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2020-01-09张一进

科教导刊 2020年30期
关键词:实训民族院校

张一进

(大连民族大学 辽宁·大连 116026)

0 引言

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增加了高校教育的责任与压力,而创新创业教育的导向,为提高毕业生就业选择与机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另一方面,在高校课程设置、师资水平、实践平台等建设过程中,引入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是一个由56 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民族类院校的建设可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加速民族文化交流融合、提高民族人才培养能力。因此,在民族类高校中引入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更好地实现民族类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对已有文献研究发现,虽然当前在创新模式和创业模式方面的文献很多,但基于“互联网+ 双创时代”民族类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研究甚少。[1]民族类高校要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国家、民族地区政策融为一体的同时,研究现存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对策,以此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素质的大学生。

1 民族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完善。创新创业课程有的设置为专职教师授课的必修课,有的则设置为由兼职教师授课的选修课,还有一部分学校并没有筹备或开设此课程,而教育部规定2016年开始所有学校都要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同时,大部分的创新创业课程也以理论为主,在技能培训方面的学习有限。这说明学校在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脱节。目前,很多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往往借助专业师资力量开展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的教学,而忽略了创新创业与原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与衔接,使得创新创业技能难以在本专业中得以应用。现如今,一些高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在专业教育课程设置中纳入了创新创业课程,但是课程体系内容很难做到与专业的匹配,专业课教师对于创新创业并不熟悉,因此,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的提高。对于专业教师而言,学校可以组织创新创业的相关培训,并积极与企业形成长期的合作交流关系,有利于课程内容的更新与实用性的提高。民族院校的很多学生都来自于少数民族地区,如果能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回到所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有关民族特色产品的创业活动。

(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社会实践脱节。随着近几年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也呈现平台化发展趋势,创新创业的理论内容也应符合时代与社会发展的特点,但是显然在与实践相符的方面,课程体系还有待更新。其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是采取理论加案例的讲授方式,也会聘请社会成功人士开设论坛或讲座,但是不论哪种方式都只停留在理论的讲授层面,很多理论内容不能够做到与时俱进,且在实际中应用也不够广泛,不具有实践应用性,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作用并不大。

(4)实践活动模式单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包括竞赛和企业参观等,形式较单一。不论是竞赛还是企业参观,学生都只是为了参与而参与,积极性并不高,创业计划并没有真正得到实施,在实践能力方面也没有真正的得到提高。学校应鼓励教师与企业或社会机构合作,发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模式,通过不同的奖励措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真正为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的实施提供平台。其中,民族院校一半以上学生都是少数民族,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电商等平台推销具有民族特色的产品,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创新创业与实践的统一。

(5)实践平台缺乏。很多高校建设了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以培养更多具有创新创业背景的优秀教师,以便更好的开展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但很多高校在建设创新创业学院的过程中,往往还是以校内专职教师的培养为主,忽略了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难以形成有效的实践平台。而如果高校过分依赖企业,脱离了高校教育自身,那么也会出现创新创业教育无法与课程内容相衔接的问题。因此,尽管有些高校的实践平台已经建立,但是平台的更新和发展并没有长久性的使用或维护,学生们即使有想法也很难得到实施,创业实践体验上有待政企乃至社会资源的长期支持。

2 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对策方案

2.1 培养方案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可以被归纳为四个过程,简称“四步”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了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创业环境的了解、创业实践的应用。而这四个步骤与过程应该体现在高校培养方案的全过程中,而并非是简单开设一门或者几门课程能够解决的。首先,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讲,是培养其创新意识的最佳时机,因此,可以在第1-2 学期开设创新创业公共课程,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意识。然后,在此基础上,于大学二年级,即第3-4 学期结合专业知识体系,开设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创新创业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接着,针对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在其入学的第5-6 学期,为提高其对创新创业环境的了解,可以通过企业调研、政府报告、讲座与论坛学习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当前的创业环境与政策,为创业实践打下基础。[2]最后,针对大四的同学,通过实习的方式,鼓励学生利用电子商务等平台实施创业计划,包括市场评估、融资、具体流程实施等。同时,也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鼓励民族地区的学生通过助农等电商平台销售家乡特产,学校帮助宣传并提供支持,开展创业活动。

2.2 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训练

各民族院校的大学生应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训练,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活动,通过竞赛的方式积极鼓励大学生融入创新创业项目培训活动中来。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赋予创新创业课程一定的学分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资金的投入工作,为各民族院校大学生搭建更为广阔的实践平台,包括各种类型的实验室和工作室等等,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研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

2.3 基于政校企构建实践平台

首先,学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了解当下社会经济乃至企业发展模式的实践过程,有利于课程内容的更新和实用性。其次,企业在与学校的合作过程中,也可以优先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和学校的相关资源,在人才招聘和实习生选择上都更为便捷,因此,建立政校企合作平台有利于三方共赢。实践平台的搭建不仅服务于创新创业教育,也是专业素质技能培训、科学研发、技术创新与推广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外联合实训实习实验教学基地。民族院校可以与不同民族地区政府和企业建立多平台的远程合作,使学生能够亲身了解民族地区的经济形势与文化特点,从而更有利于进行相关的创业实践,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根据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优化升级现有校内公共基础实践教学平台。加大投入,加强建设公共基础实验实训平台;根据企业岗位职业要求,按照“真项目、真设备、真要求”的标准,构建基于工作流程的生产性校内实验实训平台,建设“校中厂”和“厂中校”;学校通过校政企合作、项目申报等多种形式,结合专业建设需要,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平台建设,与“产业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共建共管共享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类的公共实习实训平台;充分利用区域高新技术开发区、职业教育园区等办学的地域优势,规划建设各专业集群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3 总结

总之,民族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创业成功率,同时也有利于推动社会、区域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民族类高校的学生大多具有少数民族背景、多来自于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具有多样的民族文化特色。民族类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国家和地区政策的引导下,实现政校企合作实践平台。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电子商务技术的出现,以及物流能力的提高,更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加之政策导向的支持,为当前大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条件。因此,在民族类高校的建设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对于高校发展、人才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更是促进民族团结、民族融合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实训民族院校
我们的民族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