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考作文价值追问及教学应对

2020-01-09徐延志龚占雨

考试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命题情境作文

徐延志 龚占雨

中考作文题的命制具有较强的教学导向作用,同时,常态作文教学的变革和创新又会塑造作文命题的新姿态。命题人和师生站在作文命题和常态教学之间,要左顾右盼,前后协同,以整体性视野审视这个微妙的系统,洞悉其中的规律。近几年,全国中考作文题逐渐呈现出情境化、任务化、融合化的新趋势,具有紧扣时代脉搏、贴近生活真实、关注思维进阶、突出问题导向的显著特征。面对作文命题新的变化,常态教学也需做出回应。

一、案例聚焦:2020天津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作文题命题特点及思考

题目回放:

常听有同学说:我很烦恼,因为妈妈总是唠叨;我很孤独,因为同学不喜欢我;我很焦虑,因为学习总是让我倍感压力……成长的路上,难免有一些不良心绪。如果你尝试着不断反思自己,调整自己,改变自己,你就会走出阴郁,心中充满阳光。同学们,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和感悟呢?

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紧扣主题,内容具体充实;(2)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不少于600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以下从四个方面分析该题的特点及命意。

1.落实立德树人、坚持核心素养导向,实现作文评价综合价值的最大化

好的作文命题不回避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关注并合理回应社会热点,这是中考作文命题的出发点之一。关注国家重大事件,聚焦家国情怀,引领学生成长,已成为命题的着力点。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也是作文教学的应有之义。该作文题与“全面育人”理念无缝对接。社会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承受的压力与日俱增,尤其今年全球性的新冠疫情爆发让全社会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甚至是心理危机。中学生如何面对挑战,如何化危为机,是一个现实的问题。这道作文题敏锐地锁定了“不良心绪管控”问题,引领学生真实地表达:叙写体验,抒发情感,阐明观点。让学生在真实的写作中,进行反思,寻找路径,获得成长,在真实的写作训练中实现思维提升、情感熏陶和文化育人,这是命题者坚持语文核心素养导向的具体体现。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可能依靠单一的训练或活动就得以实现,而是需要在 “听、说、读、写、思、用”六个教学要素共同构成的语文生态场中逐步实现。

2.搭建弹性的写作思维支架,呈现“全景式”问题解决方案

“如何面对不良心绪”是2020年中考作文设置的真实的问题情境。这里的“真实”是学生体验的真实,是表达情境的真实,也是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真实。本题由三个部分有机组成。一是提出问题,列举现象。生活和学习中往往会有一些负面的心绪困扰着“我们”,妈妈的唠叨、同学间的隔膜和学习的压力是这种不良心绪的触发点。二是分析问题,寻找路径。成长中的心理陷阱该如何应对?引语提供了一条柔性路线图:反思,调整,改变。三是解决问题,走出困境。经过了痛苦的挣扎和改变,最终我们会战胜这些困难,走出心灵的阴霾,获得精神的成长。题目呈现了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景式”的解决方案,它的实质是问题思维的有序进阶。严谨的思维结构的外显形态就是命题者精心为考生搭建的弹性思维支架。情境的真实性、触发点的灵活性、问题解决路径的开放性让支架富有弹性。

3.导入熟悉的“生活场景”,引领学生快速进入写作情境

拥有一个好的切入点是一个优秀作文题目的重要标志。切入话题的方式多种多样,与话题本身的特点、言说对象的特点以及考查的总体要求等因素密切相关。该作文题敏锐地抓住了“妈妈的唠叨”“同学间的隔膜”“学习的压力”三个触发点。这三个点和每个学生的生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创建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起到了“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这是一种柔性写作指向,是在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前提下的立意方向指引。这种设置简约干净,富有生活的气息,可以快速将学生带入写作情境。

4.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找准限制与开放的“动态平衡”

作文题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集中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作文命题中限制与开放的动态平衡是实现学生个性化表达的重要基础,二者相互作用,辩证统一。从命题形式看,作文题写作情境提示的三种立意角度(烦恼、孤独、焦虑),为考生提供了落笔的抓手;“自定文体”的要求,给予了考生自由选择文体的权力;“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则尊重考生的个人意愿,给考生提供了自由空间。考生可以根据自己成长中“不良心绪”的经历与感悟选择其中之一或二者结合来写,让每个人都有话可说,都能说出真话。另一方面,作文题提供的写作提示和情境,在帮助学生立意和选材的同时,也限定了写作的方向。既让考生有话可说,显示了很好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又有效避免了作文宿构。在限制与开放的动态平衡中,引导师生进一步关注作文教学的本质,回归到切实提升写作素养的正确轨道上来。

天津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作文(以下简称“中考作文”)命题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简美”风格:简约的情境设置、导语设计与至美的道德教化、情感熏染的相得益彰。引领师生在作文实践的过程中,看见天地之悠远,领悟先贤之哲思,品味生活之真意,叩问自我之本心是作文命题始终坚持的价值追寻及命意导向。2020年聚焦“如何面对不良心绪”的中考作文就彰显了天津作文独特的言说风格,雕刻出简美的“天津印象”。

二、审视中考作文命题价值导向的关键维度,引领常态作文教学

作文题始终坚持对常态作文教学的积极引领。审视今年作文题可以发现:关切之深、情境之真、引语之简、思辨之趣、育人之实,已经成为命题一贯的追求,也是常态作文教学改革的着眼点和发力点。针对常态作文教学的关键维度,以下从育人目标、学生立场、问题导向、关键知识、思维培养、情境构建六个方面进行分析。

1.落实育人目标,为学生成长打上精神的底色

(1)培育富有国家观念的合格公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指出:母语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母语课程的学习,将本国的青少年培育成为认同本国文化的合格公民。作文教学是母语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引及文化浸润功能。作文教学必然成为培育富有国家观念的合格公民的重要路径。育人是一个依托学科知识、学科思维,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过程。语文的“育人”是在语文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 “演变”培养的,这个过程必然是一个生长的过程,需慢工出细活[1]。

(2)培育有信仰、肯钻研、会思考的合格中学生

钱理群教授提出:“中小学语文教育主要应培育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彼岸理想世界的向往与想象,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大关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由此焕发出内在与外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坚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精神的探索、永远不满足于现状的批判与创造的欲求。”[2]引领学生要“用心”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有一颗真诚的爱心,爱国、爱人、爱生活;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对一切事物保有持久的兴趣,敢于质疑,乐于探究;有一颗质朴的匠心,踏实勤恳地做好每一件事。心灵的丰盈自在、精神的柔韧坚强是全面育人目标实现的重要追求,更是学生不断突破自我,走向成熟的标志。

2.秉持“学生立场”,回归写作教学的原点

课堂教学必须“使班上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这是赞科夫的“学生立场”。秉持“学生立场”,是站在学生的立场审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现象和矛盾,条分缕析,抽丝剥茧,最终提出解决方案。学生立场就是教育教学核心价值的立场,是一切教学改革的起点和归宿。

(1)提供空间,减少束缚,凸显学生的写作主体地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3]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自主发现”的内涵及发现主体的定位。生活是丰富多彩、情味丰厚的,发现并破解其中潜藏的密码,非要学生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不可。最为关键的是,发现的主体应当是“我”,是在站在问题的门口左右张望、跃跃欲试的学生们。二是教师应努力保持导而不牵,启而不束的“助学”姿态。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知识疑难处、情感郁结处、思维混沌处,总会感到手足无措,这时,教师恰当及时的点拨和启发便是助学的渡船,但,划船的人始终应该是学生自己。

(2)学生主体,学习中心,激活学生写作生命动力

“以学生学习活动作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中心或本体的课堂。相比于讲授中心课堂,在学习中心课堂中,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要尽可能让学生能动、独立(自主)的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基本状态,并让学生能动、独立的学习为最高追求和根本目的。”[4]课堂是学生知识积累、能力增长、智慧生成、精神成长的圣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减少束缚和羁绊,让学生在真实的作文情境中,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成为作文实践的主体。写作课堂生命动力的特征可以概括为:生在位,趣在先,情在线,思在场。“在”凸显的是学习中心课堂的灵动鲜活的生命状态,统摄了生本课堂、趣味课堂、融情课堂以及精思课堂四个层次,呈现了 “有我”“激趣”“融情”“导思”等积极因素适时融入、和谐共振的良好的写作生态。

3.坚持问题导向,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落实核心素养

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地,仅仅依靠知识的简单线性传递是无法完成的,而是要在“问题解决”的完整过程中逐步探究实践反思而最终实现的。问题是“这样一种情境”:个体要竭尽所能去达到一些目标,而且,也必须找到达到目标的途径。问题可能是回答一个疑问,估计一个解决方法。问题解决指的是人们不能自动化地达到某个目标,而必须付出努力去实现这个目标[5]。问题就是通过有效的路径方法达成目标的情境。

(1)回归教学的原点,发现问题

教学的原点,即教学的本原、本意、本质、本义,也即教学之为教学的根本[6]。近年来,作文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学生不爱写、不会写、写不好的老问题依然存在。深度阅读量少质低、生活面狭窄、缺乏有效的写作方法指导、常年应试作文的思维惯性等都是显见的重要原因。回视作文教学的全过程,回到作文教学的原点分析思考,会发现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是写作兴趣的有效触发。学生原生的写作欲望和自我实现欲望长期不足甚至是枯竭,让学生丧失了珍贵的、原生的写作内驱动力和基本能力。“有观察无发现”“有感情无感动”“有思考无思想”“有人物无自我”的怪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写作兴趣和动力的缺失,让作文实践失去了一个“真”字。

(2)提升问题的内在品质,优化问题

问题有真伪之分,需要仔细分辨。高品质的问题首先应该是一个真问题。问题的“真”主要体现在切中事物的本质、思维含金量高、与生活关联密切、体现学科核心价值、体现“我”的真实体验和个性思考等方面。问题是我们认识世界,与世界沟通的重要桥梁;是我们认识自己,与心灵对话的关键通路。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习得敏锐发现问题并提炼萃取高水平问题的真本领,是作文命题及教学的重要任务。

4.学习关键知识,搭建写作教学的有效支架

(1)筛选整理关键知识是实现支架作用的基础

脱离写作关键知识,空谈情境创设和思维训练是难有实效的。写作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是学生写作活动的有效支架。例如:“把故事写生动”的作文训练中,学生仅仅知道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等记叙的要素是无法落实“写生动”这一训练目标的。这时还需要介入“矛盾冲突”这个关键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冲突的内涵,习得设置冲突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激活真实的写作过程。其后,按照一定的结构层次(教材结构、学生认知规律)逐步将写作关键知识按照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行序列化构建,这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2)关键知识的恰切融入是实现支架作用的关键

支架作用的有效发挥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实现的。融入的时机、位置、强度是有讲究的。例如,在讲授《济南的冬天》一文时,学习白雪覆盖的小山的景物描写方法是一个重要的写作训练点。此处适时介入写景方法的程序性知识,十分必要。知识富集处、情感浓郁处、思维枢纽处都是写作知识恰切融入的要点。此外,写景要注意次序、构图、融情三个层次并展开为六个微视点:远近结合,主次关照,点面通联,虚实相应,我在景中,景情交融。这种简约具体、实操性强的“写景知识”适时介入,让学生知道了到底该“做些什么”,是有益的帮助。还应该注意融入知识的难度要适宜。知识是为素养服务的,过难、过深的知识无助于素养的形成[7]。

5.加强思维培养,拓展学生思考的深度

思维的发展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写作教学全过程。思维能力发展的过程就是学生增长知识、智慧生成、精神成长的过程。写作思维呈现出三个不同的递进过程,每个过程也表现为不同的状态,即触发思维、扩展思维、定形思维。

(1)强烈的写作内生动力是点燃思维的火花

现实中,学生往往在写作的前导阶段,即思维的触发阶段出现了触而不发、无从下笔的状况,以致在写作的起步阶段就踩下了刹车。因此,及时而充分地唤醒、点燃学生的触发思维是顺利完成写作活动的关键一步。走好走稳这一步需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外源动力的保障;二是内生动力的孕蓄。内生动力与外源动力内外协同,共同作用,形成合力。触发思维过程就是写作主体在社会生活中由观察、采访、阅读或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发现有特征的写作对象,形成写作的原初情感、态度以及认识的思维过程[8]。外源动力来源于学生的阅读积累、生活体验、人生经历。需要将这些要素融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发生“化学反应”从而生成写作的驱动力。内生动力是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和自我实现的欲望”。

(2)思维可视化的合理应用是勾画思维轨迹的画笔

思维可视化是指以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把原本不可见的思维路径、结构、方法及策略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运用思维可视化图示工具以思绘图、以思忆图、以思用图,同时以图引思、以图明思、以图理思,思维与图示共生并进,如竹拔节,妙不可言[9]。思维可视化在教学应用中最为常见的形式就是设计制作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形象性、整体性、结构性的特征十分突出,可以清晰简明地展示出知识要素间的结构关系及问题解决的思维轨迹,是发散性思维可视化的重要工具。

6.构建作文情境,激活学生独特的内心体验

美国教学设计专家乔纳森认为,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情境就是依据实际需要而精心创设的一个氛围、一个背景、一个场景。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的表达欲望被自然激发,不吐不快;学生的思维找到了依托的载体,走向深刻。

(1)凸显作文情境的特征

抓住作文情境的特征有助于合理创设情境。初中阶段经常创设的作文情境的特征往往体现在真实性、多样性、适切性三个方面。

真实是情境设置的生命。角色真实、事件真实、情感真实、任务真实凸显了情境真实性。善于抓住生活的细节进行描摹和渲染,让情境真切感人。将抽象的、宽泛的话题转换为具体的、形象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生活事物、事件的实际情形之中,即把抽象的题目化为生活情境[10]。“具体的、形象的”细节刻画让情境更有“带入”的力量。写作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因此作文情境也具有了多样性的特征。情境既可以是观念的、想象的、情意的、问题的,又可以是物理的;既可以是虚拟的,也可以是真实的;既可以是基于学校与课堂的功能性的,也可以是基于社会的、自然的、日常生活中的[11]。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最为常见的有三种情境。一是源于真实生活的生活情境。真实情境的写作是基于生活情境的“动态的、生成的、改造的、探究的”写作[12]。二是源于问题解决的问题情境。测试情境是学生解决问题、呈现思维过程所依托的载体,有效的情境设置应该让学生充分调动积累、选择策略方法、自主构建问题方案[13]。三是源于阅读经验的阅读情境。郑桂华说:“必须与学生已有的语文经验关联起来,与学生未来社会生活中的语文经验关联起来,而不是脱离学生语文生活的冷冰冰的单纯的知识技能的测试。”[14]情境的设置要合理、恰当。一是关注情境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心理状态的匹配度;二是关注情境与作文命意和要求的匹配度,关注情境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的匹配度。

(2)做好情境与任务的联结和协同

作文命题中情境和任务的密切协同,实施“情境任务一体化设计”是未来作文命题的一个重要方向。让学生在情境中完成任务,从而完成写作过程。情境与任务一体化设计要做到三明确:明确任务对象,明确任务目的,明确任务内容。任务情境带有明显的人际交往的特征,任务设计时的对象意识、目的意识和程序意识至关重要。

三、读写一体化微课堂策略,回应作文命题的新变化

中考作文的命题是常思常新,动态变化的。常态作文教学更应该针对这些新的变化,依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作文教学的内在规律扎实做好接地气、有实效的研究。构建读写一体化微课堂就是笔者做出的一点尝试,篇幅所限,呈现一隅,以求引发大家的一些思考。以读写适度融合为关键活动形态的微型课堂,即“读写一体化微课堂”。把读写融合作为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把高度凝练的微型课堂作为师生开展简美对话的平台。课堂中有两次融合的过程应该关注:一次融合是读、写的适度融合;二次融合是读写融合后与微课堂的再次融合。第一次的读写的融合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两个关键语文活动的融合,指向内容的方向;第二次与微课堂的融合是赋予读写融合以全新的课堂形态,指向形式的方向。两次融合成功完成才能构建一个健康的读写一体化微课堂。

读写一体化微课堂的实施策略:

(1)筛选定位读写融合点,实现读写一体化。四个区域为读写融合点的重点区域:有料之处,积累沉淀了大量知识;得法之处,探索读写的具体路径;动情之处,激发升华了内心情感;明理之处,提升优化思考的品质。总体方向是课堂教学中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情志发展热区。

(2)搜寻探索读写融合路径,促进读写一体化落地。丰富读写内涵,延展读写边界;设置优质问题,深化理性思维;创设真实情境,唤醒鲜活体验;设计有趣活动,优化教学过程;开发微课程群落,沉淀优质资源。

细心品咂中考作文命题的盛宴滋味:生活在变,题型在变,材料在变,命意在变。这份创新与坚守就是命题人和师生们常试常新、朴质珍贵的“家常”味道:本心不变,真诚不变,精思不变,求索不变。做好中考作文命题研究是为了更好地引领常态的作文教学,想办法出实招让二者协同联动、形成合力是命题者和一线教师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任务。让学生在写作的广阔天地中自由诉说、灵动思考、获得成长是我们不变的追求;追问和突破,我们一直在路上。

猜你喜欢

命题情境作文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