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文化街区焕发新活力的思考
——以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为例

2020-01-09谢小娜

探求 2020年2期
关键词:永庆粤剧片区

□ 谢小娜

城市像一个有机体一样,它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更新改造的过程。所谓城市更新,是指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设,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客观存在实体(建筑物等硬件)的改造;另一方面是各种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游憩环境等的改造和延续,包括邻里的社会网络结构、心理定势、情感依恋等软件的延续和更新[1]。近现代意义上的城市更新起源于产业革命。伴随产业革命的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中间,城市开始出现杂乱无序的扩张,一些学者开始对城市建设进行反思,最先从规划角度展开对城市发展的研究。之后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城市的破坏,欧美许多国家开始了普遍的旧城更新改造运动。

作为传统的农业文明国家,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和欧美国家的城市化发展进程有着非常大的不同。可以说到1949 年新中国成立之前,我们国家的城市更新改造都是比较缓慢的。之后伴随改革开放的发展,我们国家的城市开始了加速发展的过程,到20 世纪90 年代,我们国家的城市更新改造才开始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展开。在城市更新改造的过程中,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历史文化街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地区城市文明起源发展的地方,它集中呈现了该地区城市居民在城市历史发展变迁中的过程,是城市集体记忆的重要场所,也是区域外人们对该地区的重要辨识标志。所以对一个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改造相比起其他地方来说格外引人注意。本文以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为例,探讨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的相关问题。

一、广州市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基本情况

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坐落在旧称“西关”的荔湾区。历史上的荔湾,河道纵横,交通十分便利。在明朝时,就已经成为我国对外通商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清朝时,这里是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窗口十三行的所在地。在这种中外交流的过程中,荔湾形成了浓厚的商贸文化传统,并由此在建筑造型、绘画书法、戏剧戏曲、美食餐饮、铜器打造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在这个过程中,诞生了恩宁路两侧商住两用的骑楼,大量人口也因此进入这一街区。同时,因为当时恩宁路临近河道,便于坐船出行,大量粤剧演出人员也聚居于此。所以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李小龙祖居、銮舆堂、金声影院等历史建筑。改革开放后,因着便利的区位优势和传统的商贸氛围,荔湾区商贸业快速发展,成为国内服装、中药材等商贸业中心。

时间进入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广州市开始调整全市的发展战略,整个市的整体发展开始东移,产业结构也从传统商贸业转向现代服务业和高新产业。2000 年,广州市提出了“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城市发展战略构想。在广州市发展战略调整的过程中,荔湾因为条件所限,发展开始放慢。作为“最广州”的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开始衰落,一度成为广州市危旧房最集中的区域之一。2006 年年底,广州市第九次党代会上,又提出了“中调”的概念。因为在“东进、南拓、西联、北优”的城市发展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喜新厌旧”的局面。“中调”的实质是提升中心城区品质,防止出现老城区“空心化”。作为广州首个旧城改造试点项目,“恩宁路连片危破房改造项目”正式启动。但是在改造过程中,因为和当地居民沟通不畅,加上文化保育人士对项目大拆大建模式的反对,整个项目进入漫长的“拉锯期”。在这个过程中,各方争议不断,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改造。面对这些困境,为了解决广州市旧城区改造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2015年成立了广州市城市更新局,专门负责城市更新工作,统筹推进城市更新项目。为规范城市更新的做法,2016 年广州市政府颁发了《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指出城市更新应当坚持历史文化保护,延续历史文化传承,维护城市脉络肌理,塑造特色城市风貌,提升历史文化名城魅力。

作为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第一个试点的永庆坊在这个过程中诞生。永庆坊主要是对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内的永庆大街、永庆一巷、永庆二巷、至宝大街、至宝西一巷进行微改造。整个项目于2016 年9 月完成,并对外开放。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考察,首站就来到了永庆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2]。

二、恩宁路永庆坊改造模式分析

(一)永庆坊改造的基本情况

在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陷入“拉锯期”的这几年时间里,周边街区的环境遭到了较大的破坏,很多房屋因为无人维护而破落,有的成为流浪人员临时居住的地方,有的则成为垃圾堆放地。2015 年12 月,荔湾区城市更新局对永庆片区征而未拆的43 栋房屋进行鉴定后,发现有30 栋房屋属于严重破损,需要尽快修缮。对此,荔湾区政府提出了把永庆片区作为微改造的试点。和以往的更新改造模式不同,这一次永庆片区采用的是BOT(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转让)的方式。整个项目采用“政府主导、企业承办、居民参与”的改造模式,通过公开招商引入万科集团建设并运营此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给予万科对该项目的15年经营权,期满后交回给政府。

万科公司根据地方政府和规划部门对片区发展的构思和目标,对永庆片区进行了“修旧如旧、肌理抽疏、资源活化”的修缮改造。第一,保留永庆片区原有的街巷肌理,对外立面还可以的传统建筑主要采用去污清洗的方式让它们重现原貌,在内部空间的建造方面根据新的使用功能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了加固。第二,在保存原有空间肌理的前提下,对部分建筑适当拆除和原址重建,对部分已坍塌不适合做复建的,留作公共活动空间。并增加片区内的现代化配套设施,比如卫生、排水、消防等。第三,对片区内的产业进行活化更新,引入创客空间、文化创意以及轻餐饮等。现在永庆坊二期也正在加紧推进,二期的定位是创意办公、滨水文化餐饮、时尚商业和综合配套等。

(二)永庆坊改造取得的成绩

经过改造,永庆片区取得了“环境提升,文脉传承,功能转变,老城新生”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升了片区内的整体物质环境。永庆片区内的房屋大多集中建于清末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两个时间段,经过多年的风雨侵蚀,房屋大多比较破旧。同时,在较长一段时期内该片区不少房屋作为政府公房提供给部分职工和低收入人群居住,居住人群的增多导致不少房屋被加建、改建,空间布局逼仄杂乱,一些具有岭南特色并具有时间标志的山花、灰塑等被涂改甚或抹平。在改造的过程中,对这些旧房屋外立面进行了清洗,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维修,对加建的部分进行拆除重建,并配合现代住房的要求进行了结构加固。除了建筑本身存在的问题之外,永庆片区的另一个问题是原来的内巷非常狭窄,片区内没有什么公共空间。在改造的过程中,在保存原有空间肌理的前提下,对部分房屋进行适当拆除和原址复建,从而获得了入口空间和尺度比较适宜的步行通道。对部分已坍塌的地方,建筑师配合片区内的整体规划设计了一个公共活动空间。在片区改造的过程中,管线、消防设施、卫生设施和排水设施都重新进行了布局。在永庆坊一期完成改造后,永庆坊二期也在加紧推进,恩宁路示范段也基本完成相应的改造。以永庆片区的改造为起点,周边街区一改往日破败的模样,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

第二,加强了片区内文化资源的保护。作为广州市“最美骑楼街”的恩宁路文化资源非常丰富,除了骑楼本身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之外,恩宁路上还分布着八和会馆、詹天佑纪念馆、金声电影院、李小龙祖居、銮舆堂、泰华楼等文化资源。永庆坊一期的改造,对片区内文化资源保护最明显的例证是挽救了李小龙祖居。李小龙祖居是他的父亲李海泉所建,李海泉作为“粤剧四大名丑”之一,在粤剧中间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但是李海泉及家人曾经在荔湾生活居住的这所房子因为后续租住人家的变换和年久失修而破败不堪,有一段时间甚至成了垃圾堆放地。永庆坊一期的改造挽救了这所房子,也为粤剧文化的传承弘扬留下了一处现实基地。在永庆坊一期、二期和恩宁路示范段的改造过程中,片区内的大量文化资源得以保护。

第三,促进了老旧社区、街区焕发新活力。首先表现在,整个片区的外在环境呈现出新面貌。在改造之前,永庆片区的功能主要是居住。在改造的过程中,原来在永庆片区内居住的大部分人的住房得到了置换,留下来居住的居民房屋也得到了维修,整个片区的外在环境呈现出新面貌。此外,在片区内涵注入及提升方面,永庆坊借力片区功能的转变,积极拓展新的商业空间。在改造之前永庆片区只有沿街的几处作为商业用途,这几处做商业用处的还都是小商店,部分作为仓储的房屋租金也很低廉。不仅永庆片区如此,整个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的业态结构也都是如此,基本都是小餐馆、小便利店、五金商店、纸钱香烛店、电器维修店、自行车电动车维修店等低端、粗放的业态,沿街骑楼有的还被用来做废品回收站。如此的业态构成,使得恩宁路鲜有年轻人走动,道路上人气不旺,整个历史文化街区好像一潭不能流动的湖水,静静地独自坐落在城市的一角。在改造之后,万科借力片区功能转变积极引入创意设计、摄影摄像、轻餐饮、民宿、展示展览等产业,促进了片区经济业态结构的改变,并进而改变了片区内的人群结构。伴随永庆坊二期和恩宁路的连续改造,整个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的业态结构和人群结构都将获得极大的改变。按照片区规划,这里即将成为一个传统与现代、时尚碰撞的地方。由此,曾经落寞的老街区以此可以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永庆坊改造引发思考的问题

如前所述,从2006 年开始,“恩宁路连片危破房改造项目”就正式启动了。在长达十年的改造过程中,政府、居民、文化保育人士、媒体人士等各方面关于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意见难以达成统一,致使整个项目进行得非常曲折,其中有一段时间,整个项目完全停滞。2016年,以永庆片区的改造为试点,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得以重新启动。到目前为止,永庆坊一期已经对外开放经营3 年了,永庆坊二期骑楼示范段也已完成整治。在整个项目获得多方赞誉和诸多成绩的同时,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

第一,如何协调政府、企业、居民三者之间的关系。因为永庆坊整个项目采用的是BOT 的方式,这种方式在我们国家一般也被称为“特许权”,是私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方式。在这种模式下,政府部门就某个项目与企业签订特许权协议,授予签约方的私人企业来承担该项目的投资、融资、建设和维护,在协议规定的特许期限内,许可由其经营。在建设经营的过程中,政府有监督权、调控权。特许期满之后,签约方的私人企业将该项目移交给政府部门。这种模式一般应用于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在街区改造中采用这种模式的还比较少。具体到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来说,这是一个公共项目,在这里面必然要涉及政府、企业、居民三者之间的协调。此外,因为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价值,在它的改造过程中,也必然涉及文化保育人士、媒体人士等多方关心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人的参与。各个群体出发点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由此带来关于改造的目标和认识也不相同。政府想要完成片区内的改造活化、提升片区发展品质,企业想要平衡投资收益、助力企业业务的拓展,居民想要更适合居住的生活环境,文化保育人士希望最大限度地保护文化建筑的原真性,媒体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表达自己对于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态度和建议。这种出发点和角度的不同,带来各方意见的不断交织。鉴于此,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成立了“共同缔造委员会”,希望以此来搭建一个各方沟通的桥梁。但是到目前为止,由于体制机制、能力素质等种种方面的原因,“共同缔造委员会”还难以在改造过程中发挥根本性的作用,很多时候只能在一些细节方面发挥作用,难以做到从整体上指导、规范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这样导致的结果之一,就是改造主体的让渡。所以在永庆坊的改造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是企业主导了整个项目。因此出现了部分仍然居住在永庆坊的居民房屋受损、居住环境受影响的情况。同时,也出现了企业擅自改变永庆坊一期的业态结构的情况。所以在改造的过程中如何协调政府、企业、居民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不断探索的问题。

第二,如何实现社区共生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改造过程中,伴随片区功能的转变,原住民的流失是一种在目前来看几乎无法避免的现象。然而相悖的是,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过程中,原住民的存在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方面。因为片区原住民是历史文化街区生活方式、传统习俗的生动的载体,没有了原住民的存在,历史文化街区就相当于失去了灵魂。失去了灵魂的事物是难以在同类事物中彰显自己的特色的,进而也就难以形成可持续发展。在永庆坊一期的改造过程中,大量的原住民迁走了,只剩了少数的几户人家,这少量的居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有什么路径能够融合到片区的发展之中。此外,永庆坊的另一个重要主体就是商户,目前虽然很多商户都认识到保留历史文化街区辨识度的重要性,但是他们也没有具体的组织和长远的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所以,在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过程中怎么实现居民、商户和街区管理者的多元共生,进而促进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拣货员是采用声控进行拣货,按照系统所给的数据来进行人工拣货,每拣完一条路线就组成一个板,然后贴上标签,但由于是人工拣货,难免也会犯错,有时会少拣、多拣、拣反、拣错等问题,出现实货与系统信息不一致的现象,最后导致一定量的损失。

三、恩宁路老旧街区焕发新活力的思考

作为广州市第一个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的项目,永庆坊的建成提升了片区内的整体物质环境、加强了片区内文化资源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老旧社区、街区焕发新活力。当然,在如何协调政府、企业、居民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社区共生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成就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城市老旧街区、社区改造更新的现状,具有典型示范意义。在微改造模式下,如何完成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演替,为城市发展重新注入新生活力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通过对永庆坊和恩宁路骑楼示范段的微改造的实践探究,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建立完善街区共建机制

从城市化进程开始得更早、城市更新改造进行得更早的欧美国家发展历史来看,现在欧美国家基本都抛弃了重建性开发和整治性开发,转而开始重视社区的意义。人们开始意识到健康的邻里关系、合理的社区结构在城市的健康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国家也已经注意到社区治理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转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放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过程中来看,重视社区建设、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构建良好的街区共建机制可以让传统历史文化街区在传承和开发的过程中取得平衡。

针对永庆坊和恩宁路骑楼示范段的改造过程,可以充分发挥“共同缔造委员会”的作用。首先,把共建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共同缔造委员会”的工作目标。在这一目标之下,地方政府要以经营城市的理念,广泛邀请政府相关人员、居民代表、商户代表、社会治理方面的专家、城市规划方面的专家、文化保育方面的专家、媒体人士以及其他关心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人士共同参与到更新改造的规划制定、改造过程的监督和协调以及后续街区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间来。政府在其中要切实做好引导建立的角色,并切实履行好培育的责任。第二,把共治作为“共同缔造委员会”的工作内容。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复兴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中,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怎样解决历史文化街区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怎样培育街区的共同体意识,都是需要长期关注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无论是政府还是项目开发商,都无力独自承担,也不合适承担,“共同缔造委员会”无疑是最合适的平台。

(二)建立文化和产业的共生机制

从“历史文化街区”的名称上就可以看出“历史”和“文化”对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性,没有或者丧失了“历史”和“文化”的街区就不能叫作历史文化街区。所以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和改造过程中,怎样做到文化和产业的共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直接关系到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的成败。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把握不到位,就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保护过度,结果导致历史文化街区成为静态的文物建筑陈列馆;第二种,开发过度,结果导致历史文化街区沦为同质化严重的商业景区。这两种发展方式都是不可持续的。根据恩宁路的具体情况,它的发展定位是民俗民艺旅游和购物休闲旅游。根据街区定位,实现文化和产业的共生性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要以传承文化为核心。恩宁路拥有丰富的粤剧文化资源,粤剧行会交流中心——八和会馆、銮舆堂、粤剧艺术博物馆以及红线女等众多粤剧名流的私宅都集聚于此。可以说,粤剧文化是恩宁路最浓厚的文化底色,是恩宁路最重要的文化特质。在它的改造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传承好这一文化特征。发掘、修复恩宁路的名人故居,梳理恩宁路的历史故事,展演恩宁路的今昔对比,是对恩宁路历史文化传统继承发扬的基本内容。现在李小龙祖居已经完成修缮,但是还有很多粤剧名人旧居处于等待挖掘、挽救的状态。此外,到目前为止,也没有见到关于恩宁路历史故事较为完整的梳理,很多故事和资料都散存在相关部门的资料柜里。开发商做了“百年恩宁”的故事梳理,但是这种梳理是不完整的,另外故事的讲解费用太高,最低收费是1000 元一小时,远远超出普通大众的价格预期。除了丰富的粤剧文化资源之外,铜器制作也是恩宁路的显著特色,此外,三雕一彩一绣的展览馆也坐落于此。所以,在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过程中,怎样再现恩宁路的这些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怎样传承这些传统技艺,是需要认真对待的事情。

第二,打造文化与产业的融合发展。针对恩宁路拥有丰富的粤剧文化资源,荔湾区粤剧艺术博物馆开发了粤语情景旅游剧《穿粤·西关》,该剧立足广州本土文化特质,把粤剧、南派武术,醒狮等“非遗”元素以及鸡公榄、白鹅潭、艇仔粥、打铜等岭南文化符号,通过声光电技术进行演绎。因为该剧只是刚刚开始,还没有进行商业演出,后续效果还值得等待。但是这一做法是值得肯定的。自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永庆坊和粤剧艺术博物馆以来,众多省内外人士来到这里参观,很多人经常问的一个问题就是有没有粤剧演出可以看,有没有相关纪念品可以买。没有粤剧演出看,大多数旅客停留在永庆坊和粤剧艺术博物馆的时间不会超过半天,很多时候两个小时就结束了,根本没有办法形成消费点。本地也没有办法向外推销荔湾恩宁,因为缺少推销的介质。《穿粤·西关》可以弥补这一空白。

(三)营造主客群体的共融共享意识

在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过程中,必然有原住民的流失,也必然会有大量外来人口的进入。在这些外来人口中商户经营者是一部分,游客是一部分。在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过程中,怎样促进原住民、商户、游客的融合共生是促进街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实践探索中,可以结合荔湾本地的文化风俗传统举办本土特色活动,通过这种在地化与生活化的方式让大家共同融入其中。因为即使在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住宅建筑的年代也并不能表明一个社区的年代或历史,一个社区的标志是居住者的连续性[3]。通过这种在地化与生活化的方式,原住民可以在改造后的历史文化街区中继续生活,进而老西关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气息能够得以存留,游客也可以更加生动具体地感受到当地文化特质,街区也可以因此秉持自己的特色而持续发展,从而促进主客群体的共融共享。

四、结语

当前我国的城市建设已从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高歌猛进式的新城开发和大拆大建式的旧城再造已不再适合当前的社会条件,城市发展开始进入“城市修补”的阶段。这种城市修补的目的在于阻止城市的衰退,促进城市形成新的发展。而要阻止城市的衰退,促进城市形成新的发展,不单单是城市环境、城区道路和市政基础设施等硬件方面的改善,更重要的是或者说更根本的是促进城市中老旧街区的功能新生和焕发结构性新活力。从这个角度来说,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中老旧片区的改造可以说是城市老旧街区功能新生和焕发结构性新活力的典型尝试。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改造只是众多改造案例中的一个,并且到目前为止,永庆坊一期才对外开放经营3 年时间,二期暂时还未对外经营开放,它的未来发展经营效果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就目前取得的成绩而言,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探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众多的旧商业区、旧工业区、旧居民居住区以及城市周围旧村落的功能新生和焕发结构性新活力提供借鉴。但是各个地区的情况不同、资源不同、人口结构不同、发展战略和功能定位也有所不同,在具体的更新改造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

猜你喜欢

永庆粤剧片区
永庆(neco)
现存清代粤剧剧本初探
The light of Cantonese Opera粤剧传唱洒暖阳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粤剧数字音乐伴奏探索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再迎扩容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一生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