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广州建设绿色金融综合服务体系研究
2020-01-09林素絮
□ 林素絮 黄 萍 林 欣
一、引言
工业化的快速扩张,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绿色经济成为新的发展潮流,并在未来逐步朝着标准统一化、约束激励政策实质化、绿色指数发展多元化、区域绿色金融发展深入化等趋势发展。
2019 年初,《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区内的绿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指出内地应与港澳加强合作,采取主动措施为修复生态环境、建成绿色湾区出力。打造“绿色大湾区”顺应了国家绿色发展新理念,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循环发展、产业转型、提升国际竞争优势的必然要求。
广州是广东省省会和大湾区核心城市,并且作为国家最早的绿色金融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在绿色金融的发展上有一定的经验与优势,与大湾区寻求绿色经济发展的目标高度一致,能为打造“绿色湾区”起到引领作用。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实施也为广州绿色金融的推进提供了契机。目前,广州在建设绿色金融综合服务体系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受到部分内外部因素的制约,进而会影响“绿色大湾区”的建设。围绕大湾区的绿色战略定位,广州需进一步推进绿色金融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各方优势,以促进整个大湾区内经济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助力“绿色大湾区”建设。
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广州构建绿色金融服务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必要性分析
1.广州构建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有助于实现湾区内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纲要》提出应深化经济改革,加强对外开放,打造出一个高质量的世界级湾区。构建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是未来湾区内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通过对基层试验点的建设、探索、创新,进而达到“自下而上”的反推作用,有利于实现湾区内的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湾区的国际竞争水平。
2.广州构建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有助于改善湾区内生态环境。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内的环境状况不容乐观,面临着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地资源等污染问题,对区内的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巨大的考验。《纲要》针对生态文明和生态环境的建设保护提出了“绿水青山即为金山银山”理念,也提出应加强对环境有效保护的重视,促进绿色发展,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推动湾区内的可持续发展。广州市构建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在对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通过引入更多的资本进入环保项目的开发、建设中,加深湾区内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的建设与合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绿色低碳发展,改善区内生态环境。
3.广州构建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有助于创新优化和配置湾区内的资源。科技、人才、平台等各种资源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载体,《纲要》对此提出需聚集国内外创新资源,优化资源的配置,提升湾区的国际竞争力。作为广东省的省会,广州构建绿色金融服务体系,能够对周边城市间的绿色发展进行协调,使各城市发挥内部最大的区位、科技、人才等优势,加强湾区内各行各业的多方建设与合作,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内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配置。
(二)可行性分析
1.要素可行性。第一,本地政府的支持效应。广州绿色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2019 年7 月发布的《关于促进广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市内绿色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包括将重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发挥好大湾区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加大风险的防范力度以及相关保障措施的完善等。在补贴和奖励方面,早在2017 年试验区刚设立时,广东省政府便加大了资金的支持力度,给予机构、企业一定补助。同时,为协调并解决绿色金融发展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政府还多次召开讨论会议,并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工作小组,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动效应,为绿色金融的改革创新提供更有利的支持和保障。第二,优越的地域位置。广州地理位置优越,与港澳特别行政区隔海相望,是我国综合开放性沿海城市之一,各方资源丰富。同时,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发挥作为湾区内重要中心城市的作用,来开展对外贸易经济活动,吸引大量的外资投入,多维度发展。近年来,广州各方面的发展速度和质量都位居全国城市的前列。因此,广州得天独厚的地域位置条件,为其内部的经济发展和对外部的交流合作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帮助。第三,产业发展水平高。广州市统计局数据显示,广州地区生产总值近几年持续上升,2019 年达到23628.60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6.8%;其中,三大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251.37 亿元、6454 亿元、16923.23 亿元,增长率分别为3.9%、5.5%及7.5%。伴随各行业朝着更高水平和质量的发展,也吸引了许多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的流入,因此所带来的资源、资金集聚效应,均为广州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第四,市场对绿色产品的需求日趋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贸易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高,现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阶段,未来无论是投资者还是消费者,对绿色项目和产品的需求只会有增无减。在投资层面,经济的高速发展吸引了外商资本的不断投入,因国内外对绿色金融助推生态环境平衡发展的问题越来越重视,未来各国的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也将寻求更有利于本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金融市场中对绿色项目、绿色产品的投资需求会日趋加强。在消费层面,绿色消费也逐渐成为了新的发展潮流。国家也指出要扩大绿色智能消费,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型消费的金融支持,以促进经济的循环可持续发展。
2.行业可行性。第一,粤港澳大湾区内水资源问题不容乐观。目前,湾区内水储备量紧缺且受污严重,其中含有的各种细菌和化学污染物众多,水环境状况的持续恶化,严重危害到人体和社会的安危,制约了湾区内的经济发展。以污水处理为例,广州对于污水处理的观念和方式一直领先于区内其它城市。自2008 年起就已在花都、白云、黄埔等七个区来逐步开展对农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现已建成的分散式设施点超过两千,可服务人口达500 万,预计2020年底可实现本市所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全覆盖。在城市的污水处理上,广州希望未来在三年内,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提高到80%以上,逐步解决建成时间较早小区中污水处理系统不完善、管道对接维护等一系列问题,预计在2021 年底,基本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和小区生活污水的依法接入和达标排放。随着经济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可靠水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广州逐步增加对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投入,为此,合理引进更多的绿色金融项目进入到污水治理行业之中是当前的迫切需要。第二,粤港澳大湾区内大气污染较严重。经济的“粗放式”快速扩张,工业燃料废气、汽车尾气的排放等各种滋生的大量污染物进入大气层中,使得区内大气中的污染物质超出标准,大气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给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进一步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广东省虽曾多次被评为全国空气“十佳”省份,广州市的空气质量在全国范围内也整体达标,但是广州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在全省范围内却不容乐观,仍不能放缓对大气污染治理的脚步。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公布的数据显示,广州在全省21 个地级及以上市中,环境空气综合质量指数排名靠后。因此,对大气污染的治理同样需要绿色金融的推动作用。
三、广州建设绿色金融综合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法律及政策体系尚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已出台发布的多项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与文件,大多数还不是法律,不具有法律上的约束效力且缺乏针对性。[1]目前,广州有关绿色金融的政策也主要是以规划和指导意见为主,有关具体实施上的细则规定较少,政策缺乏刚性,导致下层执行力度不够,相关的激励补贴政策也有待完善。
(二)绿色项目难以认定和开展
首先,在对绿色项目的评估认定上,由于广州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可供参考,第三方评估机制尚未完善,缺少统一的环境信息数据库和部分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导致广州当前在绿色项目的评估、认定和考核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其次,在绿色项目的资金需求上,银行提供的贷款期限较短,但绿色项目的开展往往需要一个较为稳定而长期的投入,而当前的专项资金主要投入到由政府主导或参与建设的大型环保项目中,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需求难以满足,导致绿色项目难以顺利开展。
(三)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和专业人才缺乏
由于部分体制机制不够成熟完善,资金供需不匹配等各方原因,使得广州当前绿色金融项目和产品都较为单一,缺乏创新之处,同时,广州当前缺乏既懂得金融也懂得环保的“双知识型”人才,很大程度会影响未来的绿色金融发展。
(四)全社会绿色金融意识较为淡薄
目前,无论是各金融机构、企业还是社会公众对绿色金融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参与绿色经济活动的程度较低,往往不会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和学习有关知识或开展有关活动,多是在国家与地方政府的引导下去开展绿色金融活动,具有被动性。
四、广州建设绿色金融综合服务体系的建议
(一)完善法律与政策体系建设
1.制定政策进行有效规范。相关部门应尽早展开对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前瞻性研究,在法律规范上应尽快制定和出台与绿色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约束各部门绿色金融活动的开展,做到有章可循[2];对于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也需要政策进行规范,降低投资者、企业、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对绿色项目的资金支持上也应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设立专项资金,增加对中小型企业开展绿色金融活动的支持,进而激发各大投资者的投资意愿。
2.尽早形成统一的绿色标准体系并及时更新。科学而统一的绿色标准是开展绿色金融活动的重要依据,应尽早构建一个合理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并适时根据市场的变化做相应的更新与调整,通过标准体系的强化建设与完善,来推进各大政府与金融机构的绿色项目评定和监管等工作。
3.需要各级政府和金融部门的相互配合来提高政策执行力和引导力。政府应发挥好引领作用,明确主导地位,认真将政策上的规定落到实处,对各大金融机构绿色活动的开展进行规范管理监督,同时各大金融机构也应积极响应国家与地方政府政策上的号召,为全市绿色金融的发展服务。
(二)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的建设
1.完善绿色金融市场建设。首先,要打造一条高质量的绿色金融产业链,鼓励各大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其次,需对相关机构的建立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如第三方认证机构、评估机构[3];最后,要促进金融机构与企业进行对接,支持企业的循环经济转型发展,支持生态保护工作的进行,让绿色金融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2.完善绿色金融的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应对企业的环境信息建立数据库,形成绿色金融环境信息系统并进行有效披露,能够加强金融机构对企业环境信息进行监管,防范风险,实现信息的互通共享;其次,根据各类绿色金融产品的统一标准来建立一个完整的绿色金融标准数据库,能够对绿色项目和绿色产品进行一个快速又有效的界定,降低金融机构搜索和识别信息的成本,并确保资金能够进入符合要求的绿色项目之中,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最后,任何金融活动的开展都会有风险,需要进行实时有效的风险监管和规避,对各项绿色金融活动的风险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管与预警。
3.制定合理的激励、约束与惩戒制度。在激励制度上,对中小企业绿色项目融资难的问题,政府可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设立一定数额的专项基金用于补贴,特殊情况时可通过政府进行采购来激发项目开发和投资者的积极性[4];同时对于部分创新绿色项目的失误应给予一定的容错制度,视情况减轻或免除相应的责任,来提升各界探索创新的积极性。在约束与惩戒制度上,对打着“绿色”旗号却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活动应予以相应惩罚,除必要的罚款外,也可将其行为纳入信用评级制度中,来达到有效的约束效果。
4.加强风险防范和预警力度。事前应对即将开展的绿色金融活动进行有效的评估,通过对相关指标的分析来判定其是否达到准入要求;事中可通过划分风险等级,以不同颜色标识来对已开展的绿色金融活动进行实时监控,对达到预警的情况提前采取有效措施提醒或制止,同时要求企业定期公布有关环境信息,保证日常数据的完整有效;事后可对绿色金融活动进行效果评价,采用实地调查等方式确保资金用于绿色项目活动中。
(三)因地制宜做好规划和布局
1.对原有的传统型产业进行优化调整。广州市政府应协同各大金融机构,结合本市当前绿色金融发展的特点,做好相关产业的规划与布局,要对原有的传统型产业进行优化调整,应坚决关停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严格把控指标来限制企业的污染物排放,向实现“零排放”的目标努力。
2.加强资源的集聚效应。通过统筹将周边发展速度较快的城市集结起来,以广州为中心形成一个绿色金融共同体,充分利用好各个城市不同的优质资源实现城市间的资源共享互补及产业群的分工合作,并且要加快绿色交通、绿色物流、绿色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
3.引导大型企业做好示范。广州部分企业发展绿色金融的时间较早,发展速度和规模上都具有相对优势,应鼓励此类企业发挥出“排头兵”的作用为中小型企业做示范,必要时通过一些政策来引导大型企业为中小型企业提供帮助,以强带弱开创共赢的局面。
4.引导创新。各级政府与金融机构除了加强对自身政策和制度上的创新,也要引导绿色项目、技术人才的创新,来为全市绿色金融综合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四)加强要素保障力度
1.加强平台建设。对于各种服务平台的构建,广州市的各级政府和相关金融机构应提前做好统筹规划,发挥省会中心城市的作用,通过高层引导将周边城市的优质资源要素集结起来,共同搭建具有综合性的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在降低建设成本的同时实现了资源的集聚效应和省内的“绿色一体化”。
2.加大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虽然广州现有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的发展十分迅速,但在绿色项目和产品的种类上还比较单一,缺乏创新性,不能很好地满足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多样化投资需求[5]。在绿色金融项目的创新上,金融机构需对原有的融资条件进行相应的调整,可根据不同绿色项目的特点来设计相应的融资工具组合,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促使企业对绿色项目经过资金整合、产业链延长等方式来满足金融机构为绿色项目提供融资服务的基本条件。而在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上,除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之外,相关部门也应根据当前金融市场中的发展趋势和投资者的需求,加大对高新技术的投入和人才的培养力度来积极地对绿色保险、绿色股票、碳金融等产品及其衍生品进行研发[6],使绿色产品能够满足和支持绿色项目的建设,进一步开拓和完善广州的绿色金融市场。
3.加快对先进技术和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针对目前一些平台建设上的技术缺陷,各大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与一些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互联网高新科技增加对技术的研发投入,实现绿色金融与互联网的有效结合来推动绿色金融朝着更高端的方向发展。同时,各金融机构应加大对绿色金融复合型人才的培育和引进,一是各大金融机构之间应积极开展业务的交流与合作,对有关绿色金融的知识和技术进行交流分享,相互学习并借鉴经验;二是可以通过与国外绿色金融专业机构进行合作,在市内设立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基地,从海外引进绿色金融行业的专业人员对国内现有人士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通过各种方式来培育出一支由懂金融、懂环保的人员所组成的绿色金融人才队伍。
(五)进一步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
对于广州花都试验区与其它区域或其它国家的合作,应给予大力支持并签署相关的合作协议来为进一步的合作交流提供保障,寻求共同发展[7]。政府应引导各大金融机构和企业积极展开对外的多边合作,鼓励对外的绿色投资,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和“绿色粤港澳大湾区”的建立,充分利用各区域各国家的资源优势来共同搭建一个完整的绿色信息交流服务平台和绿色投融资体系。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本省各大金融机构应积极地响应国家号召进一步加强对外的合作与交流,形成优质资源集聚和信息共享。当前,国内绿色金融试验区都十分需要国内外的跨区域合作,从而实现供给端与需求端的有效结合。
(六)鼓励将绿色金融理念融入企业生产管理的全过程
企业作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绿色发展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大环境下的绿色金融水平。一方面,企业对内应推进产业链上的绿色生产,推进传统生产技术的改造,加大对环保原材料和设备的投入力度,实现整条产业链上的绿色升级来开发更多的绿色产品;同时可以推行对员工的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从绿色招聘到绿色培训,打造出一个绿色的工作氛围,鼓励公司员工积极参与社会中各种绿色志愿活动,并进行绿色绩效评估,发放绿色薪酬等,通过以上举措来培养企业人员的绿色环保意识,树立绿色的价值观,以此将绿色理念融入到企业生产管理的全部过程中。另一方面,企业在开展各项金融活动中多充分考虑可能会造成的环境外部性影响;同时也应积极开展对外的绿色项目建设,与关联性产业合作形成配套的产业体系,强强联合,实现合作共赢;对于相关的环境信息也应全面、主动而及时地向有关监管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进行披露,履行必要的社会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