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广州实践
2020-01-09武三中
□ 武三中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明确要求:“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基层治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治理成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州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重大决策,经济社会状况持续发生深刻变化,基层社会的多样性、流动性和自主性日益增强,基层社会既是广州最具生机活力的地方,也是社会矛盾最集中、社会问题最突出的地方,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更加迫切。为此,广州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夯实基础”的鲜明导向,立足镇(街)—村(社区)这一城乡基层基本架构,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核心、以强化互联互动为重点、以服务居民群众为根本、以加强自身建设为关键,积极探索超大城市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新路径,着力构建镇(街)和村(社区)党组织领导、多元主体力量积极协同、居民群众广泛参与的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新格局,推动广州基层社会从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转变,确保基层党建全面加强、不断进步,基层治理有序推进、健康发展。
一、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核心,创新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治理体制
基层治理强调多元主体力量(政府力量、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基层社会的管理和服务,共同解决镇(街)和村(社区)范围内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确保社会和谐与民生幸福。在基层治理中能够发挥领导作用、统筹整合多元主体力量的,只能是镇(街)和村(社区)党组织,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构建镇(街)和村(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基层治理体制。党的十九大以来,广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中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指示,借鉴北京等地成功经验,聚焦基层治理中权责不清、条块分割、力量分散、推诿扯皮等突出问题,积极推进镇(街)党组织领导的“令行禁止、有呼必应”的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强化共建共治合力,提升党领导基层治理工作水平,为广州建设国际大都市和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提供有力制度保证。
(一)强化镇(街)党(工)委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
适应“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新要求,通过赋权增能,着力提升镇(街)党组织统筹协调各方、领导基层治理的能力。广州出台《全面提升组织力 构建“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基层党建工作格局实施方案》,明确赋予镇(街)党(工)委对区职能部门派出机构负责人的人事考核权和征得同意权、镇(街)规划参与权和综合管理权、对区域内事关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的建议权和对驻区单位党建述职考核的参与权,在绩效考核中提高镇(街)考核职能部门的分数权重。赋权增能实现了基层治理中条块关系的再造,强化了镇(街)党(工)委在基层治理中统筹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解决了基层治理中条块协调机制不畅通的问题,形成了镇(街)党(工)委领导的“条块结合、块来统筹、条要参与、共建共治”的基层治理体制。
(二)构建“有呼必应”的基层治理联动工作机制
在赋权增能基础上,广州建立镇(街)、村(社区)职责准入制度,明确镇(街)、村(社区)党组织权责清单。重点围绕综合管理、重点工作、民生服务、应急处置等基层治理中的难点问题,建立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呼应”的基层治理联动工作机制:村(社区)党组织通过网格化精细管理,及时发现收集上报基层治理中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镇(街)党(工)委集中梳理群众反映比较集中、自身难以解决、需要协调职能部门统筹解决的问题清单,并通过镇(街)网格化治理综合指挥平台发起呼叫;区有关职能部门必须做到“有呼必应”,接受镇(街)党(工)委统筹调度指挥和资源整合配置,依法研究解决问题和反馈处理情况,并接受镇(街)对自身“响应”情况的评价。“有呼必应”以“整合和联动”为基本思路,将各类国家执法力量综合下沉、聚合到镇街,通过镇街这一平台实现资源和权力的有效分配,推动国家执法力量在镇(街)党(工)委统筹领导下参与基层治理,依法解决基层治理中的各种矛盾,实现了“问题收集、街道号召、部门响应、处理反馈、核实结项、综合评价”的闭环管理,有效解决了由条块分割造成的行政执法行为碎片化、分散化而导致的治理不力,构建起简约高效的基层治理联动工作机制,提升了基层党建引领下的依法治理能力。
(三)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自治的制度体系
围绕推进基层自治,广州以镇(街)、村(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加强资源整合和制度创新,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自治的制度体系,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
1.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农村基层多元协商共治机制。在农村,全面推行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议事厅制度。以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载体,实行“民主商议、一事一议、五权联动、依法依规”,着力规范议事决策程序,广泛听取党员和群众意见,畅通表达意见和提出建议的渠道,确保“众人的事情众人商”。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议事决策过程的议题提出、意见征集、会议表决和结果执行等各个环节,实现党的领导、村民自治和依法治村的有机统一。
2.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城市社区多元协商共治机制。在城市社区,通过社区党组织领导的社区民情议事会、社区共治议事会等社区自治协商平台,定期召集居民代表、党员代表、社区民警、热心群众等进行民主议事,倾听居民诉求,收集意见建议,及时协商解决社区改造、环境治理、治安联防、调解纠纷、帮扶济困等社区治理中的问题。构建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开发商、社区生活服务组织“多元一体”的社区自治联动机制,合力推进现代社区治理。目前广州已建立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城乡基层多元协商共治平台2267 个,有效整合和引领多元主体力量有序参加基层治理,形成多维参与、多元融合的基层治理新模式。
3.健全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的群防共治工作机制。针对广州超大城市治安形势错综复杂的情况,强化党建、政法工作融合,以基层党建为引领,打造基层群防共治工作机制。在全市170 个镇(街)成立镇(街)党(工)委领导的平安促进会,充分整合全市专业、半专业力量和行业性社会力量、社会志愿力量,组成专群协作的“广州街坊”群防共治队伍,开展“广州街坊”群防共治品牌评选,打造“荔湾如意平安骑行队”等品牌队伍,让基层党建、基层治理、社会治安共同融合落脚到基层,形成基层党组织领导,专业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市民群众等多元主体广泛参与的基层群防共治新局面。
二、以加强互联互动为重点,打造引领基层治理的区域党建资源整合体系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必须树立“大党建”理念,打破基层党建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壁垒,按照加强联动、优势互补原则推进街道社区党建、单位党建、新兴领域党建互联互动,推动基层党建资源整合,形成紧密的区域党建共同体,以引领带动基层治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州坚持以区域化党建为基本方向,着力加强基层党建资源的整合联动,按照“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要求,打造引领基层治理的区域党建资源整合体系,提升镇(街)、村(社区)党组织统筹整合区域党建资源的能力,强化其领导核心作用,为镇(街)、村(社区)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提供有力保证。
(一)加强各类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共建和资源整合
组织共建是加强互联互动、统筹整合区域党建资源的关键。广州坚持以理顺组织关系为切入点,强化共驻共建意识,着力打破党组织隶属关系壁垒,通过制度创新把辖区内各类党组织连接起来,构建镇(街)、村(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区域内基层党组织紧密结合的一体化党建资源整合体系。
1.全面推行街道“大党工委制”和社区“大党委制”。把热心共建共治、愿意提供服务和有威望的辖区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两新组织”党组织负责人、居民党员代表、在职党员代表、党员民警吸纳进街道党工委任兼职党工委委员或社区党委任兼职党委委员,参与基层治理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形成共驻共建的区域化党建领导体系。目前,全市1186 个社区党组织共配备了1237 名兼职委员,有效提升了街道、社区党组织统筹整合辖内各类党建资源的能力,提高了领导水平。
2.全面建立区、镇(街)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在区级层面,由区委组织部牵头,统筹整合辖区内中央、省、市驻区单位党组织资源,成立区基层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在镇(街)层面,全市170条镇街全部建立了由镇(街)党(工)委牵头的党建工作联席会议,统筹整合镇街、驻区单位、新兴领域党组织资源,定期组织成员单位召开党建工作会议,协商研讨区域内党的建设、综治维稳、安全生产、民生服务、社会管理等基层治理事项,形成共驻共建的区域化党建协商体系。
3.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区域党建资源整合平台。如番禺区以“区域统筹、行业引领、两新融合、街社兜底”为原则,成立由各镇(街)党(工)委牵头组织的城市基层党建融合发展促进会,统筹各方资源力量,构建城市基层党建协同发展新格局,提高引领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如白云区鹤龙街整合辖内市中级人民法院、广州律师协会等法务资源,建设鹤龙街法务聚集区党建共建基地,包括建立法务聚集区党建联席会议,共建律师行业党校和法律志愿服务队,促进了区域党建资源的整合联动。
(二)推进各类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共联和优势互补
活动共联是加强互联互动、统筹整合区域党建资源的基础。广州坚持从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和共同需求入手,通过活动共联把各方优势发挥出来,形成镇(街)、村(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区域内各类基层党组织优势互补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
1.签订区域党建共建协议。由区、镇(街)、村(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新兴领域党组织签订党建共建协议,为基层治理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如越秀区充分利用辖区机团单位众多的优势,通过签订共建协议等方式积极推进区域党建共建。越秀区委先后与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党委进行党建共建,与南方报业设立“南方党建智库基层党建研究基地”;如越秀区建设街党工委与省委党校、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建立建设地区党建联盟,东山街新河浦社区党委与省委机关事务局等19 个机团单位党组织签订共建协议,通过优势互补共同推进基层治理。
2.开展多种形式的结对共建。由区、镇(街)、村(社区)党组织牵头,与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新兴领域党组织广泛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建立区域党建联动、居民自治联推、公共安全联防、社会矛盾联调、社区服务联供、公共设施联享、环境卫生联抓、精神文明联创的结对共建工作机制,共同推进基层治理。
3.强弱搭配推进结对帮扶。如越秀区在全区深入实施万名机关党员结对帮扶困难群众、百个机关支部结对帮扶社区的“双结对”工程,全区机关企事业单位1.1 万名党团员与5601 户困难群众,317 个机关党组织与222 个社区党组织结对帮扶,建立服务社区群众、推进基层治理的长效机制。
(三)促进各类基层党组织的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资源共享是加强互联互动、统筹整合各类党建资源的保障。广州坚持从信息共享、阵地共享、服务共享等方面促进各类基层党组织的资源共享,把各方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基层党建的互利共赢引领推动基层治理。
1.促进各类基层组织的信息共享。街道、社区党组织通过更好发挥兼职委员的作用,通过镇街党建联席会议等形式,与驻区各类基层党组织经常互通情况,沟通各自上级主管部门部署的任务、本地本单位进展动态等信息。
2.促进各类基层组织的阵地共享。由镇(街)党(工)委牵头整合辖区党建、教育、文化、体育等场所阵地和活动设施资源,实行相互开放,统筹使用,鼓励、引导各类基层组织主动向社区群众免费开放内部场所阵地和设施资源,满足居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3.促进各类基层组织的服务共享。推动街道社区和驻区单位互相提供资源清单和需求清单,相互提供服务。通过加强互联互动,广州不断深化推进区域化党建,形成以镇(街)党(工)委为核心、村(社区)党组织为基础、辖区各类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开放式、区域化党建工作体系,提高了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水平。
三、以服务居民群众为根本,提升基层党组织引领基层治理的服务功能
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根本目的是要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组织动员多元主体力量更好服务居民群众,更好满足居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为此,必须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居民群众的服务功能,使基层党组织能够通过服务扎根基层社会,引领基层治理,赢得人民信任和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强化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作为切入点,牢记党的初心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形成以镇(街)、村(社区)党组织为主导,辖区内各类党组织和党员共同参与的服务群众工作新格局,推动基层治理水平不断提高。
(一)建设服务城乡基层群众的网络化阵地平台
1.加强城乡基层组织便民服务阵地建设。全面建设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党群服务中心(站)网络,带动和辐射周边区域服务资源共建共治共享,实现纵向服务“三级联动”。实行“社区服务、政务服务、党建服务”一体化运作,打造以政务服务中心、综治维稳中心、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社工服务站、文体中心、长者饭堂等为服务主体的服务平台。目前全市170 个镇(街)、1740 个村(社区)已经实现党群服务阵地全覆盖,初步建成了“城市15 分钟党群服务圈”,为城乡居民群众提供各类公共、志愿、社工、公益和互助服务。
2.打造智能化信息化的基层党建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广州“互联网+大数据”的平台技术优势,推广“互联网+党建”的基层党建新模式。如各区街着眼提升街道社区治理水平,与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合作,打造“互联网+党建+党媒”的“先锋e 党建”基层服务平台。通过过百名驻街记者实时更新党建政务新闻、街道党建政务资讯,使党建、政务信息深入人心。通过五级管理体系精细管理每个党员,使党组织全面及时掌握党员及各级党组织的党建工作动态。通过把“先锋e党建”平台与基层治理“微社区e家通”平台紧密结合,使平台成为街道社区党组织了解社情民意、服务党员群众的重要阵地,提升了基层治理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
3.推进领导干部和“两代表一委员”进村入居。依托村(社区)党组织,常态化推进区、镇(街)两级领导干部和“两代表一委员”驻点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加强“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建设,落实人员、时间、地点“三个固定”,开展定点接访、上门家访、重点约访、定期回访等民情“四访”,广泛收集社情民意,积极回应群众诉求,以实际行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
(二)创新服务城乡基层群众的方式方法
1.围绕解决基层民生难题服务群众。如荔湾区街道、社区党组织在“百梯万人”党旗红旧楼宇加装电梯工程中,发挥贴近群众优势,形成街道——社区——网格——楼宇四级联动的组织动员体系,组织党员主动承担宣传有关政策、反映社情民意、协调邻里矛盾、加强说服引导等急难任务,成为旧楼宇加装电梯工作的“组织员”,有效提升了党组织服务群众的工作水平。目前全区已加装电梯432 台,赢得了百姓赞誉。如越秀区针对老城区民生难点问题,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主导,整合党政机关和新兴领域党组织力量,开展包括老旧小区改造、加装电梯、平安志愿、筑爱圆梦、智慧养老、校内托管等在内的特色“先锋惠民行动”,提高了社区治理水平,深受群众好评。
2.围绕落实重点工作任务服务群众。通过村(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和骨干党员结对帮扶困难群众、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党员戴党徽亮身份、党员承诺践诺等方式,组织驻区党组织和党员积极参加村(社区)更新改造、黑臭水体治理、散乱污场所专项治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垃圾分类、拆除违法建设等基层治理的重点任务,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至2019 年9 月底,在基层党建引领下,广州市共拆除违法建设3004.23 万平方米,涉黑恶警情、立案同比分别下降9.9%、15.1%,全市112 条黑臭河涌中已有107 条达到“初见成效”。
3.探索推进“菜单式”服务群众工作模式。从村(社区)党组织收集整理群众需求、根据群众需求形成所需提供的服务“菜单”,到辖区党组织和党员根据“菜单”进行“点菜”、按照“菜单”认领服务,再到各类党组织一起“做菜”、通过协同做好“菜单”服务项目,推动服务群众模式由单一向多元、由单向推动向双向互动的转变,为居民群众提供精准化服务。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员志愿服务
广州坚持以镇(街)、村(社区)党组织为主导,整合辖区内各类党组织资源,建立多种形式的党员志愿服务队伍,以志愿服务引领推动共建共治共享。
1.整合党政机关党员志愿服务队伍参与基层治理。在镇(街)、村(社区)党组织统筹协调下,广州机关党员志愿服务总队持续深入走进街道、社区和居民群众当中,打造“红棉关爱”党员志愿服务品牌,推出“长者帮扶”“社工课堂”等志愿服务项目,有效打通了机关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助力基层治理,树立了机关党组织良好形象。
2.整合国有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党员志愿服务队伍参与基层治理。依托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党群服务平台,运用“党员+义工(社工)”“互联网+志愿服务”等模式,主要面向孤儿、独居老人、残疾人、下岗贫困家庭等弱势群体,组织党员志愿者开展助学济困、扶老爱幼、帮扶特殊困难群体、法律援助等公益活动,形成“党员义工进社区”“一村(居)一法律顾问”等志愿服务品牌,为推进基层治理作出积极贡献。
3.整合在职党员志愿服务队伍参与基层治理。倡导“工作在单位、服务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理念,全面推进“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全市约26 万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并开展服务。发挥在职党员的职业特长和素质优势,通过认领社区服务,形成“发挥优势智力服务型”“奉献爱心帮扶助困型”“融入社区同干共建型”等工作模式,使在职党员成为推进基层治理、服务居民群众的重要力量。
4.建立镇(街)、村(社区)党员志愿服务队伍。倡导“有时间做党员义工、有困难找党员义工”理念,开展党员义工集市活动,全市共组织103 支社区党员义工队伍,开展巡河治水、治安巡逻、便民服务、化解矛盾、邻里互助等各种志愿服务,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5.发挥流动党员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流动党员党组织与所在街镇积极协调联系各职能部门,为流动人员提供法律咨询、权益维护、医保社保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调处、化解涉及流动人员的各种矛盾纠纷,积极引导流动人口主动融入社区,有序参加当地创文创卫、邻里守望、帮扶互助等活动,共建和谐幸福社区。
四、以加强自身建设为关键,增强基层党组织引领基层治理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
打铁必须自身硬。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关键在加强自身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尤其是镇(街)、村(社区)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真正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州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以加强镇(街)、村(社区)党组织建设为重点,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向党员拓展,取得积极成效。党的十九大以来,广州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突出政治功能和提升组织力的新要求,不断提升基层党建质量,着力增强镇(街)、村(社区)党组织引领基层治理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广州在全省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中勇当排头兵提供重要保证。
(一)围绕提升政治领导力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建设
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基础组织,政治合格是根本要求,政治领导力是核心能力。广州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始终旗帜鲜明讲政治,着力提升镇(街)、村(社区)党组织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团结人民共同奋斗的政治领导力。
1.全力抓好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全面推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一肩挑”,严格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选拔标准,突出“政治素质、工作能力、群众基础”因素;实施“头雁工程”,开展“万名基层党组织书记大轮训”,重点集中轮训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实行“政治理论武装+专业能力培训+党性锻炼体验式教学”培训模式,着重提高其政治能力,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建立严格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监督管理和执纪问责机制,严格决策失误追究和离任经济审计。
2.坚决整顿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通过区级领导挂点包干、镇街领导蹲点跟进、职能部门结对帮扶、选优配强第一书记、狠抓党内政治生活制度贯彻执行等方式,着力解决领导班子不团结、党内政治生活不严肃、政治纪律涣散、作风不实等突出问题,坚决撤换调整政治上不合格的党组织书记。严格党组织书记、委员人选的政治审核把关,确保党组织领导班子政治素质过硬、政治立场坚定;推行村(社区)党组织换届“六公开”“五步考察法”等创新举措,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基层政治生态。累计完成629 个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整顿,全市镇(街)党建工作明显加强。
3.注重发挥村(社区)党组织政治引领功能。依托村(社区)党组织,通过“百姓志愿宣讲团”、社区宣讲团等形式,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讲好广州改革开放成就,坚定居民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围绕市委市政府推进基层治理的各项重大任务,发挥党组织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强力推动乡村振兴、城市改造、污染防治、扶贫攻坚、惠民服务、正风反腐、扫黑除恶等各项重大任务的贯彻落实,锻造推进基层治理的“红色引擎”。
(二)围绕提升思想引领力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建设
政治坚定源于思想自觉,思想引领力是基层党组织政治合格、坚强有力的根本保证。广州坚持把加强思想建设作为重要任务,以党性教育为重点,丰富教育方式,提升党镇(街)、村(社区)组织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的思想引领力。
1.创新教育载体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越秀区街道、社区党组织把学习宣讲与基层治理结合起来,充分运用区、街两级“新时代越秀讲堂”这一“家门口的红色学堂”,组织党员通过课堂讲习、情景讲习、红色讲习等方式,讲好故事、讲活理论、讲透思想,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党员、群众中落地生根,打通了理论宣讲的“最后一公里”。2019 年各类讲堂安排近400 多场,参加学习党员人数上万人,为推进基层治理发挥了思想引领作用。
2.用好党群服务中心和镇(街)党校这一学习平台。全市170 个镇(街)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全部建立了党校,创新课程形式,丰富学习内容,充分发挥党校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提高培训基层党员质量。镇(街)、村(社区)党组织通过组织党员上理论党课、举办论坛讲座、观看专题片等方式,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把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为新的思想阵地。
3.打造全员学习的学习型党组织。村(社区)党组织围绕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运用农村党员大学堂、城市社区党校、书记讲党课、先锋论坛等形式,组织党员重点学习党的理论、政策法规、科技知识、传统美德,提升党员综合文化素质,助力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开展“羊城村官上大学工程”,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和村党组织活动阵地建设,提升农村党员干部能力素质和知识水平。至2019 年底“羊城村官上大学”累计招收10008 名基层干部学员,毕业人数4793 名,全市共储备村级后备人选13810多名。
(三)围绕提升组织凝聚力加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建设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凝聚力能使力量倍增。广州坚持把加强组织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围绕组织力这个关键,着力提升镇(街)、村(社区)党组织既严肃认真又充满活力的组织凝聚力。
1.严格组织建设各项工作标准。按照质量标准理念,通过举行专题培训、统一编印党支部工作标准手册、加强指导检查、建立示范党支部、严肃组织生活纪律等方式,重点督导村(社区)党组织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发展党员等各项组织生活工作标准。推行组织生活全程记实,对村(社区)党组织“三会一课”台帐实行专项检查,要求做好“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记录,确保各项组织生活严肃认真进行。
2.严格党员队伍教育管理。组织党员学好党章党纪党规,重点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意识;严格管理、监督党员,通过批评教育、谈话提醒等方式,引导党员经常对表对标,自觉向党中央看齐;严格政治标准,推行发展党员“双政审”“全程公示”等制度形式,着力解决“带病入党”难题,提高发展党员质量。
3.严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评定考核。创新评定考核形式,如白云区全面推行党组织书记和党员评定考核。对党组织书记,全面建立述职评议、实绩考核、第三方满意度调查三位一体党建工作评价考核体系。对党员,全面推行“星级评定”,由村(社区)党组织结合“三会一课”、政治学习、基层治理等任务要求,精准考评党员履行义务、发挥作用情况,按分评定五星、四星、三星及不定级党员。对长期不参加组织生活、不缴纳党费、不履行党员义务的党员进行“一票否决”,及时清理出党员队伍。
五、广州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实践探索的有益启示
作为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超大城市,广州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实践探索走在全国前列,具有示范效应,能够为我们深化对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问题的研究提供有益启示。通过对广州实践探索的分析研究,可以清晰地概括出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基层党组织必须承担好三种角色:
一是政治引领者。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它承担着维系党在基层社会的政治影响、巩固党在基层社会的执政根基的政治功能。面对当前基层治理的艰巨任务,需要有效的政治力量来对多元主体进行统筹整合,以动员和凝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基层治理,共同促进社会和谐。在当代中国,这种有效的政治力量只能是执政党的基层组织尤其是镇(街)和村(社区)党组织。基层党组织尤其是镇(街)、村(社区)党组织要强化自己的政治属性,发挥自己的政治功能,承担起政治引领者的角色,以团结带领各类基层组织和基层群众共同奋斗,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着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这是党的领导在基层治理中的集中体现。
二是组织参与者。基层党组织扎根于社会的各行各业,形成了严密的组织体系,掌握了雄厚的社会资源,拥有了大量的骨干力量,这就为基层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提供了组织条件。因此,在当代中国,基层党组织是基层治理中最重要、最活跃的行动主体,它既是基层治理的组织动员者,又是基层治理的直接参与者。只有在基层党组织尤其是镇(街)、村(社区)党组织的组织参与下,有效整合多元主体力量,才能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提高基层治理水平。
三是服务供给者。在基层治理中,基层党组织尤其是镇(街)、村(社区)党组织要承担起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而应该承担的政治功能,必须时刻关怀和表达基层群众的利益,全面服务基层群众,真正成为关怀服务基层社会、代表基层群众利益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群众信任和支持,真正成为凝聚社会、团结群众的核心。基层党组织尤其是镇(街)、村(社区)党组织必须提升服务功能,承担起服务供给者的角色,以优质高效服务破解基层治理难题,造福城乡居民群众,更好满足居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巩固党的执政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