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贺铸《半死桐》的艺术表现

2020-01-09郭嫚嫚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赵氏梧桐意象

郭嫚嫚

(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长治 046011)

一、贺铸生平及《半死桐》写作背景

贺铸,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北宋著名词人。贺铸的祖上是贵族世家,不过到了他的父辈,担任的只是最低等的侍卫,且在他幼年时,父亲就去世了。贺铸少时离家,辗转各地,担任的都是朝廷中名不见经传的小官。早期原生家庭的贫困与没落以及成年之后仕途的不顺畅,对贺铸的性格乃至他的作品风格都有很深的影响[1]。

贺铸被时人称为“贺鬼头”,只因其相貌奇丑,面黑如铁,眉目突出高耸。他生性耿直,具侠客之风,但其词作却是细腻婉转,情思悠长,留下了多篇极具柔婉风情的作品[2]。其中最有名气的,当属这篇可与苏轼的悼亡之作《江城子》比肩的《半死桐》[3]。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贺铸的妻子赵氏出身高贵,是宗室之女,但在嫁给家族早已没落且仕途不畅的贺铸之后却是勤俭持家、毫无怨言。夫妻二人相互扶持,相濡以沫,感情甚笃。可以说,对于抑郁不得志的贺铸来说,贤惠的赵氏是自己贫乏生活的扶持者和苦闷心灵的解语花,为他带来了很多的安慰[4]121。但是,赵氏却并没能与贺铸白头偕老,这对词人的生活和心灵带来的打击可想而知。这首《半死桐》就是贺铸为悼念赵氏所作。

《半死桐》创作于贺铸的发妻赵氏刚刚过世之时。词中的“阊门”是指苏州城的北门,意为作者与妻子曾经共同待过的地方。第二次再过阊门之时,已经是万事皆非了,赵氏已经不在人世。梧桐半死,正是贺铸自身的写照。贺铸写了很多以悼念赵氏为主题的词作,其中《半死桐》在艺术表现上成就最高,历久而不衰,感动了无数读者。

二、《半死桐》的艺术表达

《半死桐》能够触动历代读者的心弦,激起一种穿透时光的情感共鸣,与其高超的艺术表达密不可分。典型意象的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长镜头的画面表达都是词作在艺术表现方面可圈可点的地方。

(一)典型意象的运用

典型意象的运用可以增加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借助意象,相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时代的读者实现了情感共鸣[5]。贺铸的《半死桐》通过大量平实朴素、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典型意象来传达对亡妻的思念,情中含悲,悲中有痛,恰如其分,营造了浓浓的哀婉忧愁的气氛。

1.“梧桐”的意象

梧桐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一个意象,如“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秋雨梧桐叶落时”,这一意象的出现会在作品中营造出孤独凄苦之感。贺铸的《半死桐》中“梧桐半死清霜后”,化用白居易《为薛台悼亡》中“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伤神”一句。在这里,夫妻两人被喻为一棵梧桐,死去的一方从这棵梧桐之中抽离,剩下的那一方被喻为梧桐半死,精确展现了诗人在遭受妻子离世这个人生大悲大痛之后虽生犹死的精神状态。

在《半死桐》中,梧桐除了表达一种凄清孤寂之感外,还有一层意味,即美好爱情的象征,早在《诗经·大雅》中就有“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之句。“梧桐”就像连理枝一样,让人想到了琴瑟相合、白头偕老的美好爱情,透过“梧桐”,我们仿佛看到了贺铸与妻子的曾经,看到他们相濡以沫地走过幸福的时光,共面生活中的坎坷。但是,曾经的相知相惜相爱相守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一个孤独的不如意之人直面惨淡的人生,这种打击无疑是巨大的。

2.“雨”的意象

“雨”是一种很常见的自然现象,和春花秋月、晨露斜阳并无二致,但历代的文人骚客往往会因其而伤怀,慢慢地,雨也不再是单纯的雨了,而蕴含了人生之思、人生之苦。文学作品中,作者对生年不满百以及常有千岁忧的感叹往往要借助一场雨才能够更好地抒发,若是一场凄风夹杂苦雨,那就是更好的人生表达与情感注脚了。悼亡词中出现的雨,可以说恰如其分。

《半死桐》中的雨,是一场思念的雨,一场悲伤的雨。在妻子坟前徘徊留恋了一天的贺铸,在黄昏时刻不得不离开妻子的“新居”,他一个人回到空落落的旧居,回到和妻子共同生活过的老房子,其间再无欢乐与安心,只剩下一个空旷的屋子和一个孤单失意之人,“空床卧听南窗雨”,雨打窗扉,一声声都仿佛是敲在贺铸孤独悲伤的心上。透过雨,读者能够感受到贺铸的孤寂,体味到其思念之情,品尝到其孤苦的人生。

3.“新垅”的意象

“新垅”也就是新坟,《半死桐》中指的是贺铸亡妻埋骨之所。对于中国人而言,“坟”本身就是一个让人很忌讳的字。在文学作品之中,作为死者的安息之地,“坟”这一意象常常引发人们追昔悼今、感念逝者之情。

在《半死桐》中,“新垅”表明曾经深深相爱的两个人如今已是天人永隔了,它本身就给词增添了荒凉之感。同时,“旧栖新垅两依依”,让读者看到了另外一种视角,天人永隔,生离死别,依依不舍的不仅是生者,不仅仅是贺铸自己,而且已经故去的人对生者、对人世其实也有很多的不舍与担忧。

(二)时空的交织,虚与实的结合

在《半死桐》中,贺铸选取了凡人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把厚重的悼亡之情寄托于眼前的景物,通过清丽哀婉的语言表达了浓厚的悲戚之情,实中有虚,虚寓于实,虚实结合,使得读者同贺铸一样分不清哪是现实,哪是虚幻。

贺铸所选取的景物,是悲伤凄苦的感情依托之所,更是夫妻深情的汇聚之处。眼前真实的景物背后却是最深挚的情,一景一思绪,景景皆是情,看不见、无法触及的深情借景物得以表达。可以说,在贺铸的这篇词作中,景即是情,情化为景,实化为虚,虚凝为实。“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两句紧接前句的“万事非”,“梧桐”为实,“鸳鸯”为实,但梧桐同气连枝、鸳鸯相依相偎却又是虚,那都是曾经的情景了,也是贺铸此生再也不能拥有的幸福。

最后一句“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中,一个“复”字,穿透时空,透过这个字,首先让读者看到了贺铸此时此刻的孤寂,看到了其将来的无着无落,其次也看到了曾经贺铸与妻子在一起时平凡温情的美好,而这挑灯补衣的场景怕是此生只能出现在梦里了[6]。挑灯夜补衣写的是曾经的夫妻生活,那时妻子还在世,夜晚在油灯下为贺铸缝补衣服。挑灯夜补衣,似乎又是现在,在灯火昏暗、风雨交加的夜晚,作者的眼前似乎又出现了妻子挑灯补衣的场景,就像苏轼的那句“小轩窗,正梳妆”,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让读者也和贺铸一样,在某个瞬间,似乎也分不清哪是现实,哪是虚幻了。

(三)长镜头白描手法的运用

贺铸是老来丧妻失伴,他们夫妻的感情与少年夫妻的浓烈不同,而是多了经过岁月淘洗,沉淀下来的厚重悠长、质朴纯真。这种真情真意,本身就具备直达人心的力量。所以,在写作手法上,贺铸大量运用了长镜头似的白描,于平白的语言、细微的镜头刻画中,一个历尽人世坎坷、对亡妻一往情深的男子形象就浮现在了读者眼前。

词作中最突出的两个长镜头是“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依依”与“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原上草,露初晞”取自古乐府《薤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原上草本就在风雨飘摇中,那么依托于小草的晨露也就更孤独无依了。虽然它们很是晶莹通透,可是当太阳升起来,当感受到光明与温暖之时,也就是生命消逝的时候了,这像极了短暂辛苦的人生。透过原上小草,读者看到了脆弱,看到了失去,看到了离别。在晨光微露之中,又仿佛看到一个因妻子离世而一夜白头的男子默默地坐在坟前,心中的千言万语再也没人可以诉说。时光悄悄流转,晚霞换了晨曦,太阳已经落山,这个痛失另一半的人艰难地从坟前站起,转过身,依依不舍地离开,消失在田垄之间。

最后一句“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给我们展现了这样一幅场景:词人失魂落魄地回到家中,曾经热闹温馨的家,如今是悄无声息,再也看不到那个相濡以沫的妻子了[7]。此时的词人孤零零地躺在床上,南窗之外雨叩窗棂。面对空落落的家,贺铸的心也是无所依傍的,不禁又想起妻子还在世的时候:曾几何时,也是这样一个雨夜,词人拿着一本书倚靠在床头,他的妻子就坐在床边,拿着贺铸的旧衣在细致缝补,夫妻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闲话。平铺直叙的镜头,寥寥几个字的白描,却有着直透人心的强大力量。

猜你喜欢

赵氏梧桐意象
梧桐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清华简《系年》所见赵氏人物史事探析
凤 凰
意象、形神
梧桐树下
赵氏孤儿
药王孙思邈
赵氏的祖先造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