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途径
——以石油与天然气类专业研究生为例
2020-01-09吕晓方周诗岽
吕晓方 荆 澍 柳 扬 周诗岽
(常州大学 石油工程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一、推进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迫切性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以“石油与天然气”为专业核心,涉及油气的开采及处理、杂质分离及回收、油气运输及计量等领域。本领域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为工程硕士,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储备,具备使用先进方法和现代化技术解决实际工程技术或者工程管理方面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包括以下三个层次:一是通过自己实验归纳或是在先辈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探究,发现新规律、产生新思想的能力;二是通过已有的思想、理论或规律,设计出新的对行业发展有益的设备或流程的能力,以及具备解决行业或企业相关领域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通过实践与理论的创新,使新事物实现价值的能力。本文将分析建设实践基地现有问题,并从初步改进方法以及构建实践基地内绩效评价体系等方面对校企共建实践基地进行完善,使之能推进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
二、实践基地建设模式现有问题
笔者对已运行的校企共建实践基地进行调研,发现其存在以下问题[1-2]。
(一)企业参与合作建立实践基地的积极性不高
学校以培养人才为核心,目标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专业实践技能;企业追求高效益,以生产经营为第一目标:企业管理目的与学校的培养目标并不一致。企业在承诺与学校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后,仍需要分出部分人力资源对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教学管理,负责安全、考核等日常管理工作,这些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工作效率,企业综合考虑后自然对合作建立实践基地的积极性不高。
(二)双导师机制在应用实际过程中落实不当
第一,校内导师具有极高的科学素养,主要工作为理论教学,但对具体的企业工作流程缺乏足够的了解,很难对参加实践的学生给出针对性指导。第二,企业实践导师以具体生产为主,具有丰富的实际生产工作经验,但缺乏可高效向学生传授的专业性知识。第三,实践基地内双方导师的沟通机制有待完善。实际操作中,校内外导师很难实现深入沟通,学校导师无法较好地把握学生的专业实践情况、企业导师不能有效指导学生的学位论文,双方之间配合的差异使得双导师机制无法顺利进行。
(三)实践基地的管理体系及机制不够严谨
校企共建实践基地模式在管理体系及机制上存在规范性、合理性漏洞。一些企业在已经与学校签订建立实践基地协议的情况下,利用管理机制对企业不具备强制性约束的漏洞,仍根据实际的公司需求决定是否招收实习生或派遣企业导师,造成学院安排学生实践时十分被动,使得实践基地的使用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实践基地模式的改进方法
针对实践基地培养中暴露出的问题,结合常州大学石油工程学院的状况,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高校可以根据企业以提高收益为目的的实际需求,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首先,可以通过政府管理部门牵线,促成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同时为与高校合作的企业开通针对性的优惠条款,使其在大学城内可以优惠的价格享受租地以及水电费用等。其次,高校应帮助合作企业申报政府项目,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确保企业在相关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再次,高校还可以从研究生刚入学就将其送入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既能保证学生实践学习的连贯性,又能满足企业工作的持续性要求。对于在实践期间表现优秀且有意向留在企业工作的研究生,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求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以解决毕业研究生就业问题,同时为企业提供优质人力资源,这些举措将极大提高企业与高校合作的积极性。
(二)完善双导师机制
首先,需要完善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的互通机制,增强相互之间的交流,使企业导师能够全面了解研究生的学习状况、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及环节,从而确保研究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学习质量,为毕业后参加工作奠定实践基础。其次,需要高校与企业共同建立起合作授课模式。可以聘请企业中工作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进入学校授课,将实际生产一线的技术经验带入课堂,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实际生产的认知;也可将青年教师派去实践基地挂职,在增强校企交流的同时,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再次,学院需完善实践导师的选择原则,选取实践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富有责任心的教师担任实践基地的导师。同时,需要建立相应的导师考核制度及评聘制度,以完善的导师遴选制度,推动导师队伍平稳发展。
(三)完善实践基地运行管理机制
首先,学校应为针对实践基地研究生的安全、学习、生活等方面与企业共建双边保障机制,明确双方责任,落实实际的管理制度。就研究生的学习状态、管理工作等定期开展实践基地交流会进行双向沟通,保证专业实践的质量。其次,学校应提供实践基地建设场地、承担实践基地的建设费用、研究生实践培养的费用以及实践基地师生的保险费等,保障实践基地建设及管理的同时为企业减轻经济负担,使企业能专注于实践教学。同时,企业需根据协议为研究生提供能保障安全的实践条件等[3]。双方的责任权益都应在协议中罗列清楚,以保障双方权益。高校方面需要为研究生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实践计划,分批次多阶段对研究生的实践情况进行考核。通过对研究生在实践基地中的管理与考核,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实时调整教学方式及内容,从而提高研究生的实践成效。
四、构建实践基地绩效评价体系
(一)评价体系具体内容
资源投入量化评价:资源投入包括基地建成前投入以及后期基地运营投入。建设实践基地前期投入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等;后期基地运营投入包括企业派出的企业导师、学校投入的教师、学生在实践基地的停留时间以及相应的场地、设备费用等。
人才培养过程评价:培养过程评价主要从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合理性方面、确定课程体系适配性方面以及遴选导师公正性方面等进行评价。
实践基地效益评价:主要包括学校与企业两方面。学校方面主要通过学生获得的奖项以及毕业后工作的薪酬高低来评价绩效,企业的产出绩效则是通过合作项目的收益以及企业人力资源获取方面来评定。
(二)构建实践基地绩效评价体系的意义
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关键是要建立一套切实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这个管理运行机制包括组织架构、管理模式以及合作模式等,此机制需要结合双方的需求,既能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又能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实践基地为学校和企业共建,其建立就包含双方的资源,所以在客观上需要对实践基地进行绩效评价,具体包括投入资源的量化评价、基地运营模式健康性评价、基地实际产出效益评价、培育人才效果评价等。只有构建出基地绩效评价体系,才能使实践基地有序地朝目标方向前进,使得在实践基地投入的资源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结语
实践基地作为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将所学转为实际生产力、提高企业效益的有机平台,作为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发展进步的联系纽带,对校企双方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开创实践基地,实现校企联合培养是时代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促进学术研究转化为生产力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