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跨文化交际课程中“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研究
2020-01-09朱万隆
朱万隆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一、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高校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带来诸多思考与启发。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与文化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机会也随之增多。因此,探索如何将思政工作融入高校人才培养既顺应时代需要,又符合国家对高校育人提出的要求。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下)》中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该课程应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部分介绍跨文化交际基本概念;实践部分介绍如何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等。理论部分属于课堂中的传统讲授方式;实践部分通过课程的案例库,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模拟解决实际问题。“课程思政”的引入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国情、中国传统文化、国家政策、国际局势,将中国的优良文化传统与爱国主义思想教授给学生。同时,这也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对高校教学提出的“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要求。
二、“课程思政”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近几年,我国网络使用逐渐普及,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已成为当代年轻人的主要交际平台。网络时代的到来刺激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开阔了国民的视野,同时暴露出部分青年思想政治觉悟较为低下的问题。因此,在高校现有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引入“课程思政”环节刻不容缓。
外语专业的专业特性决定了外语专业将成为“思想政治攻防战”的前沿阵地,加强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其重要。“课程思政”是我国新时期的教育纲领,是办学理念、育才方式、教学方法三位一体的指导思想,这对高校日语人才的培养起到了深远的指导意义。日语专业的学习者与工作者肩负着中日交流与沟通的使命,是中日之间缔结友谊的桥梁。日语专业的学生既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又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既要具备良好的外事能力,又要具备坚定的政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为高校日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带来了诸多启示[1]。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谢辉在2019年9月9日《人民日报》第13版刊发的《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专题文章中指出:“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水平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政的效果。高校在为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搭建平台的同时,也要为专业课教师开展思政教育创造条件。”[2]因此,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外语专业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形成协同效应,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外语课程教学的无缝衔接,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3]。
三、中日跨文化交际课程目标与教学现状
中日跨文化交际课程授课对象主要是日语专业大三年级学生,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文化现象、适应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能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础方法。本课程在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前提下,注重学生批判性文化意识的养成,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现象的评价能力,帮助学生能够有效、得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4]。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跨文化交际相关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理论部分重点介绍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等基本概念,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主要理论和方法,交际过程中存在的语言差异、非语言差异和社会习俗差异等。实践部分侧重介绍如何运用相关跨文化理论知识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如分析商务、教育、医疗领域中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障碍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等。虽然中日跨文化交际课程在理论与实践教学方面的构建已经成型,但教学内容中对“课程思政”的设计还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目前国内一些高校还沉浸在传统的课程讲授层面,重心偏向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对“课程思政”的价值不够重视。其次,目前使用的课程材料中几乎没有涉及“课程思政”的内容。多数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材中缺少反映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可提升民族自豪感的内容,并且现有教材中基本没有与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相关的内容。再次,很多高校仍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理论灌输为主,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翻转课堂”式的教学设计不足,导致学生不能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无法提高批判性文化意识。因此,在现有教学环节中有效添加“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是当务之急。
四、中日跨文化交际课程中“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思路
(一)课程教学重点
中日跨文化交际课程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对中日跨文化交际的全面客观认识,并且与学生基础阶段所学的日语知识相联系。授课范围包括异文化认知的基本概念、交际方式的差异、人际关系与交际、语言/非语言交际、价值观等几方面。其中,异文化认知的基本概念属于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基础理论;交际方式的差异、人际关系与交际、语言/非语言交际、价值观四部分与美国的心理学家菲利普·R.哈里斯和跨文化交际教育家罗伯特·T·莫兰所定义的文化范畴观点相重合,是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日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体系的重心。因此,在确定中日跨文化交际课教学设计时,应该对中日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的定义做出明确而又较为全面的定位。在把握文化全貌的基础上,将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重点问题作为“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重点[5]。
(二)课程教学设计
中日跨文化交际的“课程思政”设计可分为“课前—课中—课后”,借助“三环五步”的教学模式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6]。课程在充分讲解两国文化异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文化意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弘扬民族文化、巩固爱国主义思想,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具体设计如下:
课前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发布课题,学生分小组按要求完成调查任务,课前完成自主调查报告,用于课堂发表。学生可以按照自己对课题的理解,通过自己的调查与认知编写自主调查报告。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课前自主调查报告,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
课中采用“翻转课堂”式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总结各组的自主调查报告,发表与探讨该课题。采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形式,先由学生探讨布置的课题。讨论结束后,再由教师进行点评与纠错。在点评与纠错的过程中,教师要严谨言辞,耐心教导,力争将正确的思想政治观、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从而达到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课后通过课后反馈、问卷调查、自我评价等形式收集学生在中日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的学习心得,用于反思和促进本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与发展。教师继续发布新的课题,要求学生根据新课题完成下一课时的相关调查与发表准备工作。在课后教学方面,教师可以利用课程学习平台发布与课题相关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探讨,强化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分为理论与实践两部分,中日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要做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程思政”的引入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国情、中国传统文化、国家政策、国际局势,并在实践环节通过中日文化的对比,将中国的优良文化传统与爱国主义思想教授给学生。
理论教学主要体现在课内教学环节。课堂上通过中日跨文化对比,体现中国社会主义的优势,明确中国的国际形势。在教学过程中,讲授日本核心文化中的中国元素,如汉字、服装、宗教信仰、儒家思想等,强调中国元素对日本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年青一代的民族自豪感。
实践教学主要体现在课外教学环节。首先需要创建中日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案例库,在实践教学中搭配自主学习时的课题,有效利用课程案例库中的事例,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相关理论知识发现跨文化冲突问题,分析矛盾的起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调查、分组讨论等形式,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中日文化的异同点,认知两国文化各自的优缺点,从而更加客观地对待问题,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
结语
“课程思政”旨在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格局,让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教育理念。上海首先开启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之路,经过上海课程改革的三个阶段,思政改革重心由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转变为注重大中小德育课程的一体化建设,使得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越来越清晰。“课程思政”的实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次重大改革,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核心任务。“课程思政”的建设也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着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价值,其目的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日跨文化交际课程主要由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理论部分属于课堂中的传统讲授方式,实践部分通过课程的案例库,让学生使用已有案例、运用所学知识,模拟解决实际问题。该课程在科学、有效地融合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中国国情、传统文化、民族优势,并在实践环节中通过中日跨文化的对比,将中国的优良文化传统与爱国主义思想发扬光大。“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研究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的跨文化交际专业人才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外语专业领域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抓手。日语专业教学设计需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求,培养具备新时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先进青年人才,引导学生学习外国语言文化的同时,借助外国文化弘扬中国文化、展示中国形象,树立民族自信,让年轻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优势,如此才能让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因此,外语专业所有课程必须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外语专业教师要肩负起“育人先育心,树人先树德”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