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南方言外译策略的选择与适应研究
——以《赖柏英》为例

2020-01-09林碧萍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闽南林语堂适应性

林碧萍

(闽南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建 泉州 362700)

一、研究背景

拥有“古汉语活化石”美称的闽南方言是中国现代汉语的八大方言之一,也是一种可以超越区域、省界和国界的汉语方言。然而,闽南方言虽肩负着表达“海丝”文化的重任与构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文化使命,却在地方保护与传承上困难不断,如熟练使用闽南方言的年轻人群不断递减,闽南语地方外宣工作成效不足,闽南方言及文化外译研究建树不多等。因此,本文将以林语堂先生创作的Juniper Loa(《赖柏英》)为研究文本,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视角,通过回译的方式研究该作品中闽南方言的外译策略,也为重塑与发扬闽南魅力、构建“海丝文化圈”添砖加瓦[1]20-34。

二、译者对《赖柏英》翻译生态环境的多维度适应

林语堂在小说《赖柏英》中承担了双重角色,即用英文进行小说创作的“作者”与构建小说中闽南特殊文化表达的“译者”。

英语和闽南语两种语言各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在涉及闽南特殊文化表达时,“译者”林语堂在该小说中能从不同层次适应闽南方言的“翻译生态环境”,并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对译文做出相应的适应性选择,从而产出最佳译文。

(一)译者对自身需要的适应

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译者在选择翻译作品时一定是基于自身需要,尤其是情感需要。由于种种原因,林语堂晚年未能归乡,创作《赖柏英》便是他寄托家乡情感所选择的一种方式。在《赖柏英》中,林语堂以故事人物情节为依托,通过对闽南方言进行英译的方式,为西方读者呈现闽南鲜明的风土人情。

(二)译者对自身能力的适应

根据“优胜劣汰”的原则,译者选择翻译作品一定要从自身能力出发,“如果译者能力欠缺就很难被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所选中”。林语堂出身福建省漳州市,熟悉闽南方言,从小学习西方文化,长大后又长期在外留学,英文功底造诣深厚。由此看来,林语堂完全有能力适应以闽南文化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

(三)译者的“三维”适应

《赖柏英》出版于1963年,这个时代,从语言角度看,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占据较大话语权;从文化角度来看,20世纪60年代,西方大部分人还是不了解中国文化,更别提闽南文化了;从交际角度看,中国还未与西方国家建交,西方国家对中国社会存在偏见。面对这样一个翻译生态环境,闽南方言作为一种弱势区域文化,要外宣出去,用最具话语权的英语进行直接写作是最好的选择。而要想让西方读者理解并认同这种区域文化,林语堂在英文创作中必须进行多维适应,灵活变通,方能生存[2]12-20。

三、林语堂《赖柏英》中的适应性选择

译者为“求存”对翻译生态环境进行适应的同时,又要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对译文进行选择,即适应性选择。说到底,这是译者“对周围世界的意义的一种选择”。下文中笔者主要采取译例分析的方法,对《赖柏英》中闽南方言英译策略的“三维”选择进行探究。实际上,翻译中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是息息相关的。下文为了便于描述,会着重强调某一维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维度没有在翻译过程中起作用,这一点需要特别注意。

(一)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

语言维在选择译文时主要从两种语言的形式出发,关注句式结构、语体风格、修辞风格等方面的适应性[3]6-10。

例(1):

原 文:She wanted to show off and started to recite the first line: Beginning of man, human nature is good.

译文:她想卖弄一番,就开始背诵前几句:人之初,性本善。[3]8

例(1)描述的是赖柏英在向新洛卖弄她的学习成果。其中的“人之初”出现在三字经语境里,语言书面且具实际含义,因此,应将其直译为human nature。

由此可见,从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出发,即便是同一种表达,也要根据实际语境,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和风格,从不同维度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使译文的“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

(二)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

文化维注重的是传达和阐释不同语言文化的内涵。“人类生活中还没有哪一方面是不受文化的影响,不被文化所改变的。”因此,文化的传播必须以语言为载体,这就要求译者需要具备跨文化意识与素养,在中西语言转换中避免文化认知上引起的差异冲突,从而保证信息交流的顺利性和流畅性。

例(2):

原文:A few went out of their minds -- tiokong --out of loneliness, home-sickness, and sheer despair.Tiokong was a well-known form of mental illness,ascribed by the immigrants to magic potions which some Maylay women were supposed to have made them drink.

译文:还有小部分的人因为寂寞、想家、绝望变成了“癫狂”。“癫狂症”是一种大家都知道的精神病,移民们却把原因归咎于马来妇人给他们喝下的一种魔药。[4]110

例(2)描述了多数中国人远渡重洋来到新加坡寻找财富的艰难生活情况,其中有一部分人得了“癫狂症”。癫狂是中医病名,出自《内经》。单从语言转换层面来看,可以直接引用其医学译名——mania。但这里译者为体现闽南方言的发音,直借采用威妥玛拼音法进行音译,又考虑到译语读者对闽南语文化的空缺,为避免造成理解障碍,另添一句进行说明,成为一种适应选择度较高的译文。

(三)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

交际维除关注原文语言形式的转化和文化内涵的传递外,更强调的是原文信息的语用功能,即翻译过程中的人际意图是否得到实现。毕竟“任何信息如果不起交际作用,都是毫无用处的”[4]101-131。

例(3):

原文:This was Kamchia —— or Sugar Cane—— whom Silok had known at school.

译文:这就是新洛在学校认识的甘才。[4]128

甘才是赖柏英家农活较忙时的帮工,而例(3)则对甘才的出场进行了简单的介绍。那个时代,闽南地区孩子的名字大多取自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同时包含长辈的一定寓意与期许。对于闽南方言中人名的译法,译者如果单纯采用威妥玛拼音法,会造成意义的损失。因此,译者在进行语言转换时,将甘才音译为Kamchia的同时,直译其字面意思Sugar Cane。而译者没有进一步对其文化内涵进行解释,是考虑到了小说体现地方特色、传达闽南人命名习惯的交际意图和功能,所以译者在进行适应性的信息处理时,选择充分保留了原文的语言形象和异域文化,让西方读者会心一笑的同时,通过激发他们探索闽南文化的浓厚兴趣,从而达到交际效果。

结语

在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的指导下,《赖柏英》中所提供的闽南方言英译策略为地方方言的传播以及地方文化外宣提供积极有效的借鉴意义。只是翻译的确是一种复杂的适应选择活动,是一个“复杂化的机制”。如今,翻译生态环境与20世纪60年代差别较大,译者要主动适应变化,充分发挥译者的“中心地位”,进行多维度选择性适应,并适应性选择翻译策略,从而产出“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展现更多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体系中增添光彩。

猜你喜欢

闽南林语堂适应性
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卷评析及备考建议
闽南文化传承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林语堂:幽默艺术与快乐人生
舵叶选型及适应性参数优化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探访林语堂故里
闽南,闽南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1940年林语堂短暂的重庆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