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课和课程思政有效衔接研究
2020-01-09王宏艳张丽娜王晓轩
王宏艳,张丽娜,冯 烨,王晓轩
(唐山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体卫部,河北 唐山 063001)
思政课和课程思政是否有效衔接,关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目标能否落到实处。高职院校具有不同于本科院校的特点,在衔接方面应充分体现。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找到打通思政课和课程思政之间的“任督二脉”,实现密切协同,达到“1+1>2”的育人效果。
1 思政课和课程思政有效衔接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指出:“要在持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的基础上,推动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2]
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协同效应初步显现。但从实际看,虽然有的高校和教师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效果,但整体而言,思政课和课程思政缺乏交集和有效联通仍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打通其中的断点、堵点,实现彼此有效衔接,对于提升育人整体效果,就显得既重要又迫切。
为此,发挥各自在人才与专业,特别是思政课教师方面的优势,对在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涉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工匠精神等内容有深入了解掌握,才能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言之有物、润物无声,起到理论特别是道德、情怀、精神、习惯等方面的引领作用。
2 高职院校实现思政课和课程思政有效衔接的现实基础
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有着诸多不同。要实现思政课和课程思政有效衔接,就应从高职院校的实际出发。
在人才培养标准上,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占有很大比重,毕业生绝大部分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养成追求卓越的专业素养、职业伦理、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等应成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标配,亦应成为衔接的重点。
在教材方面,公共基础课(思政课除外)应从学科特点出发,体现职业特色。专业课要突出实践性,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按照项目、案例、模块化等学习方式要求,以真实生产项目、典型工作任务、案例等为载体组织教学单元。教育的载体、方式方法,特别是内容上和本科院校有很大不同,思政课特别是课程思政一定要充分体现课程特点,把育人与知识、技能的传授有机统一起来。
在学情上,高职院校生源相对复杂,学习基础乃至综合素质相对较差,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对职业发展目标要求不高,缺乏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自律意识。这些都为学生管理和教育目标的达成,尤其是观念的转变、良好习惯的养成造成了困难。
社会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一些歧视以及技能型人才待遇和社会地位偏低,无形之中增加了学校人才培养的难度。
3 高职院校思政课和课程思政有效衔接的实践路径
3.1 学校的重视是关键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应充分意识到有效衔接的重要性并着力抓好。领导小组每个学期初应召开相应的会议,安排部署工作;期末则检查评估工作进展情况。唯有学校党委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党委书记发挥课程体系“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建设第一责任人的作用,校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切实履行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思政课与课程思政二者的有效衔接才能推进与落实。且二者衔接,涉及所有任课教师,必须提升管理层级,方能有效组织与实施。
3.2 教务处是枢纽
在思政课教师的全面参与下,对除思政课外的所有课程思政因素或内容加以整理和归类,重点是找到在育人方面的共性,使各门课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对号入座,以求适当缩小目标,分类指导。要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如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明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担当;专业课教学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职业道德或专业伦理、技术工程伦理,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3]。
在分类的基础上,对课程思政涉及的内容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明确,给出相对比较统一与权威的解读或诠释。如工匠精神、职业道德是职业院校所有课程都必须重视的,如何完成对学生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则无疑有赖于思政课和课程思政教师的通力合作。
将思政课的共性与课程思政的个性结合起来,需要思政课教师和课程思政教师既要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尽心尽力,又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思政课教师从高职学生和专业的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课程思政教师则应学习掌握思政课的基本内容,将思政课的精髓、精神融入课程思政之中。教务处可根据课程需要,定期邀请思政课、专业课、相关专家学者及工程技术人员做专题讲解,提升教师的认知水平与能力。
成立包括思政教师在内的有各专业带头人参加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评估审查委员会,依据课程思政标准对其统一审查修订。由课程标准评估审查委员会制定量化的课程思政暨思政课和课程思政有效衔接评价体系,并督促、推动相关人员落实。
搭建“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工作”网络平台,内容包括各级各类文件、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典型案例、资料库、课程思政(统一编纂)释义、答疑解惑等。
推动整合思政教师、专业课程教师、辅导员,组建多学科背景互相支撑、良性互动的同头专业课程教学团队,通过联合教研与科研,达到“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确保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
发挥实践教学(实习)在学生道德养成中的作用。教师不仅要身体力行,更要对学生严格要求,积极促成学生将“大道理”转化为实际行动,初步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持续开展课程竞赛和科研工作。以赛促教,以科研助力其行稳致远。竞赛和科研活动过程中,应双向互评,彼此借鉴,总结经验,查找不足。
3.3 教师是落实的主体
有效衔接要靠教师去落实。因此,要修订教师评价标准,用明确的价值导向引导教师,同时与教师的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相挂钩,并在物质层面适度奖罚,督促教师主动而为、积极而为。