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的翻译硕士文化对外传播能力提升策略

2020-01-09叶慧君杨鑫妮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硕士受众微信

叶慧君,杨鑫妮

新媒体视域下的翻译硕士文化对外传播能力提升策略

叶慧君,杨鑫妮

(河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构建文化“软实力”等国家战略的驱动下,翻译硕士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除传统的译介传播外,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的崛起为翻译硕士文化对外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基于翻译硕士教育和新媒体文化传播现状,在新媒体视域下探讨翻译硕士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能力的提升策略,以期使翻译硕士教育与国家的文化战略方向更为契合。

翻译硕士;文化对外传播;新媒体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从语言服务业发展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文化“软实力”等国家战略需求的角度,探讨翻译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问题[1],体现了翻译教育的国家战略导向性,也意味着翻译硕士将肩负起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的使命与责任。因此,提升翻译硕士的文化对外输出能力就尤为重要。通过梳理文献发现,翻译硕士在文化对外传播上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其文化自觉和母语文化水平仍有待提高。德国汉学家顾彬曾指出中国翻译最大的问题在于汉语言文化掌握得不够好[2],这与中国文化在外语教学中长期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甚至处于失语状态有关[3,4]。即使在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将《中国语言文化》设为必修课的近十年教育改革中[5],学界对外语学习者母语文化自觉的担忧仍未停止[6-9]。提高翻译硕士的母语文化素养非一日之功。只有实现双语语言水平和文化素养的双管齐下,翻译硕士才能成为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7]。二是缺乏多元创新的文化对外传播途径。翻译界对外文化输出的方式囿于文学作品和典籍的译介传播,而我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内涵丰富,包括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10]。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应运而生并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多元化路径,也为文化翻译实践提供了新思路,但翻译界对此研究甚少。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翻译硕士借助新媒体进行文化对外传播,既突破原有单一传播模式的局限,又能在文化实践中切实感受中国文化,提升母语文化素养。本文立足于新媒体文化对外传播现状,探索新媒体视域下翻译硕士实现文化输出的方式途径,以为翻译硕士教育提供参考。

一、新媒体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1. 基于新媒体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现状

如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的传播效力逐渐减弱,新媒体异军突起并成为人们信息交流的主要渠道,具有互动性强、参与度高、辐射面广等优势。2018年6月首批25家央企入驻抖音,包括中国核电、航空工业等。昔日人们印象中高冷的央企,正借助新的传播形式扩大影响力[11]。而抖音的海外版本Tik Tok是海外最受欢迎的APP之一,央企此举无疑有助于向世界推介中国企业及企业文化。2019年12月,中国美食博主李子柒个人频道在YouTube上订户量接近800万,直逼美国著名媒体CNN在该平台的订户量[12]。由此可见,利用新媒体进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是顺应信息时代的大势所趋,也是今后文化对外输出的重要路径。

2. 基于新媒体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特点

“新媒体”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彭兰综合前人研究将它定义为“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及其他现代信息技术或通信技术的,具有互动性、融合性的媒介形态和平台”[13],微信、微博等均属于新媒体范畴。纵观新媒体文化实践,新媒体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就传播主体而言,个体为主体的国际传播模式日渐凸显。2017年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方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中华文化传播格局。”[14]个体为主体的人际传播是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媒体视域下,传播形态的改变和技术赋权带来的传播权力使以往传播世界中“沉默的个体”在互联网时代下成为跨越不同国家和文明的传播明星[12]。李子柒的个人成功案例证明了个体智慧可以成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直接生产力。此外,相比于国家组织的新闻报道和文化宣传片,个体为主体的传播形式使传者与受众的地位更加平等,传播内容更具情感温度,更有利于受众不设防地接受。

二是从传播途径来看,社交类APP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主要新媒体平台。社交媒体的参与性、复向传播性、对话性和圈子性有助于提升国际传播的认同感、覆盖率、亲和性和粘合度,使其成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场域[15]。近年来许多中国官方媒体也陆续登陆国际社交平台,使之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新渠道。街头艺人表演的中华传统二胡曲《赛马》视频和科学家陈涌海演唱的《将进酒》短视频曾轰动WeChat和Facebook等网络社交媒体,外国友人对中国的古乐文化和诗词文化惊叹不已。世界各地的人们经由四通八达的网络桥梁,借助社交类APP分享着自己所在社会中的文化缩影,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着文化传播。

三是就传播形式而言,短视频的应用度和推广度持续上升。这与短视频的自身优势、抖音短视频APP的全球流行以及李子柒成功案例的广泛影响密切相关。首先,短视频时间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迎合了大众信息接收碎片化和娱乐化的倾向。且短视频制作及发布操作简单,容易上手,这使得普通民众都能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主体。其次,抖音短视频APP成功进军海外市场,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营造了良好的媒体环境。据统计,抖音海外版Tik Tok全球覆盖超过150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在日本、泰国、韩国、越南、德国等国家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短视频APP[11]。最后,李子柒关于中国美食和田园生活的微博短视频走红外网,促进了中国饮食文化海外传播。李子柒的成功案例成为文化传播者纷纷效仿的典范。许多学者以此为例,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短视频传播模式,以实现文化的“活态”传播。

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新媒体实践模式

如何将知识内化为能力是提升翻译硕士文化对外传播能力的关键所在,仅靠《中国语言文化》一学期的课程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在“外语+”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外语+新媒体”文化实践为主体的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既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翻译硕士的母语文化素养,又培养其文化输出的实践技能,从而全面提升翻译硕士的文化对外传播能力。

翻译硕士如何利用新媒体开展文化对外传播实践,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的讲话中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习近平强调:“我们要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在构建对外话语体系上下功夫,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让更多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16]只有以国外受众的接受和理解为目标,在新媒体视域下加快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的优化创新,才能讲好中国故事。因此,翻译硕士的新媒体文化实践也应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下功夫。

1. 基于新媒体的文化实践传播内容

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内容不仅要体现中国文化的烙印还要兼具吸引力和共通性。例如,李子柒在视频中的传统衣着、有关时令节气的介绍、中国美食都是典型的中国文化符号。此外,饮食作为全球共有的日常生活内容,更容易吸引国外受众,引发共同讨论。而李子柒作品中散发的烟火味道和田园气息表征着中国的逸文化,这与西方“诗意地栖居”有异曲同工之妙,尤其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容易引起海外受众的情感共鸣。因此,借助新媒体进行文化传播应选择吸引国外受众并能引发其共鸣的文化载体,将中国文化进行具象化和创新性转化。下面列举几种中国文化载体,探讨其作为实践传播内容的意义和价值。

一是节庆习俗。中国传统节日和习俗纪念蕴含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如端午节是为诗人屈原而设,有吃粽子、划龙舟、挂艾草等习俗。端午节的来历、寓意、屈原投身汨罗江的故事以及他的《楚辞》等都可成为文化对外传播的内容。这些内容具有浓厚的中国色彩和趣味性,能满足外国人对中国异域风情的好奇心理,同时以屈原为介质传播中国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楚辞文化。

二是名胜古迹。建筑是中国文化的物化,它的一砖一瓦都凝结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走进故宫将历史中皇权统治下的中国一览无余;走进岳阳楼感受范仲淹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泛舟西湖则能听白娘子的传奇故事、品西湖龙井、寻中国茶文化。建筑以最直观的形式构建物质形态的文化,文化工作者辅以简单讲解将建筑实体与其文化意涵相勾连,以此达到文化传播的效果。

三是民间艺术及工艺。走出国门的中国文化既应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相较于晦涩难懂的“四书五经”,传统工艺更接地气、更具吸引力、更容易被外国友人接受。而且许多民间艺术和工艺品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特有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工匠精神和文化传承精神的体现。新媒体为这些精神和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

四是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文化符号。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要摆脱“自我东方化”的局限性,以免加深海外世界对中国文化的刻板认知[17]。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成效卓然,相比之下,近现代文化的输出则显得薄弱。因此,挖掘具有新时代特征的中国文化符号是亟需开拓的方向,如红色文化、当代政治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借助新媒体让世界了解发展变化中的中国是当前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课题。

2. 基于新媒体的文化实践传播形式

根据新媒体文化对外传播的现状及特点,笔者认为翻译硕士可利用影响最广泛的三大社交平台,即微信、微博、抖音作为主要传播途径,通过微信公众号和短视频等传播形式,积极创造并扩大个人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的价值。

虽然微信、微博和抖音的社交功能均较为齐全,但它们又各具特色,侧重点不同,而且不同的传播内容适合不同的传播形式。因此,文化对外传播形式的选择应综合考量传播内容和新媒体平台的不同特质。

一是以微信公众号为主的图文传播形式。图文阅读仍是当代获取信息资讯的主要方式,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的纸质阅读逐渐向电子阅读转化。微信公众号凭借用户基数大、信息传播快、互动功能强等特点,成为国内各大媒体和自媒体传播信息的线上平台,也成为人们碎片化、电子化阅读以获取信息的主要窗口。据2017年《微信经济社会影响力研究报告》数据显示,目前微信公众平台己有超过1 000万的公众号运营账户[18]。如北京大学陆地教授在2017年推出了个人微信公众号“陆地诗词”。该公众号集原创诗词、英文译版、名人书法、雅致插图、背景音乐于一体,综合调用多种媒介和资源[19],呈现了一场中国诗词的双语视听盛宴,有助于中国诗词和书画的国际传播。目前,微信已有超2亿的海外用户,这些海外用户不仅有海外华人和留学外派人员,还有与华人密切合作的其他国家人群。他们使用微信与当地的华人朋友以及中国国内的客户联系,对微信的依赖度和粘合度非常高[20]。而过去数十年,中国移民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外移民群体,中国海外留学和外派人员也与日俱增[20,21]。庞大的华人群体能带动更多的微信海外用户,从而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传播中国文化,增进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了解和友好情谊。因此,微信公众号助力文化域外传播的可行性和市场潜力不言而喻。

翻译硕士可自由结队,成立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实践小组,借鉴陆地教授等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文化传播的成功案例,开通微信公众号,由小组成员定期推送一篇介绍某一具体中国文化的双语文章。在内容编辑的过程中,一方面,翻译硕士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并通过语言输出不断提高翻译能力和对中华文化的阐释能力。另一方面,微信公众号的编辑和排版锻炼了翻译硕士的新媒体应用技能。因此,以微信公众号为主的图文传播形式可以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并有效提升翻译硕士文化输出的综合能力。

二是以短视频为主的影像传播形式。影像媒介将图像、声音、文字等多感官模态结合在一起,相较于图文形式更为生动形象,有助于增强受众的认知效果,提升传播内容的吸引力。作为影像媒介的一种新形态,短视频成了当代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传播形式,特别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产生了重大影响。它让一些静态的、徘徊在消失边缘的非遗重新“活”了起来,重回大众视野,焕发生机与活力。

对于短视频文化实践来说,首先,选择优质且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短视频平台,抖音和微博作为国内外推广度最高的社交类APP是最佳之选。其次,短视频的精心制作是关键,它直接决定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在制作过程中,除了追求画面、色彩、背景音乐的搭配,镜头切换和光影特效等艺术效果外,还应关注视频内容的叙事性,突出主题。如通过记录文化传承人的鲜活故事展现白洋淀芦苇画的艺术传承、制作工艺等内容,以海外受众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形式传播中国文化。再次是语言,应对语音讲解加配中英文字幕,便于国外受众理解,最大程度地避免信息流失。最后,调动受众对短视频的参与和互动也是重要一环。受众可通过在线留言、转载和收藏等方式实现交流互动。传播者积累到一定粉丝量后还可发起直播,受众通过弹幕与博主即时互动,效果更好。互动交流可以及时了解受众反馈,根据受众需求更新内容,更好地实现文化的对外传播。

以短视频为主的影像传播形式对翻译硕士而言是时代机遇更是技术挑战。短视频制作和在线互动能有效提升翻译硕士的文化输出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但字幕翻译和视频剪辑是短视频制作的必备技能,对翻译硕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翻译硕士可向本校相关专业教师请教,了解字幕翻译的特点及技巧、视频拍摄和剪辑的技能等,以此增强自身的新媒体文化实践能力。

三、结语

在新媒体盛行的信息时代和“外语+”教育理念的影响下,翻译硕士借助新媒体进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实践是顺势而为,有助于提升文化传播效果并加强翻译硕士文化对外传播的综合能力。本文提出建立以新媒体文化实践为主的第二课堂,旨在让翻译硕士在文化参与和实践中提升母语文化素养,培养文化输出的实践技能,从而全面提升文化对外传播能力。根据新媒体文化对外传播的现状及特点,从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两方面入手设计翻译硕士文化对外传播的新媒体实践模式。翻译硕士可以微信、微博和抖音等社交类APP为主要传播途径,以微信公众号为主的图文传播和以短视频为主的影像传播为主要传播形式,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新时代特征、国外受众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的文化符号进行文化实践,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形象。

[1] 许艺,刘建珠,赵护林.中国翻译研究年度评析2014:特点,问题与趋势[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5,26(5):60-64+74.

[2] 徐萧.德国汉学家顾彬:中国翻译问题在于母语不够好[EB/OL].(2015-09-22)[2020-07-08]http://news.sohu.com/20150922/n421781509.shtml.

[3] 叶慧君,王鹏.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母语文化教学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9):117- 120.

[4] 肖龙福,肖笛,李岚,宋伊雯.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30(1): 39-47.

[5] 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EB/OL].(2013-02-04) [2020-07-08]http://cnti.gdufs.edu.cn/info/1006/1094.htm.

[6] 周岐晖,陈刚.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缺失现状调查及应对策略[J].外国语文,2015,31(4):139-145.

[7] 叶慧君.翻译硕士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能力培养路径探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7,19(3):96-99.

[8] 张珊.中国外语教育的文化自觉[J].外语教学,2017,38(2): 7-11.

[9] 袁小陆,赵娟,董梅.外语教育中的文化自觉培养现状与归因研究[J].外语教学,2017,38(3):56-61.

[10] 仲伟合.文化对外传播路径创新与翻译专业教育[J].中国翻译,2014,35(5):11-15.

[11] 魏雨杭.互联网时代社交类APP的发展与跨文化传播——以抖音为例[J].今传媒,2020,28(4):50-51.

[12] 任孟山,李呈野.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新时代经验与可能路径——李子柒爆红海外给国际传播带来的思考[J].对外传播,2020,27(1):16-18.

[13] 彭兰.“新媒体”概念界定的三条线索[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23(3):120-125.

[14] 新华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 (2017-01-25)[2020-07-0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1/25/c_1120383155.htm.

[15] 栾轶玫.社交媒体:国际传播新战场[J].中国传媒科技, 2012,22(11):19-21.

[16] 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ER/OL].(2019-03-15)[2020-07-0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3/15/c_1124240350.htm.

[17] 辛静,叶倩倩.国际社交媒体平台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的分析与反思——以YouTube李子柒的视频评论为例[J].新闻与写作,2020,37(3):17-23.

[18] 搜狐网.2017年微信经济社会影响力研究[EB/OL]. (2018-06-25)[2020-07-08].https://www.sohu.com/a/237610505_523343.

[19] 彭翠,杨东东.论新媒体与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以“陆地诗词”公众号的传播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7, 32(8):58-60.

[20] 彭伟步.华文新媒体推动中华文化在海外华人社区的传播[J].对外传播,2018,25(6):65-66.

[21] 陈津津.关于中国留学生在美跨文化传播中华文化的调查报告[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35(2):110-117.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MTI’s Competence of Communicating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or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Media

YE Hui-jun, YANG Xin-ni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0, China)

Driven by national strategies of promoting Chinese culture “going out” and building cultural “soft power”, MTI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orld. In addition to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he prosperity of new media such as WeChat, Weibo, and Tik Tok has provided a new path for MTI to spread Chinese culture. Based on the status quo of MTI education and new media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MTI’s competence of communicating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orld are explor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media to help put MTI education in line with the nation’s cultural strategic orientation.

MTI;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ulture; new media

H315.9

A

1009-9115(2020)05-0015-04

10.3969/j.issn.1009-9115.2020.05.005

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项目(MTIJZW201806)

2020-07-13

2020-08-23

叶慧君(1969-),女,安徽黄山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语用学、翻译硕士教育。

(责任编辑、校对:韩立娟)

猜你喜欢

硕士受众微信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
微信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