儿对材料不感兴趣。除此之外,材料投放还存在不够丰富、更新慢、缺乏层次性的问题,忽视了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这些都不利于幼儿的发展。
二、基于微格教研的幼儿园区域活动区角创设
区角创设是区域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活动开展并影响幼儿发展的前提条件和保证,结合笔者所在幼儿园微格教研在实践中的运用,区域活动的创设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合理设置不同区角
首先,区角的设置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水平、兴趣、学习和发展的重点以及基本的学习能力来确定。在实践中,幼儿园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在各年龄段区角的设置上采用“N+1”模式。“N”是每一个年龄段的常规区角,“1”是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灵活设置和补充,也是每个班的特色区角[1]。例如:小班的常规区角包括娃娃家、美工区、建构区、益智区、生活区、阅读区(语言),特色区角是咀嚼区,考虑到新入园的幼儿咀嚼能力欠佳,我们开设“美味吃吧”,为幼儿投放不同口感的食物,使其在美食的诱惑下有效锻炼咀嚼能力、撕咬能力、吞咽能力。中班常规区角增加了科学区,娃娃家可以扩展小医院、小超市等角色游戏。相同的区角在内容上会根据幼儿的需要逐步提升,比如,生活区在延续小班削水果、切水果活动的基础上,增添了水果榨汁、水果沙拉、拼盘制作等新内容。中班特色区角为“我是小老师”,它的创设来源于教师对孩子在日常活动中的观察,发现班里的孩子特别喜欢当老师,就设置了这样一个让孩子“过瘾”的地方,能够很好地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大班由于想象力和创造力比较丰富,表现欲望增强,常规区角在中班的基础上增加表演区,还在阅读区为幼儿提供了一些前阅读、前书写内容,通过游戏的方式为幼小衔接作准备。我们还根据大班幼儿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专门设置了大班特色区角——编织区,让幼儿利用废旧报纸来进行编织。
其次,还可以结合课程目标,挖掘本土资源创设区角。例如,我们创设了区域游戏阳光长廊,让区域设置从教室延伸到走廊,为幼儿提供了动静分开而又宽阔的游戏活动空间,为幼儿呈现了“非遗”木版年画、豫剧大舞台、汴梁八景、开封小吃、小茶社等区域游戏内容,让孩子们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在浓厚的文化中体验家乡民俗风情、传承家乡民俗文化。
(二)合理规划区角空间分布
根据区角的功能不同可以将区角划分为自主学习型区角和自主游戏型区角[2]。自主学习型区角多分布在教室,宽敞的阳光走廊分布的多为自主游戏型区角,这样的布局可以有效地做到动静分开、避免干扰,为幼儿创设一个相对稳定的游戏环境。除动静分开外,还要依据不同区角的特点和需要进行区角的空间规划,比如,美工区的幼儿常常用水粉作画,需要涮笔,所以美工区布局在接近水源的地方,可以方便幼儿接水;考虑到自然光能给人温馨舒适的感觉,阅读区、有操作的区域安排在光线比较充足的地方较为合适;建构区由于需要足够大的空间,可以延伸到公共区域。
(三)合理设计区角空间大小
首先,可按进区人数来设置区角大小。通常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班级人数和区角数量,小班每区不超4人,中班每区不超5人,大班每区不超6人。当然,人数的设定也不是绝对的,还要结合班上幼儿的实际人数、设置区角数量等因素进行区域人数设定。其次,可以结合区域活动的内容、材料的投放来设定区域的大小。比如,结合幼儿园“慧创意”特色园本课程创设的美工区,由于所需材料相对更加丰富,除基本材料的呈现外,还有大量自主选择的辅助材料,区域空间创设相对较大。
(四)发挥区角操作引导墙的作用
引导墙的创设可以为幼儿营造互动式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墙面最重要的作用应该是教育功能,而不是装饰功能。因此,在创设区角时,我们在区角操作引导墙上重点设置的是引导幼儿了解游戏材料的3个内容,一般包含范例、流程图、幼儿作品展示。这样幼儿不仅能够自己探索游戏的玩法,还可以增强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实现幼儿和环境的互动。
三、基于微格教研的幼儿园区域材料投放策略
区域中的材料是促进幼儿学习、引导幼儿互动、激发幼儿活动、维持幼儿兴趣的重要载体。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区域活动的材料越丰富,形式越多样,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就会变得越聪明、自信、大胆。依据微格教研的理念,区域材料投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注重材料的合理配置
材料的成套出现不仅取放方便,便于收纳整理,还可以让幼儿专注地投入游戏中,避免在游戏过程中因缺少某种东西而跑来跑去。因此,在配置每套材料时,我们每种材料的呈现遵循“3+1”的配置原则。所谓“3+1”就是材料、工具、范例加流程图。比如:美工区的轻粘土制作,教师将材料、工具、范例和流程图放在操作盘中,并放在与标识相对应的位置,幼儿进行此项游戏时便可以直接将操作盘拿出放在桌子上游戏。
(二)注重材料投放的丰富性和有效性
在幼儿进行区域游戏时,如果材料投放的数量不足,就会减少幼儿的活动次数,引发幼儿因争抢玩具产生的矛盾;如果材料投放的类型过于单一,就无法满足不同水平儿童的需要。教师提供的材料要能够满足幼儿的需要,并对幼儿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我们在区域材料投放时为每个区域投放了不少于3种的平行材料,有能力的也可以进行额外添加。例如,在发展小班幼儿的手眼协调方面,我们投放了倒水材料、用勺子喂小动物、夹豆子三种材料。随着材料的多样性增加,幼儿可选择的范围也扩大了。
(三)注重材料投放的层次性
维果茨基认为:“幼儿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幼儿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幼儿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为幼儿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3]186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幼儿的个体差异,我们在投放材料时将同一年龄段同一种材料设置了至少有低、中、高三种难度梯度,材料的投入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随着幼儿能力的发展,逐步替换低难度材料,挑战更高难度的游戏,这样幼儿就可以根据自身能力发展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进行操作。比如:大班数学区的数独游戏中,教师设置了四宫格、六宫格、九宫格三种难度梯度,即使是在相同宫格中教师也通过减少数字提示的方法来增加难度,这样幼儿在游戏和操作的过程中,不仅不会出现畏难情绪,还在不断的挑战中获得自信。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提供具有探究性和动态性的材料。探究性的材料可以引导幼儿动手、动脑,提高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使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在操作中得到锻炼和发展。需要强调的是,幼儿的发展是动态的,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幼儿的发展需要,不断增添和更换新的材料。
综上,区域活动是培养幼儿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途径,能够满足幼儿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在区域活动中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探索、解决问题,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因此,不论是区域活动的创设还是材料的投放,都应该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投放充足、有递进性的区域游戏材料,让幼儿在充分自主选择游戏区域、游戏材料、操作摆弄材料的过程中,尽情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也更好地促进幼儿自然、自由、快乐、健康地成长,真正实现“玩中学”“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