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教育改革助推汴绣的传承与发展

2020-01-09陈志娟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绣品刺绣技艺

陈志娟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工艺美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一、研究背景

高职教育具有促进文化技艺传承创新的功能。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需要落实产业需求融入专业设置,做到生产过程即教学过程,切实提升高职专业教学实践能力和产教融合能力。高职教育将办学目标与人才培养和艺术文化传承相结合,形成独特的高职办学特色和传承大国工匠精神之亮点,在传承发展传统技艺技能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汴绣作为河南地区的特色刺绣形式,属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随着人类生活信息、智能化的改变和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汴绣工艺的传统手工艺和传统技艺技能日益受冷落并日渐萎缩,生存状态岌岌可危,几乎濒临灭绝,因此,人们越发关注传统经典技艺技能的传承与发展。如何推陈出新,开发汴绣新形象、新工艺、新内涵,以适应时代发展;如何凭借职教改革的东风,推动汴绣产业的有效传承与创新发展,值得我们共同深入探讨。

二、汴绣的传承及特色

(一)汴绣的源起

汴绣主要是指以中原河南开封为中心的手工制作的刺绣品,也称“宋绣”。在北宋时,刺绣水平已达到一定的高度,在都城开封随处可见刺绣的作坊和店铺,随着北宋经济的不断繁荣,刺绣手艺品从业队伍不断壮大,上至宫廷下至民间百姓,汴绣的内容丰富多彩,尤其是皇家宫廷刺绣达到巅峰。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作为北宋都城,其皇宫设有“文绣院”该院聚集全国杰出绣女300余人,专为皇帝王妃、达官贵人绣制官服及装饰品,因而其绣品也被誉为“宫廷绣”或“官绣”。在民间,刺绣则更为普遍,当时开封大相国寺东门外有一条街叫“绣巷”[1]68。“宋之闺绣画,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其用绒一二丝,针如发细者为之,故眉目毕具,绒彩夺目,而丰神宛然,设色开染,较画更佳。女红之巧,十指春风,迥不可及。”[2]113

汴绣是当今中原地区刺绣手艺工匠们在一代代宋绣工艺技艺传承的过程中,不断结合时代审美需求,大力开展工艺提升、艺术创新、制作更新的基础上,将传统“宋绣”艺术与中原民风民俗相结合的时代绣品。为有别于湘绣、苏绣等绣品,以开封东京汴梁的地域简称“汴”作为这一中原地方绣品的专属命名——“汴绣”。

(二)汴绣的传承

在北宋时期,由于优秀绣工大量云集于都城汴梁,在都城又有大大小小的绣铺和作坊,使得相应的绣品工艺技术培训和学徒日益剧增,大大推动了绣品工艺产业的蓬勃发展,达到了历史的巅峰。之后,随着北宋的灭亡和都城的南迁,带走了大量的绣品工匠,带动了南方诸多绣种、绣品的发展。随着连年战乱不断,开封的政治经济中心地位不再,使得汴绣生存困难、濒临消亡。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开封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复苏宋绣这一优秀传统产业,将流落于民间的中原特色刺绣工艺再度复兴。1954年成立了刺绣7人生产互助组,1958年成立了第一家汴绣国有企业——开封汴绣厂。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企业职工的拼搏奋斗下,逐渐形成了以宋绣为衣钵,汲取各地优秀刺绣工艺技术和自身地域文化特色的刺绣样态。1959年,为向建国十周年国庆献礼,由开封汴绣厂全体绣工用一年半的时间集体绣制的汴绣精品《清明上河图》,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一致好评,并珍藏在人民大会堂河南厅内至今。2008年6月,汴绣作为民间手工艺入选第一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世纪60年代,开封汴绣以绣制毛主席诗词和像章为特色,同时继承传统,以历代名画为绣制主题,吸收其他绣品工艺的长处,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大胆创新,在原有的题材内容上进行拓展,开发了仿古长卷如《韩熙载夜宴图》《虢国夫人游春图》《五牛图》的刺绣,还开发了装饰画、皮影画等题材,极大丰富了汴绣的主题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这些刺绣精品曾多次获奖,并被作为国礼馈赠他国。

20世纪80年代,开封市又相继成立工艺美术研究所和工艺美术公司,使得汴绣行业市场越发活跃,汴绣在工艺制作上大胆创新与尝试,将双面绣发展为双面双色、三色、异色、多色绣,大大提升了汴绣的工艺高度,代表作品有《嫦娥奔月与天女散花》《洛阳牡丹》。汴绣在此时期也拓展了大量的海外市场,尤其在瑞士、法国、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备受喜爱。在全国工艺品类的各项评比中,屡屡榜上有名,从而奠定了汴绣在国人心目中“中国五大名绣”之一的地位。

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开封市从原来仅有几家国有制企业,迅速发展为有30家左右的公、私企业集团,汴绣企业遍地开花,产品销售也遍及世界各地,并多次参加国际工艺品展览会、展销会且屡屡获奖,成为世界各国美术馆、博物馆争相展出、馆藏的艺术品[3]62。

进入21世纪之初,开封非物质文化遗产汴绣传承人王素花绣制的巨幅长卷《水浒人物一百单八将》在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在上海世博会上,王素花运用综合艺术元素和传统工艺方法,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绣制的汴绣精品成为世博会中国馆一道亮丽的风景,堪称中国民族传统经典工艺的一个特色代表。

(三)汴绣的特色

汴绣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技艺,它的发生、发展、兴衰、变迁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当下,汴绣这门传统的经典技艺,以其独具特色的风采和姿态,跻身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它的独特风采和艺术价值越来越受国人的关注和珍视,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也越来越多吸引着国人的目光。

在题材选择方面,汴绣以画卷和人物为主要表现内容。尤以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最具代表性,绣品是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原画作作为参照对象,以针代笔,以线代色,巧用针法和绣法的绣制工艺,通过再次演绎、创作,复原出了《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北宋东京汴梁城的繁华景象。这样规模宏大、人物众多的长卷绘画题材,是其他刺绣工艺极难实现的,集中体现出了汴绣刺绣工艺技术的高难度,以及线法、针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人物绣品中极具代表性的有《虢国夫人春游图》,这幅作品是从张萱的《虢国夫人春游图》原作中吸取营养加以创作演化而来的。刺绣作品中,人物造型精准、色彩艳丽,体现了生动的人物表情和心理活动以及强烈的宫廷绘画的艺术氛围。现代人物肖像经典代表作品有《刘少奇像》《邓小平像》等,对于此类现代人物的绣像,难度更高,要求既要表现出人物的真实感,还要体现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伟人气质,同时还要结合汴绣工艺本身的艺术特色来表达。完成此类作品,对一个绣工来讲,不仅需要精湛娴熟的刺绣功力技巧,还要有精准的绘画造型能力、高品质的艺术审美和表现素养,只有这样,方能驾驭写实人物的形象表现。由于此类题材的高难度,在其他绣品中罕有匹敌,也成为汴绣题材的一大特色。

在工艺技艺方面,汴绣是在宋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方绣种,它深受宋文化和闺阁绣的影响,在风格上更接近工笔绘画的工艺特色,在图样、用色、工艺、制作、装裱、装潢等各面都极具文人画的艺术特色。汴绣作品追求清新淡雅、超凡脱俗的艺术意境,特别讲究整体和谐的画面感。同时,汴绣从宫廷流落到民间之后,又在中原大地上广泛吸纳民间刺绣的风土趣味,其针法多变、技法多样。其中,针法就有36种之多,分为直针法和环针法两大类别,继而细分为平针绣、直绣、盘针绣、饶绣、套绣、变体绣、编绣等不同绣法,每种针法都具有自己的运针特点和针法结构,形成了汴绣千变万化的针法、绣法特色。

汴绣在色彩运用方面,也有独特的见解与表现。汴绣将用色融入自然,在尊重客观实际的基础上,运用适当的装饰色和主观色,在绣制过程中色线色彩搭配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固有色和装饰色相结合,在追求总体节奏和谐的基础上,突出主题色调和氛围营造,张弛有度,信手拈来,达到了既逼真写实又具有装饰意味的效果。在色彩的运用上,追求清新淡雅之风和简约舒朗之气,充分体现了汴绣的精神灵魂——“宋绣”的高品质和大雅,用极其细微的色彩明度、纯度的渐变来体现丰富的色阶变化,很少有色相对比强烈及大红大绿的配色出现,注重色调的和谐与统一,营造出一种清雅空灵的艺术意境。以《清明上河图》这幅汴绣精品来说,绣工既尊重和观照了传统名画的真实风貌,又在刺绣表现语言手法上有所开拓,在使色时为增强画面的装饰和工艺表现力,使受光面的色彩增加了1~3的明度,一改原作色彩单一的弊端,使得绣品整体画面呈现出色彩丰富、明暗呼应,主题突出、氛围浓郁的艺术韵味,充分彰显了开封汴绣的美丽与特色,与其他地域绣种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呈现出独具特色的汴绣风貌。

三、汴绣的问题

由于大众生活方式、审美趋势的改变,具有高超绣技的刺绣品在普通消费人群中的市场逐渐萎缩,逐步变成了具有高水平工艺的奢侈品,可以说,在历史的长河里汴绣的生命力逐步衰退了。而产生此局面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汴绣工艺从业队伍整体知识层次不高且趋于老龄化。汴绣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大多不高,甚至大多是辍学务农者,技艺传授时理解力和知识的消化与吸收费时费力,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汴绣技术工艺的传承、发展。加之汴绣从业人员技术培训跟进不足,汴绣绣工也在逐年递减,传承人匮乏,且汴绣专业从业人员流失严重,使得汴绣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二是汴绣企业内部,为追求短期效益和眼前利益,疏于市场调研,对产出绣品质量要求不高,对新产品的研发不够重视,出现了大量质量低劣缺乏创新的绣品。汴绣行业缺乏行业规范与标准,疏于组织与和管理,不能统筹布局和安排,造成行业和企业内部无法实行与实施规模化、集团化生产、经营、研发、推广的现代化生产管理化模式。这就使得对现代化、信息化的营销市场分析不足,无法占有更广阔的国际消费市场和网络销售市场等。

三是汴绣从业人员由于定力不够内心浮躁,一味追逐高额利润,不顾绣品质量,造成汴绣社会美誉度下降、汴绣精品难求的局面。汴绣精品的产生需要经历一个严谨、庄重、求精、复杂的劳作过程,而一些生产汴绣的绣坊、厂家、个人,打着汴绣“宋绣”的招牌唯利是图,以次充好,以粗劣的绣工赶制绣品,所制绣品丧失了汴绣的特色,失去了该有的风格和品位。

四是汴绣技术传授模式多为传统的师徒、母女、婆媳制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师傅尽管拥有丰富的刺绣实践操作经验,但由于他们在文化水平、知识储备和综合素养等方面存在较大局限性,很难把丰富的实操经验提炼上升为系统严谨的技艺技能操作理论,在教授徒弟和绣工时,无法真正将“为什么这样设计”“为什么这样刺绣”“为什么这样配色”等问题讲得清楚明了,从而使技能的传递速度缓慢,严重影响了汴绣技术人才的培养。

五是汴绣题材内容范围较为狭窄,一般为经验型、传统型、程式型内容,使得汴绣品类缺乏创新,无法满足当代大众的审美需求。

四、高职改革助推汴绣的传承与发展

第一,在创新传承方式上以院校为依托,有组织、有针对性地进行汴绣专业人才教育培训,而不是仅仅依赖传统的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可将汴绣传统刺绣技艺技能,融入高职艺术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中,将职业教育的技能传授与培养育人相结合,发挥职业教育培养实用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职教特色优势,改变汴绣传统技艺传承模式,运用现代学徒制、双导师制等现代高职育人模式,实施订单式培养方式和对口化培养方案,使教学与汴绣行业市场密切结合,了解市场和社会用人需求,打造汴绣产业新型综合应用型人才队伍。

第二,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助推实践教学创新与改革,从而拓宽传统经典技能技艺的传承传播途径,使汴绣这一传统技能艺术与现代多媒体技术完美融合。积极研究和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丰富汴绣传统技艺传播途径,使传统汴绣技艺与现代科学技术对接;引导传统汴绣艺人与高职学生合作,使传统手工艺插上现代新科技的有力翼翅。在汴绣产品的选材、主题、内容、样式、工艺、刺绣、装裱、装潢、包装、营销等方面大胆创新,加快汴绣新产品的研发,推动汴绣传统刺绣技能技艺和工艺制作水平在高职院校的传承、传播、发展;促进绣品工艺技能在专业学生中的传播与推广,从而培养新型有知识、有创意、懂设计、会技能的汴绣从业人员,促进汴绣行业产业技能型人才链的良性循环,推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发展、创新。

第三,深化职教改革,推进产教融合。中原地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应根据汴绣行业、产业的实际现状、市场需求、人才供需,全方位、高标准、成系统地长远设计与谋划专项人才培养计划。采用项目任务驱动型、典型案例剖析型等教学方法,使高职实践教学与真实项目相结合,项目创作过程即学习汴绣技艺的过程,鼓励学生参与汴绣项目创作。根据汴绣工艺的操作流程,分析工作任务;由具体工作任务,分析能力培养目标;以汴绣行业成长规律来转化工作任务为学习领域,从而实施实践任务教学。切实做到企业生产过程就是专业教学过程,将做与学融为一体,实现汴绣技艺传承和专业实践教学的共同创新和发展。

第四,推进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积极研究和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传承和传播的能力。根据汴绣产业岗位实际生产需求,积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框架内容,通过汴绣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原创训练、职业素养,综合培养,层层递进,建立起学习和工作的直接联系,实现学习的内容即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提升学生的汴绣职业综合能力,推进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改革,实现汴绣文化遗产的科学、有效传承。

第五,引入大师进课堂,落实现代学徒制和双元制的育人机制,鼓励汴绣艺人、技艺大师、汴绣非遗传承人参与高职专业的实践课程教学。根据国家积极倡导的大师引领专业发展的新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需求,积极联络汴绣行业专家和大师,共同探讨汴绣行业产教融合、校企结合的可行路径。聘请汴绣行业大师或技师担任专业实践教学任务,同时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到汴绣行业、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和实践活动,优化专业教师结构,强化行业指导,践行行业及用人单位共同参与教学评价。强化汴绣行业的技艺技能指导和社会评价主力作用,完善高职专业服务地方社会和行业、企业的职能,做到服务专业、有效,人才切实、可用。

结语

汴绣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技艺逐渐减弱,慢慢淡出大众视野,但随着全民族对传统文化的日渐重视,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大力推进,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文化艺术市场逐渐的规范化和国际化,汴绣必将迎来新的复苏。伴随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及职教改革的推进与落实,中原地区职业院校如果能够将汴绣传统技艺融入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将专业课程设置与汴绣行业发展紧密对接,以职教改革推动汴绣技艺传承模式的革新,汴绣的传承与发展必将实现复兴,走向辉煌。

猜你喜欢

绣品刺绣技艺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浅谈绣品中的戏曲文化
传承非遗汉绣绘出美好生活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把传统文化精髓和中国女性之美展现给世界
清新唯美的刺绣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