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担当精神的深厚内涵与深刻意义
2020-01-09杨春,杨扬
杨 春,杨 扬
冀东文史研究
李大钊担当精神的深厚内涵与深刻意义
杨 春1,杨 扬2
(1. 唐山师范学院 体育系,河北 唐山 063000;2. 唐山师范学院 外语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李大钊“铁肩担道义”的担当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也是地域文化精神的呈现;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这在新时代提升国民精神、道德情怀、理想信念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有着重要的助力支持。
李大钊;担当精神;深厚内涵;深刻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对李大钊的担当精神做过重要论述。他指出:“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1]我们知道,任何一种精神的产生都有其历史和社会的原因,是应时代和人民的需求而产生的。如毛泽东所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面对20世纪国力衰竭、国民精神衰退、积贫积弱的国家现状,他立志“改进立国之精神”“建可爱之国”[2],于是,他“铁肩担道义”,为救中华、复兴民族,积极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事业,与陈独秀一起着手创建中国共产党。王沪宁同志在《在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说:“李大钊同志是勇于担当、敢为人先的表率。李大钊同志曾经书写过‘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著名对联。这副对联是他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他担当精神的集中体现。十月革命胜利后,他看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敢为人先,承担起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任。为把革命力量组织起来,他承担起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重任。他大声疾呼,‘民族兴亡,匹夫有责’,‘即使多么困难,也只能为这一理想而奋斗’。”[3]这种救国救民的精神既是李大钊担当精神的力量源泉,又是他担当精神的不懈动力。
担当精神是“大钊精神”的主体精神或曰主导精神。“大钊精神”应包含五个方面,“这就是与时代共进退的担当精神,与劳工大众共命运的平民精神,从实际出发研究和发展理论的创新精神,身体力行的实践精神以及舍生取义的革命精神”[4]。“‘担当’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是党和人民事业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5]李大钊作为中国革命先驱者和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勇往直前,用铁肩勇敢地承担起国家和民族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开辟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道路,如屈原在《离骚》中所说“来吾道夫先路”。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还是一位伟大的践行者。如同他“号召青年‘以青春中华之创造为唯一之使命’,‘不要回顾,不要踌躇,一往直前’那样”[3]。“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成为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6],表现出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敢于担当、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李大钊的担当精神给中国共产党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对中国的革命历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今天,这种精神依然熠熠生辉,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强烈的现实意义。王沪宁指出:“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一生的奋斗历程,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紧密相连,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紧密相连,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历史紧密相连。”“我们学习李大钊同志,就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坚持真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时不断回答时代和实践给我们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3]
一、担当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担当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精神。李大钊全面继承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治国平天下”的美德。他自幼修习四书五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深得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以及民本精神、仁爱精神、忧患意识、人文情怀等精髓,积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敢于担当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从《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孙中山的‘勇往直前,以浩气赴事功,置死生于度外’,等等,古人先贤的嘉言懿行,都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敢于责任担当的内在禀赋。中国共产党作为伟大民族精神的坚定传承者,不断赋予责任担当以新的内涵。”[7]这是对李大钊担当精神的最好解读。可以说,李大钊的担当精神具体表现为他对国计民生的无限关怀、对社会进步的无比关注、对民族兴亡的无比关切。他用毕生的心血乃至生命践行了“铁肩担道义”的铮铮誓言,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他殚精竭虑、英勇无畏、披荆斩棘,开拓进取,乃至舍生取义。
二、担当精神是地域文化精神的直接表现
李大钊的担当精神是在唐山地域文化精神的滋养和培育下产生的。唐山地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厚重的历史容量。如商末周初对儒学影响巨大的“夷齐精神”就诞生于此。夷齐精神是儒家文化的源头,也是唐山文化的重要构成。孔子在《论语》中曾多次赞颂夷齐精神,说“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称夷齐为“古之贤人”;孟子也曾赞誉说:“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不立于恶人之朝”。尤其“关学东来”,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彰显了儒家的博大胸襟和宏伟志向,大大丰富和深化了唐山的地域文化精神。李大钊从小就将“横渠四句”视为座右铭,把修身视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根本。他深受唐山地域文化精神中“尚义勇”“孝义为先”的影响,在他的身上充满“侠义之气,卓拔之识”,以“学之充,文之豪放”而“翩然起众人中”,其作文“感慨淋漓,明可薄汉霄,幽可泣鬼神,坚以铄金石,悲歌激昂,摧山岳而震鲲鹏”,并豪迈地发下了“一翔直冲天,彼何畏荆棘”[8]的铮铮誓言。他在永平府中学读书时的同学蒋卫平就是他身边“尚义勇”“孝义为先”的榜样。蒋卫平的济世救民、精忠报国、献身革命的精神和行侠仗义、英勇牺牲的行为深深地感动和影响了李大钊,使得二人结下了生死不渝的友情。在蒋卫平为革命牺牲后,他在《题蒋卫平遗像》中悲壮地写下了“斯人气尚雄,江流自千古……夜夜空江头,似有蛟龙起”的诗句。此后李大钊一直以蒋卫平为楷模,立下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英勇奋斗、敢于担当的革命志向,他在《送幼蘅》中“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9]的诗句就鲜明地表明了他的心志。当他看到国力衰败、民不聊生的千疮百孔的国家病入膏肓的境况,大声疾呼:“民族兴亡,匹夫有责!”义无反顾、“一往直前”地担负起救国救民的重任。
三、担当精神是中国知识分子优秀品质的具体展现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担当精神是李大钊坚定的理想信念,并为之奋斗终生,九死不悔。李大钊作为北京大学教授、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代表,一生致力于传播弘扬民族精神、“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并身体力行,勇敢实践。他说:“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10]他在《此日》写道:“窃以世运所逼,吾人仔肩所负之责任,愈益繁重……而皆定其应做之事业,立其应达之目的。”[11]他把救国救民“这一理想信念的追求,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和终生奋斗的目标,作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巨大精神动力”[12]。他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他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之要道”“急思深研政理”,以“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勇敢地承担起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任。他在《新青年》“马克思研究”专号上发表了著名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完整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并为之推广传播,身体力行。他主动地承担起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重任,并担任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把个人的远大理想与精神诉求倾力投入到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伟业之中。他认为“今日为世界再造之初,中华再造之始”,要“冲决历史之桎梏,荡涤历史之积秽,挽回民族之青春!”[13]他知道只有努力拼搏奋斗,才能实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的美好愿景。为此,他不畏艰险、舍生取义。无论多么困难和艰险,他都为这一伟大理想而努力奋斗,直至英勇牺牲。这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李大钊同志书写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幅对联,是他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为了追求革命真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李大钊同志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正因为有这样的境界,当面对生与死考验的时候,他从容地选择了为他认定的主义和事业献出生命。李大钊同志的道德和操守非常崇高。在他身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体现着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格。”[14]
四、担当精神是大爱精神的生动显现
李大钊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面对人民的苦难,“李大钊发出‘吾惟哀吾民而已矣’的呼唤”[15]。他深爱人民,认为“苟吾四亿同胞之心力,稍有活泼之机,创造改造之业,姑且莫论,但能顺应此环境而利用之,已足以雄视五洲威震欧亚矣”“国家前途,实利赖之矣”[15]。由此可以看出,为人民谋幸福、去苦难是李大钊大爱精神的表现。他的担当精神源于他的大爱情怀。因为只有爱才能担当,甚至牺牲。如他在《双十字上的新生活》中写道:“有一种美景物、美境域在我们眼前,我们不可把他拿来作我们的牺牲。因为牺牲了他,绝不是爱了他。我们当真爱他,应该把我们自己牺牲给他。把我们自己牺牲给他,他的美善,才真能为我们所享受,所获得。爱的法则,即是牺牲的法则。”[16]李大钊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文情怀和悲悯意识。他说:“吾人自有其光明磊落之人格,自有真实简朴之生活,当珍之、惜之、宝之、贵之,断不可轻轻掷去,为家族戚友作牺牲,为浮华俗利作奴隶。”[17]尽管他收入不菲,衣食无虞,但生活俭朴,节衣缩食。他认为:“衣食宜俭其享用,戚友宜俭其酬应,物质宜俭其销耗,精神宜俭其劳役。”他“自奉俭约,非常刻苦。他居室简陋,食不兼味,服饰简单”[18]。在共产党早期组织过程中,经费出现困难时,他每月从个人工资中拿出80元作为党组织各项工作使用。当有的学生生活困难时,他也经常予以资助,以致有时出现家中无钱买粮食的窘困。在他牺牲后,家中则“一贫如洗,棺椁衣衾,皆为友助”。当时的北京《晨报》《顺天时报》分别载文报道:“李氏私德尚醇,如冬不衣皮袄,常年不乘洋车,尽散收入,以助贫困学生。”“李大钊平昔不事储蓄,身后极为萧条。李夫人回家后,仅一元生活费,室中空无家具,即有亦甚破烂。”[18]他公而忘私、生活俭朴,清正廉洁的作风堪称共产党人的楷模,有如屈原在《楚辞·招魂》中所说:“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沬。”这种廉洁之风也早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主体精神之一。
综上可见,李大钊的担当精神为当今社会在民族精神、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等方面提供了精神滋养和实践范本。在新时代,我们仍然要发扬大钊精神,使之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根本职责,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3],建设伟大祖国,实现伟大梦想。
[1] 习近平.习近平出席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突出强调:保持党的纯洁性[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03-02(4).
[2] 李大钊.厌世心与自觉心[M]//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46.
[3] 王沪宁.在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10-28(1).
[4] 孙熙国.弘扬李大钊精神,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35(17):34-37.
[5] 唐任伍.“担当”: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J].人民论坛, 2019,28(2):19-21.
[6] 李大钊.新生命诞孕之努力[N].晨钟报,1916-08-15(1).
[7] 张庆黎.敢于责任担当不辱历史使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责任担当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 2014-05-07(7).
[8] 董宝瑞.李大钊与“关外大侠”蒋卫平[J].党史纵横,2003, 16(10):29-32.
[9]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大钊[N].人民日报,2018- 04-27(6).
[10] 李大钊.狱中自述[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31(10):33- 33.
[11] 董宝瑞.“与时俱进”的伟大革命先驱——李大钊的“与时俱进”思想与实践[J].党史纵横,2003,16(7):12- 15.
[12] 朱文通,裴赞芬.铁肩担道义碧血铸丰碑——从李大钊看共产党人担当精神[N].光明日报,2017-05-29(7).
[13] 王锐.锻造“政治民族”——李大钊“新中华民族主义”的理论意涵[J].开放时代,2019,38(2):122-135.
[14] 习近平出席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N].人民日报,2009-10-28(1).
[15] 汤志江,李箭飞,牛伟.从李大钊建党思想看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N].光明日报,2018-08-15(5).
[16] 李大钊,双十字上的新生活[M]//李大钊.李大钊文集:第20卷.沈阳:辽宁电子图书有限责任公司,2003:7.
[17] 王金涛.学习李大钊真实朴素的生活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J].党史博采(理论),2012,8(5):14-15.
[18] 韦磊.严以修身的李大钊[N].北京日报,2019-11-04(4).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Li Dazhao's Responsibility
YANG Chun1, YANG Yang2
(1.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 2.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
Li Dazhao’s “iron shoulder carries morality and justice” spirit of responsibility is not only the fine tradi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but also a direct manifestation of the spirit of regional culture; it is not only the excellent quality of Chinese Communists, but also the fine tradition of Chinese intellectuals. It has important histor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ha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promoting the national spirit, moral sentiments, ideals and beliefs in the new era.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Li Dazhao; responsible spirit; profound connotation; significance
D60
A
1009-9115(2020)05-0001-04
10.3969/j.issn.1009-9115.2020.05.001
2020-04-12
2020-07-08
杨春(1976-),男,河北唐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
(责任编辑、校对:王淑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