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与地方产业协同发展机制研究

2020-01-09蒋越星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协同学科政府

蒋越星

(扬州大学 学科建设办公室,江苏 扬州 225001)

近年来,我国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实现了迅猛发展,地方高校在国家首轮“双一流”建设工程中占比33.6%,部分地方高校的学科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或先进水平,在国际主流学科排行榜中,取得了较好的位次。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地方产业建设需求日益迫切,这为高校结合产业发展开展学科建设提供了历史机遇。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高校以学科作为创新的载体,通过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适用的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帮助地方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因此,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应该在关联地方产业的同时,强化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用人单位等的紧密联系。

一、地方高校学科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第一,在国家供给侧改革、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与高校合作发展的模式逐步走向成熟。学科作为高校发展的内涵体现,支撑了地方的人才培养、科技、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等高质量发展指标,这就要求高校的学科发展供给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第二,国内外经验表明,地方高校能否办出特色,关键在于能否立足本地作出正确的前瞻分析和把握,开拓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空间。为此,地方高校与地方产业应在加强自我发展的同时,实现相互协作,共同构建互为依托、协同发展的新平台。第三,目前,人才紧缺成为地方社会发展的瓶颈。据J省教育厅调查显示,2019届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当地工作的人数占比40.82%,其中工作内容与学科方向一致的人数占比仅为28.31%。同时,有7.18%的毕业生在工作3~6个月后处于失业状态。高校是各类人才聚集中心,是知识创新的加油站,更是地方文化的品牌。因此,为了实现地方产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应当肩负起破解地方人才不足难题的责任,加快学校的转型步伐,实现学科构建对接产业经济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带动地方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二、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与产业协同发展的现实问题

(一)地方高校学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目的不明确

据调查,以30所全国前200强的地方高校为例进行调查,其中有近400个在学科评估中处于上游地位的学科,与所在地方支柱产业相匹配或者相近的占比仅为19.3%。由于大部分地方高校长期接受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垂直管理,与地方政府尤其是地市一级政府并无直接隶属关系,加上高校从学校历史积淀出发,发展优势与特色学科,与地方政府发展“经济效益好”支柱产业的思路并无过多交集,造成二者“元思维”的差异。这一差异导致地方高校学科服务经济发展的目的较为模糊,产生了“两张皮”的现象。

(二)地方高校学科培养优秀人才的能力与水平不够

为了满足地方产业发展,最急需的是培养满足其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与创新型人才。对于高校而言,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应用型人才需要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1],强调的是“实用”;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较宽的专业视野,能够在熟练掌握现有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发挥较强的创造力,强调的是“灵活”。但目前,全国高校存在着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重视程度失衡的问题,具体表现为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出现了研究生培养唯科研论,认为只要能够发论文、会做实验的就是优秀人才,导致对人才核心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培养缺失,培养出的是“高校人”而非“产业人”。

(三)地方高校“学科链”与“产业链”对接不够紧密

从广度来看,目前全国范围内除部分沿海省份的地方政府以外,大部分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与完备的合作模式。据南京大学数据统计,全国近3000所高校中,与地方政府近3年签订合作协议的高校不到30%[2]。从深度上来看,地方政府与高校在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思维分歧,许多合作项目流于形式,没有达到或者未能较好达到预期的效果。部分地方与高校共建的产业园,因为资金短缺、政策不稳定等因素,制约了“产业链”与高校“学科链”对接的深度与广度。现实中,地方高校各学科参与地方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不高,相互关系较为松散,缺乏完整规范的管理制度,合作层次有限,大部分地方政府仅限于从高校邀请产业导师、挂职产业经理等范围内的合作,缺乏“触及灵魂”的深度合作。

三、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建议

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是动态适应的关系。地方高校应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遵循,推动高校学科建设与产业协同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施。

(一)体制改革:成立协同机构

地方政府应建立与高校主体之间的专职协调机构,从政策设计层面开始架构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从政产学研用教育模式探索“嵌入型”人才培养方式。在专职机构的人员构成中,由高校、地方政府、企业三方代表组建,由行政领导、技术人员、高校学科带头人共同担任成员,负责协同、整合三方的优质资源,实现学科链对接产业链,盘活学科的智力资源与地方的产业资源[3-4]。该机构的设置可以促进地方产业集群,使高校学科之间打破壁垒,推进产业快速发展,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

(二)机制改革:强化政策供给

高校与地方政府应该从机制改革的角度出发,施放政策活力,加强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的有机融合,用宏观政策鼓励、引导学科与企业建立长期有效的互惠协作机制,以法规条例来明确各方的责任与义务,促使政产学研用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同时,政府要出台一系列人才培养政策,鼓励企业在加强产业联盟的基础上,与高校各学科开展深度合作,强化订单式培养,保证培养的人才满足地方产业的发展需要。

(三)互利互惠:形成协同保障

地方高校应与地方政府建立起学科与产业共同发展的互惠体系。这要求双方结合“学科人”与“产业人”的思维,一方面改革高校的职称评价体系,对教师为地方产业的贡献度进行专门评价,并给予奖励;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应以高校学科转化程度、高校研究生毕业的去向、人才在当地工作的比例为标准,对相关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奖优罚劣,探索出一套能真正利于政产学研用的合作教育模式[5-6]。

猜你喜欢

协同学科政府
【学科新书导览】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超学科”来啦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
“政府信息公开”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