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受众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20-01-09邓明媚
邓明媚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传播学受众理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于20世纪80年代逐渐形成自身的风格,它的诞生与发展影响了其他学科的发展,也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传播学受众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
从二者的目的来看,传播学受众理论认为传播者利用某些信息对人群施加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将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内容传播给受教育者。从二者的传播过程来看,都是从传播者开始,以信息传播为目的,凭借一定的媒介,对被传播者施加影响。传播者、信息传播、媒介、被传播者分别与教育者、教学内容、课堂资源、受教育者相对应。综上分析,可以得知传播学受众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所关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相互借鉴。
二、重视学生主体性,优化思政教育内容
传播学受众理论之使用与满足论主要是由卡茨、布鲁姆勒、麦奎尔等人提出,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该理论主张“受众对于大众传播的信息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地选择自己所喜爱的和需要的媒介内容和信息,而且不同的受众还可以通过同一个媒介信息来满足不同的需要,并达到不同的目的”[1]。由此可知,只有满足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进行。为了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进行,教师可以参考使用与满足论的重要观点,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方式、传播途径等方面加以优化。
首先,在教育内容上。一是思政内容生活化。在教师讲授理论的时候,应先了解学生最需要的是哪些信息。二是思政内容时代化。我国正处于新时代的发展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瞬息万变。学生往往好奇心极强,热衷于新鲜事物,尤其是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对此,教师可适当将这些社会热点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去思考、讨论这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在传播方法上。教师应当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中的讨论环节,并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构建者,而不仅是课堂的参与者。除此之外,教师平时还要听取学生、同事的建议,不断提高自身的授课水平。
再次,在传播媒介上。教师可充分发挥传播媒介的作用,如B站、微信、微博等都是学生较为喜欢的新媒体。教师可借助新媒体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选取其中积极向上的内容与课堂知识结合在一起,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三、关注学生实践活动,促进知行合一
传播学受众理论之社会参与论主要是由巴伦提出的,其认为受众人群具有双重身份,既可以作为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作为信息的传播者。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教师可以参考社会参与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一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中比较明显的问题便是知行脱节,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一方面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可通过实践来验证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开展实践活动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帮助学生树立团体意识。为了更好地开展和维持实践活动,教师可将实践活动情况作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部分,激励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二是创造机会鼓励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师首先要避免满堂灌、一言堂的授课方式,多制造机会,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留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给予学生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尤其是在讨论社会热点问题的时候,教师应有意识地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来分析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真正地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来指导自身的生活;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结合课堂内容来开展一些社会调查活动,如调查某一社区内社区文化建设情况、社区居民文化程度等,在调查的过程中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最后得出结论。通过以上措施,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向知行合一的目标迈进。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开展针对性教育
传播学受众理论之个性差异论最早由霍夫兰提出,后由德弗勒加以完善。该理论主张“受众成员心理或认知结构上的个人差异,是影响他们对媒介的注意力以及对媒介所讨论的问题和事物所采取的行为的关键因素”[2]。也就是说,由于种种原因,受众在看待问题时或多或少都会带着自身的倾向性。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必须要重点关注受众的倾向性,并且加以利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文化背景、家庭教育有所不同,这使得学生的差异化愈加明显。
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可充分利用个性差异论的观点,深入了解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首先,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低年级的学生往往自律性差,注意力不够集中,对此,思想政治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初说明本课的重点或教学目标。该做法一来可以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对所学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二来可提醒自己有针对性地授课,对于重点内容分配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而高年级的学生自律性较强,有自己的学习目标,比较积极主动,部分学生“三观”已逐渐完善,对该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教师可采用榜样教育法,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情感。其次,根据学生的性别差异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整体来说,女生往往性格较为敏感,而男生则比较粗犷,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对女生可采取情绪感染的方法,对男生则采用以理服人的办法。
五、树立学生规范意识,发挥“意见领袖”作用
传播学受众理论之社会关系论主要是由拉扎尔德、贝雷尔森、卡茨等人提出,重点关注人际关系、交往规范、“意见领袖”等内容。该理论认为人是生活在某一个团体中,在无形中会受到所在团体的影响。如贝雷尔森等人注重团体对受众的影响作用,提出了“意见领袖”的观点。“意见领袖”在团体中发挥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其能够以个人的力量去影响周围的人。如果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善于发现学生中的“意见领袖”,充分发挥其榜样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将事半功倍。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巧妙运用社会关系论来促进教育发展。第一步,教师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如从思想积极向上、人缘极佳的学生中选出“意见领袖”,培养并鼓励“意见领袖”为思想政治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对于配合度较高的“意见领袖”,教师可主动与其多次沟通,分享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技巧,分析并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中产生的问题,使其对思想政治教育满怀信心;而对于配合度较低或者不配合的“意见领袖”,教师应当耐心询问,加强交流,循序渐进地对其进行引导,将其培养成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中坚力量。第二步,鼓励“意见领袖”加强学习,补齐自身短板。教师一方面激励其学习相关的理论,丰富思想政治知识,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素养,便于思想政治教育在团体中更好地开展;另一方面,宣传“意见领袖”的学习心得,营造求知若渴的学习氛围。
在树立学生规范意识,发挥学生中“意见领袖”作用的同时,教师还需注意一个难以避免的问题,也就是传播学中经常提到的“沉默的螺旋”。一个团体中固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不能忽视的是在团体的压力下,团体中的个人可能会保持沉默或者由于从众心理而发表团体大多数人认可的观点。为了尽量减少此类情况发生,教师应当深入学生团体中,了解那些不擅长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生,加强沟通,增强其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